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冰

作品数:3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肺
  • 2篇心肺复苏
  • 2篇胸外
  • 2篇胸外按压
  • 2篇按压
  • 1篇心肺复苏术
  • 1篇胸壁
  • 1篇休克
  • 1篇休克患者
  • 1篇血功能
  • 1篇血性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 1篇医学生
  • 1篇真模型
  • 1篇失血
  • 1篇失血性
  • 1篇失血性休克
  • 1篇凝血
  • 1篇凝血功能

机构

  • 3篇武汉大学

作者

  • 3篇赵剡
  • 3篇徐冰
  • 2篇江城
  • 1篇周贤龙
  • 1篇夏剑
  • 1篇江山
  • 1篇熊丹
  • 1篇李磊

传媒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8
2015年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等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延长(P<0.05);研究组PT和TT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INR和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IB、PT、APTT、TT和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高凝状态,纠正休克后期的凝血功能紊乱,以减少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IRS)的发生。
徐冰赵剡夏剑
关键词:参附注射液凝血功能炎性因子创伤失血性休克
优势手接触胸壁对高仿真模型人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应用智能高仿真模型人的实时反馈系统研究优势手接触胸壁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28名武汉大学2013级临床医专业研究生,完成相同的心肺复苏课程学习。模拟抢救一位中年男性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情景,要求学生在高仿真模型人SimMan Essential上完成5个循环完整的成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依据学生的优势手与实际按压中的接触胸壁用手分为非优势手组(non—dominant hand,NH)和优势手组(dominant hand,DH)。将两组学生的胸外按压质量(按压频率、深度及回弹情况)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的整体按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压频率的区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DH组达到正确按压频率(〉100次/min)的比例显著高于NH组(97% vs.92%,P=0.002)。两组的按压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H组(44±8)mmvs.NH组(43±8)mm,P=0.001;并且在NH组中,第5个循环的按压深度明显下降,为(41±8)mm,分别与第1个循环(44±7)mm,第2个循环(43±7)mm及第3个循环(43±8)mm的按压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整体CPR按压回弹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NH组中充分回弹(100%)的比例较DH组多(85%vs.79%,P〈0.05)。结论医学生使用优势手接触胸壁进行胸外按压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质量的CPR,主要体现在具有更快胸外按压频率的趋势以及更深的胸外按压深度,同时能够延缓疲劳的出现。
江山江城赵剡徐冰
关键词: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医学生
交换按压手对胸外按压质量和疲劳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对胸外按压质量及操作者疲劳的影响。方法177名经标准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的医学生,用抽签方式随机确定按压方式(交换按压手即上下手交换的方式或传统按压方式)的先后顺序,两种方式间隔7d,分别在模拟人上进行10个循环的标准成人单人CPR;记录按压质量、CPR前后操作者的生理参数、主观疲劳指标。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不感到疲劳的概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以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和传统按压组按压质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Borg疲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7±1.62VS.13.41±2.11,P=0.437),出现疲劳的循环数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在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比传统按压组按压深度更深[(394-10)mm vs.(384-9)mm,P=0.015],CPR后Borg疲劳评分更低(12.67±2.03VS.13.33±1.95,P=0.011),出现疲劳的循环数更晚(P=0.041)。结论CPR中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能延缓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的疲劳,改善胸外按压质量。
李磊周贤龙江城徐冰熊丹王黄磊生立平赵剡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胸外按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