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育红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在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压积(HCT)在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8年10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共90例,根据疾病导致的脱水症状分轻、中、重3组(各30例),患者均进行抗生素治疗,检查治疗前后WBC、CRP、HCT水平以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乏力发生率。用Pearson法分析3项指标与脱水程度、止泻时间的关系。结果3组治疗前WBC、CRP及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092、3.998、8.905,均P<0.05),其中轻度组WBC、CRP及HCT水平最低,重度组水平最高(P<0.05)。3组治疗后WBC、CRP及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966、4.031、5.435,均P<0.05),其中轻度组WBC、CRP及HCT水平最低,重度组水平最高(P<0.05)。重度组止泻时间[(10.57±4.36)d]、抗生素治疗时间[(10.71±3.92)d]最长,且重度组的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乏力的发生率最高(P<0.05)。WBC与脱水程度、止泻时间均为正相关(r=0.767、0.813,均P<0.05);CRP与脱水程度、止泻时间均为正相关(r=0.829、0.802,均P<0.05);HCT与脱水程度、止泻时间均为正相关(r=0.886、0.823,P<0.05)。结论WBC、CRP及HCT可以预测细菌培养阴性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脱水程度及预后情况,为指导治疗和避免抗生素过度使用提供参考。
- 杨荻黄育红张斌
- 关键词:腹泻白细胞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
- 纳络酮联合肾上腺素进行心肺复苏的疗效观察
- 目的观察纳络酮与肾上腺素合用进行心肺复苏的疗效。方法将60例心跳呼吸停止患者随机分两组,纳络酮组采用纳络酮联合肾上腺素治疗,首剂静推肾上腺素1mg,若无效,每3到5min重复一次;常规组仅采用肾上腺素治
- 黄育红黄春华
- 关键词:心肺复苏肾上腺素纳络酮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癌组织ARHGAP18水平及其基因调控网络分析
- 2023年
- 目的 探讨Rho GTP酶激活蛋白18(ARHGAP18)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BV-HCC)组织水平变化及其功能。方法 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数据集以评估ARHGAP18水平。应用UALCAN网站研究不同临床和病理特征的HCC组织ARHGAP18水平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在GEO数据集对HBV-HCC多组学队列转录组数据和甲基化阵列数据分析与ARHGAP18水平相关的表观遗传模式。结果 HBV感染患者肝组织ARHGAP18水平为(5.62±0.66),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5.04±0.21),P<0.05】;HBV-HCC肿瘤组织ARHGAP18水平为(3988.63±1701.17),显著高于HBV-HCC癌旁肝组织【(1976.34±531.32),P<0.05】;在肝脏边缘组织、距肿瘤2~3 cm癌旁肝组织、肿瘤边缘癌旁肝组织、肿瘤外围组织和肿瘤中心组织ARHGAP18水平分别为(7.06±0.61)、(6.83±0.47)、(6.82±0.42)、(7.75±0.56)和(8.38±0.79),提示越向肿瘤中心组织,ARHGAP18水平呈异常升高趋势(P<0.05);ARHGAP18高水平的HCC患者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转录组数据提示ARHGAP18高水平组存在炎症反应、先天性免疫反应、适应性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等免疫炎症相关通路的激活。结论 ARHGAP18与HBV-H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 秦浩方春华张磊冉斌汪丽萍罗凌李应黄育红
- 关键词:肝细胞癌细胞衰老
- 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IMP-1和M-CSF水平变化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水平变化。方法 纳入2017年4月—2019年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CHB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连续抗病毒治疗2年。观察治疗前后血清TIMP-1和M-CSF水平变化。统计CHB患者肝硬化发生情况,并依据是否发生肝硬化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比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CHB患者肝硬化发生的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TIMP-1、M-CSF变化对CHB患者肝硬化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治疗前1 d相比,治疗6个月后CHB患者血清TIMP-1和M-CSF均降低(P<0.05),ΔTIMP-1、ΔM-CSF分别为(56.6±8.3)μg/L、(62.5±9.2)ng/L。治疗2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24.32%。发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门静脉内径、肝脏弹性值(LSM)、TIMP-1,治疗6个月后TIMP-1、M-CSF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ΔTIMP-1、ΔM-CSF则低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SM、ΔTIMP-1及ΔM-CSF均为影响CHB患者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OR=2.732、3.040、3.330,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ΔTIMP-1、ΔM-CSF预测CHB患者肝硬化发生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50.9μg/L、61.4 ng/L,灵敏度分别为80.6%、72.2%;特异度分别为75.9%、80.4%,AUC分别为0.848、0.809。结论 血清TIMP-1、M-CSF水平变化预测CHB患者肝硬化发生的效能较高,可作为临床评估CHB患者是否发生肝硬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 张磊黄育红罗凌汪丽萍方春华冉斌李应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最新进展被引量:10
- 2014年
-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最终治疗目标是通过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使肝功能长期稳定,防止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迄今共有5种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用于CHB,包括3种核苷类似物和2种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不同,NAs的作用机制为在体内磷酸化生成具有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作用的三磷酸核苷类似物,终止HBV DNA链的延长和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但迄今问世的所有药物均不能清除肝细胞核中的共价闭环DNA,这是HBV病毒持续感染和CHB停药复发的主要原因。
- 黄育红张磊
- 关键词: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