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作品数:42 被引量:163 H指数:7 供职机构: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甘肃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项目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 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非典型布鲁杆菌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非典型布鲁杆菌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及诊治能力。方法回顾分析19例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病变节段位于腰椎17例、颈椎2例。14例有羊、牛接触史。19例均行X线检查,16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所有患者标准血清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均〉1∶160,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均为阳性。均采用规范抗菌治疗,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经规范抗菌治疗后治愈18例,治愈率18/19。3例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ESR(10.5±5.1)mm/1h,CRP(4.3±2.5)mg/L,VAS评分(0.9±0.7)分、JOA评分(25.0±1.8)分,JOA下腰痛评分治疗改善率78.9%;ESR、VAS及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结论布鲁杆菌脊柱炎易被误诊误治,对可疑患者宜早期行血清学检验,一经确诊应规范、联合、长期、足量抗菌治疗,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张涛 王世勇 屈涛 蓝旭 甄平关键词:布鲁杆菌病 脊柱炎 以双上肢无力为主要表现的巴特综合征一例 2012年 报道1例以双上肢无力为主要症状的巴特(Batter)综合征。此病为少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性疾病,肌无力和麻痹主要以双下肢为主。提示对持续时间长、补钾效果不佳而血压正常、无明显原因的低钾血症患者,如只有双上肢的无力为主要症状时,不能以固定思维简单化处理。 张明 吕韶燕 张涛 田林红关键词:巴特综合征 综合医院门诊患者神经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3年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神经机能性疾病的概括,通过现有的各种理化检查和实验设备,已除外器质性病变之后的功能性疾病“]。自1980年以来,神经症流行病学大规模调查陆续展开,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的调查资料推算,人口中罹患神经症者约为重性精神病的5倍。当前世界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神经症各亚型占所有精神疾病花费的1/3,所占费用负担较大,其中有将近2/3的花费用在劳动力丧失所导致的间接花费。 马丽华 张涛 张彩云 魏素文 张莉 化前珍 尼春萍关键词:神经症 门诊患者 世界卫生组织 精神卫生工作 神经官能症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抗菌药物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15年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显著影响大多数药物在机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因此研究CRRT时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CRRT时抗菌药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和实验基础。 张娟红 徐丽婷 王荣 孙爱军 胡静 孙薇 杜慧 张涛 徐凡翔 贾正平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抗菌药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 非典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误诊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非典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误诊原因,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病初误诊的布鲁杆菌性脊柱炎8例的临床症状及X线、CT、MRI等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均有不同程度颈腰痛、多汗、盗汗等表现,5例有不规则低热,误诊为脊柱结核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颈椎病1例。后结合脊柱X线片和CT、MRI扫描结果以及标准布鲁杆菌血清凝集试验(SAT)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均阳性表现,明确诊断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经规范化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认识,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医技及布鲁杆菌血清学检查可尽早确诊。 张涛 屈涛 王世勇 蓝旭关键词:脊柱炎 布鲁杆菌病 误诊 结核 椎间盘移位 喜炎平注射液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分析喜炎平注射液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围手术期中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将232名于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入院后未使用喜炎平注射液,B组入院后使用了喜... 张涛 徐丽婷关键词:喜炎平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白细胞介素-6受体基因启动子区-183A/G和外显子9Asp358Ala多态性与肥胖的相关性 2016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受体基因启动子-183A/G(rs4845617)和外显子9Asp358Ala(rs8192284 A/C)多态性与肥胖的相关性。方法肥胖组268例,对照组219例,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IL-6受体基因型,并进行临床生化检测。结果对照组Asp358Ala的三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A 28%、AC 45%、CC 27%、A 52%、C 48%,肥胖组相应为43%、46%、11%、66%、34%,肥胖组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183A/G三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生肥胖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809倍(P<0.01)。结论 IL-6受体基因Asp358Ala多态性可能与中国人肥胖相关。 张明 王春萍 刘一帆 张涛 马芙蓉 田林红 何丽蓉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受体 肥胖 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肾脏BMP-7和CT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骨形成蛋白7(BMP-7)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高糖饲料喂养6周并注射STZ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将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芪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干预8周。检测血糖(BG),计算肾质量/体质量(KI),放射免疫法检测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肾脏BMP-7和CT-GF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肾脏BMP-7和CTGF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KI、BG、TC、TG、UAER显著增高,肾组织BMP-7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CTGF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治疗组TC、TG、KI及24 h UAER显著降低,肾组织BMP-7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而CTGF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结论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恢复肾组织BMP-7表达,降低肾组织CTGF过度表达有关。 王收宝 田林红 孙洁 王春玲 张涛关键词:黄芪注射液 骨形成蛋白7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大黄酸对高糖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Wnt、β-catenin蛋白及TGF-β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观察高糖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Wnt、β-catenin蛋白表达、TGF-β1分泌的影响及大黄酸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同步化后采用加有高浓度葡萄糖(30 mmol/L)联合不同浓度大黄酸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应用MTT法测量高糖(HG组)及大黄酸高浓度组(HG+R1组)、大黄酸中浓度组(HG+R2组)、大黄酸低浓度组(HG+R3组)干预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活力。各组细胞中Wnt、β-catenin蛋白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①对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NG)组24、48、72 h比较.HG组、HG+R1组、HG+R2组、HG+R3组细胞增殖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HG组各时点相比.HG+R1组、HG+R2组、HG+R3组在24 h呈下降趋势.48、72 h下降趋势显著(P<0.05或P<0.01),表现为时间、浓度依赖性;HG+R2组在24、48 h细胞增殖较HG+R3组各时点有下降趋势.72h时细胞增殖下降趋势显著(P<0.05).而HG+R1组细胞在48h、72h时细胞增殖均显著下降(P<0.05);与相比,HG+R1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在72h时较HG+R2组显著下降(P<0.05)。②NG组细胞胞浆中有少量Wnt、β-catenin表达,HG组胞核表达Wnt胞浆及β-catenin量明显增高(P<0.05).大黄酸干预组Wnt、β-catenin蛋白表达受到抑制(P<0.05)。③细胞分泌TGF-β1受高糖刺激增加,TGF-β1的分泌受大黄酸抑制,均呈现出浓度依赖性(.P<0.05或P<0.01)。结论大黄酸在体外可能抑制Wnt、β-catenin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分泌TGF-β1. 张涛 朱小军 陈慧 张明 吕韶燕关键词:高糖 人肾小球系膜细胞 大黄酸 TGF-Β1 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 2013年 背景: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将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两者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中长期存活并均匀分布,尚未得到证实。目的:观察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方法:改良化学法制备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将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oechest33342荧光标记后分为3组进行实验,细胞+支架组、细胞+支架大鼠体内组和单纯细胞组。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方法观察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的组织形态,以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吸附和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充分附着,生长增殖活跃,细胞在支架内分布均匀。细胞+支架体内组与细胞+支架组相比在移植后1-7d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移植14d细胞+支架体内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大于细胞+支架组(P<0.05)。提示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相容性,体内环境更有利于细胞增殖和两者融合。 张涛 文益民 李含 魏祥科关键词:材料生物相容性 生物支架 肌基膜管 荧光标记 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