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仁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5篇支气管
  • 5篇支气管炎
  • 5篇气管
  • 5篇气管炎
  • 5篇细支气管
  • 5篇细支气管炎
  • 5篇毛细支气管炎
  • 4篇新生儿
  • 3篇婴幼
  • 3篇婴幼儿
  • 3篇预后
  • 3篇基因
  • 2篇疗效
  • 2篇耳聋
  • 2篇喘息
  • 1篇代谢
  • 1篇胆红素
  • 1篇胆红素血症
  • 1篇胆汁
  • 1篇胆汁酸

机构

  • 8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环县人民医院

作者

  • 10篇沈仁
  • 3篇李孟荣
  • 2篇刘红艳
  • 1篇郑博
  • 1篇许敏
  • 1篇许敏

传媒

  • 3篇临床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124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40例和B组42例、C组42例。在相同综合治疗基础上,三组患儿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治疗,A组每次0.5 mg,每日3次;B组每次1.0 mg,每日3次,临床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次0.5 mg,每日2次;C组每次1.0 mg,每日3次。比较三组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及咳嗽、喘憋、哮鸣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A组治愈率为70.00%,B组88.10%,C组90.48%,B组和C组均高于A组(P均<0.05);三组咳嗽、喘憋、哮鸣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B组和C组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疗效明显,且在缓解期减少剂量不影响疗效。
沈仁
关键词:布地奈德毛细支气管炎雾化吸入
IL-13、IL-4、MS4A2、ADRB2基因多态性与年幼儿反复喘息发作疗效及临床转归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IL-13、IL-4、MS4A2、ADRB2基因多态性与年幼儿反复喘息发作疗效及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玉环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121例喘息性支气管炎反复喘息发作患儿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其疗效及临床转归,分析IL-13 rs20541、IL-4 rs2243250、MS4A2 rs569108、ADRB2 rs104271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患儿疗效及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各基因位点基因型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无显著差异(P>0.05)。IL-13 rs20541、ADRB2 rs1042713不同基因型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纯合型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野生型和杂合型。IL-13 rs20541、ADRB2 rs1042713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转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纯合型发生持续性喘息的风险高于野生型和杂合型。结论IL-13 rs20541、ADRB2rs1042713 SNP与患儿的疗效及临床转归相关,其中纯合型可能为患儿持续性喘息的危险因素。
杨善浦沈仁张林桃董虹黄爱萍吴月超江斐
关键词:喘息基因多态性疗效临床转归
哮喘预测指数相关指标与婴幼儿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预后观察研究
背景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感染,多起病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2~6个月婴儿,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喘息、呼吸急促及胸壁吸气性凹陷,肺部听诊可闻及呼气相延长、哮鸣音等,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
沈仁
关键词: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预后观察
基于县域健共体建立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及其随访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
2022年
县域健共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区域医防融合服务体系,新生儿疾病筛查集儿童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学、组织管理于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全过程,成为提供探索和实践医防协同融合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基于县域健共体运行体系,将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系统管理融入区域医防协同服务的健康管理一体化运行平台,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联合筛查及随访综合管理模式,已在优化服务内容、提高筛查指标质量及实现遗传性耳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预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该模式提升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系统管理的整体效能,同步建立的筹资、考核与激励等方面的支撑机制,有利于推进区域医防融合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可持续。
杨善浦沈仁章玉霜董寅
关键词:耳聋基因
哮喘预测指数与婴幼儿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以后反复喘息的相关性观察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观察哮喘预测指数(API)与婴幼儿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以后反复喘息的相关性。方法将住院或儿科门诊首次发病的14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API阳性组64例及API阴性组82例,比较API阳性、API阴性组婴幼儿首次喘息症状严重程度;将两组患儿随访1年后比较喘息发生率;1年后将所有婴幼儿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喘息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PI阳性组首次喘息发作时症状严重程度较API阴性组高(P<0.05);1年后API阳性组较API阴性组喘息次数增多(P<0.05);单因素分析婴幼儿反复喘息与吸入过敏原、父母哮喘史、变应性皮炎(湿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食入过敏原、过敏家族史、RSV感染、经常哭闹、被动吸烟、母乳喂养等因素有关(P均<0.05),而与剖宫产、饲养宠物无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I阳性、过敏家族史、RSV感染、被动吸烟、经常哭闹为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母乳喂养为喘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婴幼儿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以后反复喘息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API的相关性最明显。
沈仁李孟荣张林桃郑博
关键词:婴幼儿喘息毛细支气管炎
哮喘预测指数与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预后的观察研究
李孟荣沈仁
哮喘预测指数与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预后的观察研究
李孟荣沈仁
新生儿脐带血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迟发性耳聋中的应用价值
2022年
目的探析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迟发性耳聋早期识别和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在新生儿家长知情同意原则下,抽取新生儿脐带血,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导流杂交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耳聋易感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DNA(mtDNA)和GJB3]的13个突变位点,并对筛查阳性个体进行听力学监测和随访评估。结果570例新生儿经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共检出27例易感基因携带者,基因突变携带率为4.737%。其中GJB2基因突变携带率为2.632%(15/570),以235 del C杂合突变为主;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率为1.579%(9/570),以IVS7-2 A>G杂合突变为主;mtDNA 12S rRNA 1555 A>G均质性突变3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0.526%;未检出GJB3538 C>T基因突变。27例基因突变携带者未通过听力复筛的仅为1例,随访中经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发现轻度听力损失3例。结论对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热点突变位点的筛查可高效检出常见致聋基因携带者,以此早期识别并对具有此遗传易感性风险的新生儿和幼儿提出早期预警及干预性指导,对延缓听力损失和预防迟发性耳聋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杨善浦沈仁董虹施春晖刘红艳李素琴
关键词:听力筛查新生儿
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早期血糖变化及低血糖防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监测妊娠期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24h内血糖值,并根据血糖变化采取合理的补糖方法 ,以减少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方法将在玉环县人民医院出生的84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常规给予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在出生后30min均给予10%葡萄糖溶液20mL口服1次。对照组新生儿若血糖值≤2.2mmol/L者,喂10%葡萄糖溶液20mL/次,1次/2h;观察组新生儿则根据出生后1、3、6、12及24h血糖值调整葡萄糖溶液喂养浓度、剂量及频次。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6、12及24h血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99、2.5950、4.2390、2.2585,均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24h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625,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早期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生24h内监测血糖值变化,及时给予合理补糖可明显减少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
叶瑛瑛沈仁许敏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低血糖葡萄糖
足跟血胆汁酸代谢谱在新生儿黄疸早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早期新生儿黄疸足跟血胆汁酸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产科正常分娩的新生儿250例,出生72 h用干血纸片法采集足跟血样标本备检。根据小时龄胆红素值将纳入新生儿分为溶血性组(20例)和观察组(118例),再按照病因将观察组分为生理性组(50例),母乳性组(42例)和感染组(26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对备检标本的15种胆汁酸亚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血标本中15种胆汁酸亚组分均有表达,其中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熊脱氧胆酸(UDCA)、甘氨石胆酸(GLCA)和牛磺石胆酸(TLCA)水平在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因的新生儿黄疸早期胆汁酸代谢谱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有助于新生儿可能发展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预测及其相关病因的分析。
杨善浦沈仁刘红艳许敏董虹项拉丽李素琴
关键词:足跟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