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伟伟
- 作品数:24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人民日报社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捕捉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 2021年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2020年4月,人民日报推出一个新专栏《第一落点·决胜小康在基层》。专栏"头一炮",选用了贵州分社程焕写的《老杨种菜记》。地方部评报时,值班主编评价此稿故事讲得好。报道紧紧围绕主人公老杨展开,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张力、冲突感强,有拽着读者往下看的感觉。一波三折中,既讲出了农民致富的艰辛,也展现了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富有深意。
- 费伟伟
- 关键词:人民日报农民致富一波三折
- 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规范改制——国资委负责人就《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
- 2003年
- 费伟伟
-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管理层收购资产流失
- 这篇稿是怎么“减肥”的——《山西:汾河水在变清》修改分析
- 2021年
- "上个头条扒一层皮。"人民日报地方分社的记者常这样自嘲。"2020年5月5日一版头条刊发的《宁波企业专注实业强韧性》……从报题、采写、修改、刊发,前后历经9个月、修改十几稿,最终能够在头版头条推出,并得到社领导的表扬,可谓‘过程不易、反响热烈’。"浙江分社社长曾在一篇业务研讨中这样说。
- 费伟伟
- 关键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 做个“好裁缝”
- 2020年
- 能让人铭记在心的佳句,一定是容易记诵的,而凡是容易记诵的东西,都是讲究韵律的。拿韵律美来作标准或是高了一些,至少让它读来通、读来顺.读着上口。面对某种难度,慢一点是值得的,慢中有力量。在缓慢地,一遍一遍地斟酌后,把稿子“裁剪”得更漂亮一些。
- 费伟伟
- 关键词:韵律美记诵
- “十五”画上圆满句号“十一五”可期开局良好
- 2006年
- 尽管2005年统计结果还有一段时间才会与我们见面,然而今年前三个季度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已让我们提前吃了颗“定心丸”:2005年1~9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6.1%。其中,9月份当月增长29.4%。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0450亿元,同比增长16.3%。
- 费伟伟
-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运行同比增长社会
- 且留菁萃响尾声——兼评《捕蛇者新说》
- 2018年
- 珂者,玉石也。读颜珂稿,常有玉石打眼之惊喜。《捕蛇者新说》就是这样一篇让人读了还想再读的佳作。新春走基层,何处无基层?而要觅得上第一党报的基层故事,确是需要记者用番心思的。一千多年前,柳宗元在永州写下传世名篇《捕蛇者说》。此文曾入课本,熟知者众。颜珂巧妙抓住这点,写了个今日永州捕蛇人的故事。《新春走基层》,现场短新闻专栏,千字文章要视接千年,又要见人见事见现场,把故事说得风生水起,文字弄得顺当妥帖,更是离不了巧妙构思。
- 费伟伟
- 关键词:液晶电视贫困户《捕蛇者说》
- 去掉硬壳 开门见山
- 2018年
- 人民日报通常在长稿中采用“1+1”的处理方式,“1+1”模式中的。前“1”指发在人民日报一版的短稿,通常为消息;后“1”指同一主题发在后面其他版的长篇通讯。自推出“1+1”以来,地方部和国内分社提供的头条“1+1”占八九成。
- 费伟伟
- 关键词:人民日报长篇通讯头条
- 写自己感受最深的
- 2019年
-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写好文章开头?"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是巴金先生对自己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对于记者来说,写自己最熟悉的或许很难,但却可以写自己感受最深的。采访的内容越丰富、材料越庞杂,记者的感受就越多。哪一点"感受最深"?又该如何打捞这些感受?人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
- 费伟伟
- 关键词:写作经验人民日报记者
- 在金沙江上再造一个三峡工程
- 2003年
- 费伟伟
- 关键词:金沙江三峡工程水电项目发电量
- 头十月包装业利税超五十亿
- 2005年
- 今年1至10月,我国包装工业在实现生产和销售同步增长的前提下,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大关,实现利税超过50亿元,都创造了历史同期的最高水平。上海、天津、长春、常州等四个城市的纸、塑包装厂研制生产的软塑折叠包装容器、彩鞋盒等四个包装新产品,年创汇可达近300万美元。
- 费伟伟
- 关键词:包装业利税工业总产值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