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睿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东莨菪碱应用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索东莨菪碱应用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方法 (1)SD大鼠60只均等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缺血再灌注组,C组为东莨菪碱组;(2)各组分别在4个时点(T1再灌注0 min,T2 30 min,T3 60 min,T4 120 min)取血5 ml,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黄嘌呤氧化酶(XOD)及丙二醛(MDA)含量;(3)取肝脏行病理检查。结果 (1)B组血清中ALT、AST、MDA、XOD、TNF-α含量于4个时点均最高(P<0.05),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2)IL-10 C组含量最高(P<0.05),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3)肝组织病理结果:各时点中,B组损伤最重,其次为C组,A组均正常。结论 (1)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通过损伤自由基、促进TNF-α合成,减少IL-10释放而损伤肝细胞。(2)东莨菪碱具有保肝作用。
- 马睿孙德峰谭云波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10
- 全内脏转位经三孔行腔镜胆囊切除术二例被引量:2
- 2015年
- 全内脏转位属于罕见病例,而合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更是少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目前LC术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疾病的标准术式,因此我们会遇到更多全内脏转位患者行LC术。本单位对2例内脏转位患者行LC术,现报道如下。
- 唐飞马睿谭云波
- 关键词:全内脏转位
- 全内脏转位经三孔行腔镜胆囊切除术一例被引量:5
- 2015年
- 患者,女,20岁,因反复左上腹持续隐痛并向左肩背放射1年加重2d 入院,伴恶心呕吐发热,大小便正常。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无黄染,腹平软未触及包块,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 Morphy征阴性。彩超检查提示:完全性内脏转位,胆囊5.5 cm ×1.6 cm,壁厚毛糙,内探及多个强光团伴声影,颈部无结石嵌顿,胆总管直径0.4 cm。胸片检查提示:镜面右位心,胃泡在右侧,双肺无异常。血常规检查:WBC 5.07 ×109/L,中性61.5%,淀粉酶正常,DBI 6.6μmol/L,IBI 8μmol/L。患者要求胆囊切除,经沟通知情告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取脐下1 cm切口置入腹腔镜,剑突下1 cm操作孔放入电钩、分离钳或吸引器,左锁骨中线肋缘下0.5 cm切口放入抓钳。手术过程:设备置于患者左上,常规消毒铺巾,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助手立于左侧,经脐下孔建气腹,置入腹腔镜,见肝左脾右各脏器镜像转位,同时观察戳口无活动出血及肠管损伤,继续放置剩余两Trocar 。患者取头高脚底右倾30&#176;位,助手左手操作腹腔镜右手操作胆囊抓钳,抓住胆囊壶腹或胆囊体部向患者左上方牵引给胆囊向上张力,术者剥离粘连并显露胆囊全貌,见胆囊无化脓穿孔,胆囊颈长约1.1 cm,胆囊管从左上向右下走行汇入胆总管。术者经操作孔锐性切开浆膜并顿性分离胆囊三角,充分辨别游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施夹器经剑突孔入腹夹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后切断,顺行剥离切除胆囊,经剑突下戳口取出胆囊,胆囊床冲洗电凝止血,检查胆囊床及戳口无活动出血,拔出各 Tro-car,可吸收缝线皮内缝合,手术完毕。
- 唐飞王志义雷浩马睿谭云波
- 关键词:全内脏转位胆总管直径胸片检查入院查体手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