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金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金属学及工艺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4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0篇瘢痕
  • 6篇射频
  • 5篇等离子
  • 5篇等离子体
  • 5篇瘢痕疙瘩
  • 5篇微等离子体
  • 4篇痤疮
  • 3篇电子束
  • 3篇面部
  • 3篇面部痤疮
  • 2篇痤疮瘢痕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临床疗效
  • 2篇临床疗效观察
  • 2篇面部痤疮瘢痕
  • 2篇磨削术
  • 1篇型胶原
  • 1篇增生
  • 1篇增生性瘢痕

机构

  • 1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1篇王金
  • 8篇刘志飞
  • 7篇曾昂
  • 6篇朱琳
  • 5篇王晓军
  • 3篇宋可新
  • 2篇李薇薇
  • 2篇丁文蕴
  • 1篇张海林
  • 1篇王友彬
  • 1篇斯楼斌

传媒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第三届全国激...
  • 1篇2014中华...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射频微等离子体联合局部电子束放射治疗瘢痕疙瘩临床效果
刘志飞王金丁文蕴曾昂朱琳王晓军
干扰素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制备负载干扰素γ(INF-γ)的可降解缓释微球,考察其体外缓释性能及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交联法制备缓释微球,考察其粒径、平均载药量、平均包封率及体外累积释放率。取体外培养24 h的第3代KFs,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IFN-γ组(B组,含500 u/ml的IFN-γ)、负载相同含量IFN-γ的缓释微球组(C组,含500 u/ml的IFN-γ)及空白微球组(D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后再分别培养5 d,MTT法考察各组KFs细胞增殖抑制率;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各组KFs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平均染色值判断蛋白合成受抑制情况。结果:负载IFN-γ的微球平均粒径为(51.87±1.31)μm,平均载药量为(53.64±3.52)u/mg,平均包封率为(89.72±5.63)%;微球7 d内的累积释放率为91.35%;C组KFs细胞的增殖抑制率(60.75%)明显高于B组(33.88%)(P<0.05);B组KFs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平均染色值(163.75)较A组(193.75)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Ⅰ型胶原蛋白平均染色值(150.25)较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制备的IFN-γ微球缓释性能良好,可持续释放达7 d;该微球可抑制人KFs细胞的增殖,减少其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较普通IFN-γ具有更强的抑制能力。
王金王晓军
关键词:干扰素Γ微球缓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
中重度痤疮瘢痕新型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新型方法对中重度痤疮瘢痕进行针对性治疗的临床方案及效果评估.方法 根据痤疮瘢痕特征进行分类,对中重度患者分别采用磨削术结合自体细胞再生技术(ReCell)、射频等离子体技术(plasma)进行选择性治疗...
王金
面部痤疮瘢痕治疗策略的初步探讨
刘志飞王金曾昂朱琳宋可新张文超
射频微等离子体联合局部电子束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探讨射频微等离子体技术联合局部电子束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组瘢痕疙瘩半年以上患者15例,经单次射频微等离子体治疗,治疗功率80~100W,滑动模式.治疗后24 h内及治疗后1周行大分割电子束照射,照射剂量9 Gy/次,照射范围为瘢痕外1 cm.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进行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和患者满意度评价,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VSS评分术前(11.73±1.12)分,术后(3.87±2.53)分(P<0.05).其中痊愈1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患者评价:非常满意6例,满意6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1例.不良反应:1例出现放疗区皮肤色素沉着(前胸部),1例出现延迟愈合.结论 射频微等离子体联合局部电子束放射治疗瘢痕疙瘩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金刘志飞丁文蕴曾昂朱琳王晓军
关键词:瘢痕疙瘩微等离子体射频电子束
下睑松垂患者下睑袋整形术改良体会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下睑松垂患者下睑袋整形手术的改良。方法:对121例(242眼)下睑袋患者进行整形手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91例,平均年龄51.2岁。针对下睑松垂患者下睑袋的病理特点,取下睑缘切口,垂直切开皮肤,暴露眼轮匝肌,向眶隔以远稍分离1~2mm,以45&#176;角向下斜行将眼轮匝肌剖开,显露眶隔,去除疝出多余脂肪并重置,眶隔加固后,缝合皮肤切口。患者均于术后7天拆除切口缝线。结果:术后121例患者的下睑袋和下睑松垂均得到了满意的修复,随访3~24个月,眶下区均得到年轻化改善,下睑及睑缘形态自然,无下睑外翻和睑球分离。结论:改良的下睑袋整形技术,对下睑松垂患者的病理特点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是一种比较适合下睑松垂患者的下睑袋整形方法。
李薇薇刘志飞曾昂朱琳王友彬王金斯楼斌
关键词:下睑袋
面部痤疮瘢痕治疗策略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面部痤疮瘢痕的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面部痤疮瘢痕特征进行分类,根据瘢痕分类分别选择2940nmEr:YAG像素激光、磨削术结合自体细胞再生技术(ReCell)、射频等离子体技术(plasma)进...
王金刘志飞曾昂朱琳王晓军张海林宋可新
关键词:痤疮瘢痕磨削术射频
机械磨削结合皮肤活性细胞移植技术治疗面部痤疮后瘢痕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应用磨削结合皮肤活性细胞移植技术治疗面部痤疮后瘢痕的疗效和风险评估.方法 应用磨削结合皮肤活性细胞移植(Recell(@))技术治疗面部痤疮后瘢痕30例,根据医生对比治疗前后照片及患者自我评价判定疗效、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红斑期等,对疗效和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与常规磨削方法比较,应用磨削结合皮肤活性细胞移植(Recell(@))技术治疗面部痤疮后瘢痕技术可以促进内层敷料脱落,减少红斑期,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 磨削结合Recell(@)技术可以缩短创面上皮化时间,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治疗面部痤疮后瘢痕的效果。
曾昂刘志飞朱琳王金李薇薇宋可新
关键词:磨削术细胞移植
射频微等离子体结合放疗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初步研究射频微等离子体结合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瘢痕疙瘩半年以上患者10例,其中外伤后瘢痕7例,痤疮瘢痕3例。瘢痕分布范围包括面颈部、肩背部、前胸。瘢痕疙瘩患者经1~3次射频微等离子体治疗(治疗...
王金
射频微等离子体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射频微等离子体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 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包括15 例外伤或术后患者,5 例痤疮瘢痕患者.瘢痕分布范围包括面颈部、肩背部、前胸、四肢.瘢痕均为半年以上,伴有局部隆起、红肿、瘙...
王金曾昂王晓军刘志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