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唐娟

作品数:17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食管
  • 4篇蛋白
  • 4篇心肺复苏
  • 4篇预后
  • 4篇并发
  • 3篇心肺
  • 3篇食管癌
  • 3篇肿瘤
  • 3篇骤停
  • 2篇预后不良
  • 2篇生存率
  • 2篇食管鳞癌
  • 2篇食管肿瘤
  • 2篇手术
  • 2篇衰竭
  • 2篇体外
  • 2篇细胞
  • 2篇鳞癌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机构

  • 15篇郑州大学第一...
  • 7篇郑州大学
  • 4篇新乡医学院
  • 2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南阳医学高等...
  • 1篇郑州市第七人...
  • 1篇南阳医学高等...

作者

  • 17篇张唐娟
  • 7篇兰超
  • 6篇王立东
  • 4篇赵学科
  • 3篇贾新雅
  • 3篇韩渭丽
  • 3篇吴敏杰
  • 3篇吕双
  • 2篇宋昕
  • 2篇任景丽
  • 2篇张强
  • 2篇李印
  • 2篇孟醒
  • 2篇王海玲
  • 2篇付文婷
  • 1篇李黎
  • 1篇宋晓东
  • 1篇王静
  • 1篇赵璐
  • 1篇陈曦

传媒

  • 4篇中华急诊医学...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国科技经济...

年份

  • 3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蛋白酶原1降低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1(pepsinogen 1,PG1)降低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本文为临床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SCD患者,并将同时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74例健康体检中心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观察PG1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olate)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BC、MCV、Hb、HCY对SCD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相比,SCD组PG1水平为32.71(6.16~42.56)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01.56(72.52~113.69)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CD组患者胃黏膜萎缩程度越重,PG1水平越低,早期组明显高于进行期组(P=0.034)。PG1水平与MCV(P=0.001,r=-0.394)、HCY呈负相关(P=0.003,r=-0.359),与RBC(P<0.001,r=0.432)、Hb(P=0.003,r=0.339)、维生素B_(12)水平(P=0.001,r=0.373)呈正相关;与叶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211);ROC曲线分析PG1综合诊断效能较RBC、MCV、Hb、HCY高,AUC为0.896(95%CI:0.835~0.958),截断值为59.12 ng/mL,在此截断值下,诊断SCD敏感度为84.7%,特异度为97.3%。结论PG1降低对SCD的早期诊断有辅助价值,SCD与自身免疫性胃炎密切相关,临床上对怀疑SCD患者应积极进行PG1水平测定,以期早诊断、精准治疗。
王玉晓张唐娟李翔宇兰超姚建宁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自身免疫性胃炎
心理护理对食管癌手术病人负面情绪与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5
2022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患者采用心理护理的价值。方法纳入125例食管癌手术患者(2018年1月~2021年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2,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63,采用心理护理),统计两组负性情绪评分、并发症率、护理效果、应对方式评分。结果(1)负性情绪评分: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为31.25±4.92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为32.44±4.91分,低于对照组(P<0.05)。(2)并发症率:观察组(4.76%)低于对照组(16.13%)(P<0.05)。(3)护理效果:观察组5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4)应对方式评分:观察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评分、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食管癌手术患者护理中效果确切,可改善心理状态及疾病应对方式,亦可降低并发症率,缩短康复所需时间。
李黎张唐娟崔秀敏王佳琦张瑞刘霞
关键词:心理护理食管癌负面心理并发症
529例食管原发小细胞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和预后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食管原发小细胞癌(primary esophageal small cell carcinoma,PES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至2015年529例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0 000例食管癌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PESC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其中241例患者纳入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生存率,应用Log-rank法检验比较各组间生存差异。结果:529例PESC入组分析,占同期食管恶性肿瘤0.2%(529/251 707),其发生率逐年增长(R2=0.574)。241例PESC总体1、2、3及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5%、40%、29%及9%,中位生存期为21.9个月。根据小细胞肺癌VALSG分期标准,局限期和广泛期患者中位生存分别为24.3个月和17.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ESC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4),其中手术联合放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28.8个月优于单纯化疗组17.8个月(P=0.015)及放疗+化疗组患者14.5个月(P=0.004);局限期以手术治疗为主的患者中位生存期27.7个月,与非手术患者16.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此外,PESC术前活检病理确诊率为40.8%。结论:PES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术前确诊率较低,预后极差,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其短期生存期。
张唐娟李印韩渭丽王海玲江涛任景丽杨建学郭海周孟辉鲁建亮陈曦付文婷王立东
关键词:食管肿瘤小细胞癌流行病学生存率
食管鳞癌肿瘤最大长径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最大长径(maximum tumor length,MTL)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术前判断淋巴结转移提供依据。方法 40822例食管鳞癌患者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库(1973-2015年),其中男性26 225例,平均年龄(60±9)岁;女性14 597例,平均年龄(60±9)岁。40 822例食管鳞癌患者MTL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来自术后医院病理结果报告,依MTL将患者分为5组(〈2 cm,2-4 cm,4-6 cm,6-8 cm和≥8 cm)。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MTL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40 822例食管鳞癌患者平均MTL为(4.4±1.8)cm,中位数为4 cm(0.3-16.0 cm)。肿瘤长度依次从〈2 cm至≥8 cm的5组患者比例分别为1 489(3.6%)、13 029(31.9%)、16 924(41.5%)、7 365(18.0%)及2 015(4.9%)。Spearman秩相关显示随MTL增长,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N1)明显升高(r=0.998,P=0.000)。调整因素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鳞癌MTL是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OR=1.329,95%CI=1.292-1.366,P=0.000),且随着MTL增长,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MTL=2-4 cm,OR=1.393,95%CI=1.177-1.649,P=0.000;MTL=4-6 cm,OR=1.944,95%CI=1.644-2.299,P=0.000;MTL=6-8 cm,OR=2.526,95%CI=2.215-3.003,P=0.000;MTL≥8 cm,OR=3.045,95%CI=2.507-3.699,P=0.000)。结论食管鳞癌MTL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随MTL增长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升高,提示肿瘤长度可作为临床术前评判淋巴结是否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张唐娟李印韩渭丽王海玲任景丽鲁建亮付文婷王立东
关键词: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
CAR联合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对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及联合指标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根据出院时存活状态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心肺复苏抢救资料以及实验室指标。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独立影响因素及联合指标对CA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45例患者,存活组33例,死亡组112例。患者CPR持续时间、升压药物使用剂量、ICU住院天数、入ICU时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乳酸、纤维蛋白原、谷草转氨酶、白蛋白、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AR、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在存活组与死亡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R、CPR持续时间是影响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AR:OR=2.372,95%CI:1.094~5.146,P=0.029;CPR持续时间:OR=1.170,95%CI:1.020~1.342,P=0.025)。ROC曲线分析显示,CAR、CPR持续时间及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92、0.731、0.859,CAR与CPR持续时间的截断值分别是1.455、11.5 min。结论CAR、CPR持续时间为影响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AR、CPR持续时间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当CAR>1.455、CPR持续时间>11.5 min时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周岩兰超雷如意张强吕青张唐娟贾新雅李仁杰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反应蛋白白蛋白
人文教育视域下急诊医学教育课程中教学价值与实践分析
2025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将人文教育理念融入急诊医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方式,并分析其对实习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为优化急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进行临床实习的120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融入人文教育元素。实习结束后,采用自制的人文素养调查问卷、急诊专业理论考试、临床综合能力评估量表等工具,从人文素养、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三个维度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人文素养问卷总分、急诊专业理论考试成绩、临床综合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人文素养的各个维度中,实验组学生的职业道德、同理心、沟通技巧、压力应对等方面的得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急诊医学教育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理念,综合运用讲座、案例、实践、考核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实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促进其职业道德、同理心、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和临床实践技能方面也有明显优势。
张唐娟侯志超
关键词:人文教育急诊医学教育课程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对院外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HRR)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心肺复苏(CPR)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22年2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抢救室CPR成功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年龄≥18岁的OHCA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入ICU初次生命体征,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ICU后首次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pH值、血乳酸(Lac)、6 h乳酸清除率(LC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HRR],ICU住院时间等.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CPR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独立影响因素对CPR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组122例OHCA的CPR后患者,其中院内死亡88例,院内病死率为72.13%.两组患者年龄、既往病史、入ICU初次生命体征、W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GCS评分、RBC、Hb、pH值、6 h LCR、HRR较高,APACHEⅡ评分、Lac、RDW水平较低,ICU住院时间较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GCS评分、6 h LCR、HRR、ICU住院时间是CPR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APACHEⅡ评分:优势比(OR)=0.784,95%可信区间(95%CI)为0.683~0.901,P=0.001;GCS评分:OR=1.390,95%CI为1.059~1.823,P=0.018;6 h LCR:OR=1.039,95%CI为1.015~1.064,P=0.001;HRR:OR=2.047,95%CI为1.383~3.029,P<0.001;ICU住院时间:OR=1.128,95%CI为1.046~1.216,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HRR、6 h LCR和APACHEⅡ评分可以预测CPR后患者的预后,HR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1,截断值为8.555时敏感度为85.3%,特异度为54.5%;6 h LCR的AUC为0.701,截断值为28.947%时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46.6%;APACHEⅡ评分的AUC为0.848,截断值为22.000分时敏感度为73.9%,特异度为79.4%.HRR与6hLCR联合的预测价�
王宏兰超罗垚张唐娟
关键词:院外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预后
血清Tim-3、Galectin-9对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血清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对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重度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受伤后1周内是否发生ARDS分为ARDS组(n=62)和非ARDS组(n=118)。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im-3、Galectin-9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血清Tim-3、Galectin-9对重度TBI患者并发ARDS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重度TBI患者并发ARDS的影响因素。结果ARDS组血清Tim-3、Galectin-9水平高于非ARDS组(P<0.05)。血清Tim-3、Galectin-9及二者联合预测重度TBI患者并发ARDS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786(0.716-0.855)、0.735(0.652-0.818)、0.835(0.775-0.895),截断值分别为264.24 ng/mL、8.06 ng/mL,特异度分别为0.831、0.788、0.763,灵敏度分别为0.613、0.626、0.742。ARDS组年龄≥60岁、合并休克、机械通气时间≥5d、ICU住院时间≥14d所占的比例均大于非ARDS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氧合指数(OI)低于非ARDS组,降钙素原(PCT)水平高于非ARDS组(P<0.05)。入院时GCS评分低(OR=0.727,95%CI:0.543-0.973)、OI低(OR=0.957,95%CI:0.932-0.983)、合并休克(OR=9.259,95%CI:3.183-26.937)、Tim-3水平升高(OR=7.110,95%CI:2.738-18.468)、Galectin-9水平升高(OR=7.063,95%CI:2.736-18.230)是重度TBI患者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Tim-3、Galectin-9水平升高与重度TBI患者并发ARDS密切相关,两指标可作为预测重度TBI患者并发ARDS的生物标记物。
曹建良吴钊张唐娟兰超田琦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94例食管腺鳞癌临床特征和治疗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食管腺鳞癌(esophageal adenosquamous carcinoma,EASC)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加深对EASC的认识。方法:494例EASC患者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资料库,其中男性361例,平均年龄(61.47±8.32)岁;女性133例,平均年龄(65.56±8.06)岁。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各组间差异分析,寿命表法计算5年生存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高低发区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本组资料同期EASC检出率为0.196%(494/251 707),男性EASC明显多于女性(男:女=2.71:1);男性和女性高发年龄段均为60~69岁(39.6%vs.40.6%)。男性患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R2=0.063),而女性呈上升趋势(R2=0.004)。此外,食管癌低发区EASC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发区(53.1%vs.46.9%,P〈0.001)。参照食管癌TNM分期标准,Ⅱ期与Ⅲ期患者居多,均占40.8%(173/424);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47.0%(206/438),淋巴结阳性转移枚数以1~2个居多,阳性率为48.5%(100/206)。此外,行术前活检病理467例中,术前正确诊断率仅53.96%(252/467)。治疗方式以单纯手术为主,占88.8%(419/472),单纯放疗化疗者仅占1.9%(9/472)。不吸烟不饮酒男性患者5年生存率比单纯吸烟男性者高(26.5%vs.12.1%);Ⅰ期、Ⅱ期、Ⅲ+Ⅳ期患者行单纯手术治疗后3年生存率依次为64.7%、50.9%、48.5%;而3个TNM分期患者手术+放化疗后3年生存率依次为51.7%、47.8%、33.1%。结论:EASC是食管恶性肿瘤中罕见的类型,术前活检病理诊断误诊率高,吸烟影响患者预后,EASC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单纯手术治疗效果较其他治疗方式好。
吴敏杰姬玲粉宋昕韩渭丽赵学科张唐娟范宗民王苒吕双陈培楠卢帅王立东
关键词:病理类型生存率
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分析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1例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半年内预后情况分为两组,26例死亡患者计为死亡组,75例存活患者计为存活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就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为(75.60±4.83)岁,大于存活组的(63.00±6.11)岁(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脓毒症休克率、入院心率及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心肌肌钙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窦性心动过速、血清心肌肌钙蛋白和降钙素原高水平表达是导致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损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损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窦性心动过速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升高。
孟醒吕青张唐娟
关键词:脓毒症急性心肌损伤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