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凤灵

作品数:15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佛山市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登革热
  • 3篇示范区
  • 2篇游泳
  • 2篇疟疾
  • 2篇防控效果
  • 1篇多样性
  • 1篇信息化
  • 1篇信息化管理
  • 1篇学年
  • 1篇学校卫生
  • 1篇咽结合膜热
  • 1篇咽结膜热
  • 1篇疫情
  • 1篇疫情流行
  • 1篇预防接种
  • 1篇源性疾病
  • 1篇早死
  • 1篇知识
  • 1篇生境
  • 1篇生境破碎化

机构

  • 15篇佛山市禅城区...
  • 5篇广东省疾病预...
  • 3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东莞市疾病预...
  • 1篇开封市疾病预...
  • 1篇梅州市疾病预...
  • 1篇佛山市疾病预...
  • 1篇石家庄市疾病...
  • 1篇驻马店市疾病...
  • 1篇佛山市三水区...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科学院...

作者

  • 15篇陈凤灵
  • 6篇梁超斌
  • 5篇邵昭明
  • 3篇陈绮梅
  • 3篇张珊珊
  • 2篇彭志强
  • 1篇梁飞琼
  • 1篇赵树青
  • 1篇黄智聪
  • 1篇何永辉
  • 1篇黄雅卿
  • 1篇王向波
  • 1篇钟桂红
  • 1篇庄文敏
  • 1篇文红娟
  • 1篇李艳容
  • 1篇肖新才
  • 1篇罗会明
  • 1篇邓爱萍
  • 1篇刘慧

传媒

  • 4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疾病监测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卫生信息...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佛山市禅城区小型兽类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
2023年
城市化导致的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会使野栖小型兽类更多聚集分布于城区斑块化的农区和公园生境中,因而其多样性组成及时空变化模式可能会与其他区域不同,了解这些模式对防控城区野栖小型兽类的危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分4个季节在佛山市禅城区3个公园和7处农区生境中以夹捕法调查小型兽类,比较了小型兽类的种类、密度和生态学指标的时空差异。共有效置夹1843夹次,捕获小型兽类2目2科4属7种共244只。其中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的臭鼩(Suncus murinus)占总捕获动物的48.77%;啮齿目中黑缘齿鼠(Rattus andamanensis,20.90%)和卡氏小鼠(Mus caroli,18.03%)为优势鼠种,黑缘齿鼠为佛山市新增记录,卡氏小鼠为禅城区新增记录。4次调查总捕获率达13.28%±0.93%,12月的啮齿类捕获率显著低于4月;公园的总捕获率和啮齿类捕获率都比农区略高,而臭鼩捕获率比农区略低,但差异不显著。12月的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最低;4月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而10月的均匀度指数最高,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低;公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低于农区,但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略高于农区。综上,该区公园及农区小型兽类物种相对较多,其中臭鼩、黑缘齿鼠和卡氏小鼠相对密度较高,种群密度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此外,在食物及栖息地较多的农区生境小型兽类多样性明显高于公园生境。公园啮齿类捕获率高且优势物种明显,鼠传疾病发生潜在风险较农区高,今后应加强持续监测和防控。
袁道欢傅秋龙刘雨杭陈凤灵邵昭明梁超斌周静雅秦姣刘郁桐杨明刘全生
关键词:小型兽类生境破碎化多样性
广东省广州市一起副溶血弧菌与诺如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
陈凤灵曹国科刘于飞袁俊
2019年和2023年佛山市禅城区本地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对比2019年和2023年佛山市禅城区本地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变化,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今后登革热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9年和2023年佛山市禅城区报告的本地登革热病例数据,结合广东省病媒生物监测系统的蚊媒监测数据以及佛山市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公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2023年佛山市禅城区本地登革热年发病率(16.98/10万)高于2019年(5.41/10万)(P<0.01),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7—11月,高峰期在10月。2023年祖庙街道和石湾街道本地登革热发病率较2019年明显升高(P<0.05或P<0.01),2023年≥20岁组发病率均高于2019年(P<0.01),且≥60岁组发病率上升较快。2023年患者的发病到就诊时间间隔长于2019年(P<0.01),首次就诊到确诊时间间隔短于2019年(P<0.01)。2023年本地登革热病例数与提前4个月月平均伊蚊密度(MOI)呈正相关(P<0.05),与提前2个月降雨量呈正相关(P<0.05),但与当月降雨量和当月平均气温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2023年禅城区本地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变化较为显著,病例就诊积极性降低而诊断及时性提高,月平均MOI、月平均降雨均与本地登革热疫情呈正相关,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老年人群体、离退人员等为防控重点人群。
陈宇丽黄智聪吴树凯陈凤灵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防控策略
广佛肇三地40家农贸市场禽类销售档禽流感防控现况调查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了解农贸市场禽类档禽流感防控管理情况和禽类从业人员自我防护的现况。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佛肇三地40家农贸市场,通过自制调查表面对面访谈和现场观察法调查禽类销售档禽流感防控信息。结果共调查广佛肇6个区(县)40个市场的336个禽类档,按照"一天一清洗"和"一周一消毒"实施的档分别为55.95%(188/336)和73.21%(246/336),不同地区市场禽类销售档的清洗措施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313个禽类销售档可以提供禽类检疫证,出示率为93.15%;276个混合销售档抽风设备的安装率为72.10%(199/276)。禽类售卖人员戴口罩仅有17.56%(59/336),其中正确佩戴率77.97%(46/59)。调查对象坚持每天工作时手套穿戴率、接触家禽或其排泄物后的洗手率分别为42.86%(144/336)和67.86%(228/336)。结论禽类销售市场在市场管理上未能严格按照禽流感防控管理的要求来实施,禽类销售档的布局设置、通风设施以及禽类从业人员防护方面存在隐患,需加强市场的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管理。
陈凤灵何永辉周晓李阳周炳南曹国科康敏
关键词:家禽禽流感
广东省2015年首个登革热防控示范区防控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了解登革热防控示范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推动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创建的示范区佛山市禅城区政府以及基层行政部门进行登革热应对能力调查。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多个样本均数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在创建示范区后,区及下属各镇街道政府在领导架构、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应急物资储备、消杀人员储备、爱国卫生运动情况执行、工作经费落实、蚊媒监测和监督机制建立等方面均能落实到位。4个镇的街道居委会中有九成建立本级的组织、预案管理和应急队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P<0.01);各村居委均能落实蚊媒监测任务。各镇街道下属村居委间应急物资和人员储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17.0和14.4,P<0.05)。4镇街道间下属村居委的督办力度和经费投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6和37.3,P<0.05)。结论登革热防控示范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登革热防控工作,保障了防控队伍和蚊媒监测,但仍需加强评估和专项经费等投入力度,以促进防控工作的推进。
陈凤灵邵昭明梁超斌陈绮梅张珊珊彭志强
关键词:登革热示范区
“互联网+”预防接种模式的构建与运用被引量:26
2019年
目的探讨"互联网+"预防接种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方法通过对传统接种门诊的再造,开发依托国家接种客户端,创建专业App手机配套软件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服务系统。结果成功构建通过"互联网+"实行接种信息的实时共享,实现预约、提醒、取号、候诊、登记、信息自动打印、信息核对、接种、留观、科普宣传、门诊公告等环节无缝对接及管理,实现了业务流程优化和服务创新。结论在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该"互联网+"预防接种模式的构建与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流程及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陈凤灵文红娟李艳容张珊珊黄碧云
关键词: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一起双足疼痛综合征的暴发调查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对佛山市某高中(S学校)学生出现不明原因双足疼痛暴发进行调查.方法 疑似病例定义为2014年2月10日至3月16日佛山市S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工中出现无明确原因足部疼痛或麻木者.病例定义为疑似病例中同时具有足部疼痛和麻木者.通过查阅学校附近医院就诊记录和校医务室门诊日志、查看学校因病缺勤记录搜索病例.制订统一的临床症状信息调查表,首先培训班主任老师,由班主任给各自班级学生进行讲解,并由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收集佛山市2014年1月1日至3月31日的每日湿度,分析气候变化及每日温度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在全校随机抽取14个班级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学习运动情况、膳食和保暖措施等.结果 共407例学生病例,罹患率为26.5%(407/1 536).女生罹患率为37.3% (320/859),高于男生(12.9%,87/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P<0.01).住宿生罹患率为31.8%(323/1016),高于走读生(16.2%,84/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0.01).住宿女生罹患率(46.1%,269/584)高于走读生(18.5%,51/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4,P<0.01),住宿男生罹患率(12.2%,54/442)和走读生(14.0%,33/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05).2014年2月6-13日气温迅速从23℃下降至6℃,随后气温持续回升,至2月28日升至23℃.短期内气温呈现“V”形变化.2月13-28日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每日病例数与最高温度呈正相关关系(r=0.65,P=0.002).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住宿生夜晚感觉被子凉(OR=3.0,95%CI:1.3-7.0)、平时缺乏体育锻炼(OR=2.8,95%CI:1.5 - 5.6)、既往脚部有类似症状(OR=3.4,95%CI:1.1-11.0)是不明原因双足疼痛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次不明原因双足疼痛暴发可能与气温骤降骤升变化有关。
陈凤灵邵昭明梁超斌王向波杨雪源姚贵忠赵树青王莉莉欧忠英张丽杰罗会明
关键词:温度病例对照
2019-2020学年佛山某区中小学卫生资源配置与学生视力不良相关性分析
2024年
了解佛山某区2019-2020年学年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现状,为儿童青少年视力保健防治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收集该区各街道调查的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相关数据,包括患病率、学校教室光照情况、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等信息。统计分析该群体视力不良的趋势,并进一步研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佛山市该区受调查的61所中小学总体视力不良率为57.85%,视力不良低龄化趋势明显,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之间视力不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学校视觉环境调查指标均合格。校医务室、保健室配置以及学校卫生工作队伍相关指标和视力不良之间具有统计学联系(P<0.05)。所有学校均已开展了健康教育工作。结论 中小学视力不良卫生保健工作需持续加强。该区校医室、保健室建设有待完善,学校卫生工作队伍整体素质需提高。
陈凤灵宋思慧李巧何明艳庄文敏
关键词:视力不良儿童青少年学校卫生卡方检验
佛山市禅城区创建广东省首个登革热防控示范区能力建设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创建登革热防控示范区对政府群防群控能力建设的效果,探索可持续防控措施,为蚊媒传染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建立基础。方法抽取实施示范区建设的禅城区政府以及镇街卫生和计生局(卫计局)、爱卫会办公室、村居委会等进行登革热应对能力调查。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个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禅城区政府及其下属各镇街道从领导架构的建立、卫生应急建设、后勤保障、经费预算和督办机制在创建示范区前后均能落实到位。在示范区创建后,各村居委会建立本级的组织架构和预案管理的比例有所上升,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510、47.890,均P〈0.05);村居委会建立本级应急队伍、开展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消杀人员储备和督办机制的落实比例(93.38%、36.03%、61.76%、85.29%和51.47%)均高于创建示范区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90、44.180、63.520、37.330、52.270,均P〈0.05),其中各村居委会消杀人员的配备由2014年平均4人增至2015年平均7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0,P〈0.05)。结论禅城区创建登革热防控示范区对政府群防群控能力有所提升,建立了常态化群防群控机制,可从根本上做好蚊媒控制工作,杜绝疫情传播和扩散。
陈凤灵邵昭明梁超斌陈绮梅张珊珊彭志强
关键词:登革热示范区
2014—2021年佛山市禅城区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及达标分析
2025年
目的 分析2014—2021年佛山市禅城区4类慢性病的死亡情况和早死概率变化趋势,预测2025年和2030年早死概率目标达标情况。方法 收集2014—2021年佛山市禅城区户籍居民死亡个案信息和户籍人口资料,计算构成比、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等指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估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和早死概率预测值。结果 2014—2021年,全人群、男性和女性4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3.01%、-2.52%和-3.66%(均P<0.01)。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均P<0.01)。全人群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由2014年11.38%下降到2021年9.93%,AAPC为-2.48%(P<0.05),女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由7.51%下降到6.20%,AAPC为-3.65%(P<0.05),男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结果显示,佛山市禅城区2025年和2030年的早死概率预测值分别为9.33%、8.23%,分别低于《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2025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30年早死概率目标值9.88%、8.65%。结论 2014—2021年佛山市禅城区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争取实现低于2025年和2030年早死概率规划目标值。
黄敏婵陈凤灵黄锦航何锦森黄雅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