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柯

作品数:14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5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货币
  • 4篇货币国际化
  • 2篇债务
  • 2篇债务危机
  • 2篇政治
  • 2篇政治经济学
  • 2篇政治经济学分...
  • 2篇政治逻辑
  • 2篇欧盟
  • 2篇欧元
  • 2篇欧洲主权债务
  • 2篇欧洲主权债务...
  • 2篇主权债务
  • 2篇主权债务危机
  • 2篇默克尔
  • 2篇经济学
  • 2篇经济学分析
  • 2篇货币体系
  • 2篇国际货币
  • 2篇国际货币体系

机构

  • 14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江苏省社会科...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14篇赵柯
  • 1篇张晓通
  • 1篇史惠宁
  • 1篇徐清
  • 1篇王宏禹
  • 1篇陈妍凌

传媒

  • 6篇欧洲研究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现代国际关系
  • 1篇东北亚论坛
  • 1篇国际贸易

年份

  • 5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析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被引量:4
2010年
本文认为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理念仍然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外交"并没有成为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的指导思想。"经济主导"仍是目前中德关系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既是保证中德关系稳定发展的"锚",同时也逐渐成为两国产生冲突和利益纠纷的主因。与其前任相比,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最大的变化不在于其具体的政策实施方法和手段,而在于德国政治精英对德国政府长期奉行的"以商促变"(Wandel durch Handel)这一基本对华政策理念的怀疑,甚至试图要改变这一理念,这才是中德关系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真正挑战。
赵柯
关键词:默克尔
“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研讨会综述
2012年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主办,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协办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十四届年会于2012年11月20日至2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赵柯徐清史惠宁陈妍凌
关键词:建交
论中国经济实力的运用问题被引量:15
2013年
中国近年来并未因经济实力的上升而在对外关系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反而在国际政治中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实力上升"和"处境变差"成为了中国经济外交实践中愈加尖锐的矛盾。这主要在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尚未充分利用,没有转化为对外关系中的实际影响力。经济实力运用过程中的国内损耗和实力资源跨部门流动受阻是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因此,只有明确国家利益,综合运用大战略和策略,加强内部协调和对外战略机制建设,经济实力才可能得以有效运用和发挥。
张晓通王宏禹赵柯
关键词:权力经济外交
货币的政治逻辑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被引量:16
2011年
货币不仅仅只是市场交易的媒介,更是一种权力,它不仅对社会财富具有"分配效应",同时也能够为货币发行者直接带来财富,货币从产生到被普遍接受与国家权力密不可分,这就是货币的政治逻辑。货币的权力特征使得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往往不能遵循以"效率"为原则的市场逻辑,而是充满着国家间的博弈和斗争。美元在崛起的过程中并不仅仅依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是美国政府积极运作的结果。美元所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欧元和人民币的竞争,更在于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国家和日本能否在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美元,以及美国能否获得以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货币问题上的合作。
赵柯
关键词:货币权力政治逻辑国际货币体系欧元
德国马克的崛起 ——货币国际化政治经济学分析
本文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作为一个战败国家的货币,马克为什么能够在战后克服种种不利的政治经济条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实现了国际化,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主流经济学一般将货币国际化归结为市场力量的推动,是...
赵柯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货币国际化的政治逻辑——美元危机与德国马克的崛起被引量:25
2012年
作者在文章中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德国马克如何从一个战败国的弱势货币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主流经济学界对德国马克实现国际化的独特动力和机制缺乏相应的解释力,而政治经济学更为强调货币国际化进程是对国家间财富分配格局的重建,认为其根本动力是各个国家特别是大国之间对国际货币权力的竞争、限制和占有,国家间的政治性制度安排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有效手段。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视角比较符合德国马克崛起的经验事实。作者认为,美元的"过度特权"对欧洲特别是对德国造成的沉重压力和负担是马克国际化的直接推动力,20世纪60-70年代的历次美元危机以及美国过于自负的对外货币政策所引发的全球"大通胀"为马克国际化打开了"机会窗口",德国抓住这一时机在美元体系之外建立了马克主导下的欧洲货币体系,为德国马克的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治合法性。马克国际化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元的流通域逐渐被侵蚀和挤压,随着欧元的正式流通,美元势力最终被"驱逐出"欧洲大陆。德国货币马克包裹在欧元的外衣之下让德国获得了更大的国际货币权力。
赵柯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
德国的“欧元保卫战”——国际货币权力的维护与扩张被引量:10
2013年
欧元区并没有如许多主流经济学家所预测的那样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重压下走向解体。上述判断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将欧元看做是一般经济学意义上完全自发地产生于市场的货币,从纯市场原则来分析和预测欧元的走势。但现实中的欧元是典型的"国家间政治"的产物,其中最大的赢家就是德国。它虽然放弃已是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的马克,却依托欧元获取了欧盟内部最具含金量的权力——国际货币权力。因此,欧元对德国而言是其核心国家利益。欧债危机期间,德国为维护自己的核心国家利益发起了一场"欧元保卫战",避免了欧元区的解体。正是因为这场"欧元保卫战"背后存在复杂的政治逻辑,德国在欧债危机中的应对措施及其承担的角色使其备受瞩目,同时又饱受质疑且充满争议。
赵柯
关键词:欧债危机
欧洲的未来:梦想与现实之间--评赫尔穆特·施密特新著《不在其位》被引量:2
2009年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很多德国人心目中是理想的国家领导人类型,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其去年出版的新著《不在其位》中,他对目前欧洲人面临的中心问题,如欧盟建设、福利国家转型、欧美关系、与邻国关系、国际金融危机等议题作出了清晰而明确的分析,同时在书中他也谈到了个人政治生涯的经验和错误、政治伦理以及宗教等充满个人色彩的话题。本文重点介绍施密特对欧盟建设、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化和经济学理论等问题的分析,并对其看法作了一些评论。
赵柯
关键词:施密特欧盟国际金融危机
德国马克的崛起
本文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作为一个战败国家的货币,马克为什么能够在战后克服种种不利的政治经济条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实现了国际化,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主流经济学一般将货币国际化归结为市场力量的推动,是...
赵柯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文献传递
德国马克的崛起——货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本文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作为一个战败国家的货币,马克为什么能够在战后克服种种不利的政治经济条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实现了国际化,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主流经济学一般将货币国际化归结为市场力量的推动,是...
赵柯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政治经济学货币政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