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疗效
  • 5篇关节
  • 4篇置换术
  • 4篇全髋
  • 4篇髋关节
  • 4篇假体
  • 4篇股骨
  • 3篇远期
  • 3篇远期疗效
  • 3篇全髋关节
  • 3篇全髋关节置换
  • 3篇全髋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置换术
  • 3篇股骨柄
  • 3篇股骨柄假体
  • 3篇关节置换
  • 2篇生物固定
  • 2篇青年患者
  • 2篇中青年

机构

  • 8篇苏州大学

作者

  • 8篇蒋涛
  • 7篇孙俊英
  • 6篇查国春
  • 5篇王涛
  • 2篇赵锡江
  • 2篇董圣杰
  • 2篇徐宁
  • 1篇王涛
  • 1篇顾剑

传媒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七届《中华...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应用锥形沟槽式组配柄行股骨侧翻修术后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2016年
目的探讨采用锥形沟槽式组配柄假体行股骨侧翻修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5月至2009年3月采用锥形沟槽式组配柄行翻修手术21例(23髋),男6例,女15例,单髋19例,双髋2例,年龄47-86岁(平均67岁)。股骨侧骨缺损按Paprosky标准,诊断为Ⅱ型缺损者4髋,Ⅲa型缺损者16髋,Ⅲb缺损者3髋。所有患者的股骨侧和髋臼侧手术均分别采用利马锥形沟槽式组配柄假体和SPH臼杯假体行生物学固定翻修,其中头臼界面采用陶瓷-陶瓷者20髋,金属-聚乙烯者3髋。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8.8年(6-13年)的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6.2±8.2)分改善至手术半年后的平均(90.3±3.7)分,而末次随访仍维持在平均(91.3±3.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0,P〈0.01)。所有患者的下肢不等长均由术前的平均3 cm减少到术后的平均0.5 cm。手术后下地行走时出现轻度大腿疼痛(VAS评分1-3分)者3髋(13%),但该症状多在术后1年消失。随访X线片显示翻修柄获广泛骨长入达骨性稳定者22髋(96%),翻修柄周围显示有区域性X线透亮带,但无临床松动症状,符合纤维性稳定者1髋。股骨延长截骨者(4髋)、股骨大转子撕脱性骨折者(3髋)和股骨皮质穿透性骨折者(4髋)大多在翻修术后4-6个月获得愈合。所有患者的近段骨缺损植骨区均显示有广泛的骨修复。结论采用锥形沟槽式组配柄假体行股骨侧翻修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满意。
徐宁孙俊英查国春蒋涛王涛万国杨
关键词:组配假体设计
应用LCU股骨柄假体行全髋置换术的早期疗效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 LCU 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 LCU 股骨柄假体行 THA 术85例(90髋),男26例(28髋),女59例(62髋);年龄19~83岁,平均55岁;平均体重指数(23.33±3.13)kg/ m2。单髋80例,双髋5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4例(38髋),股骨颈骨折14例(14髋),股骨头坏死17例(17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18例(19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1例(1髋),髋关节结核1例(1髋)。股骨侧假体均采用 LCU 股骨柄假体。髋臼采用陶瓷_陶瓷界面者78髋,陶瓷_聚乙烯12髋。对术后及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 Harris 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82例(87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12~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失访。术前髋关节功能 Har_ris 评分为(33.73±3.21)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改善至(92.84±4.4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2.69,P <0.01)。末次随访时大腿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1例,无重度疼痛。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骨溶解、假体松动,按 Engh 标准评定:所有获访者均获骨长入固定,其中股骨侧假体诊断为骨性固定者85髋,诊断为纤维性稳定者1髋。假体下沉小于2 mm 者1髋,其余均无假体下沉。结论 LCU 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 THA 的早期疗效满意。
游镇君孙俊英查国春董圣杰蒋涛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髋假体股骨柄假体
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的设计特征与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Ribbed柄)的设计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因髋关节疾病,在我院采用Ribbed柄行全髋关节置换(THA)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
蒋涛
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的设计特征与临床应用效果被引量:4
2014年
背景: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柄设计符合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Ribbed柄)的设计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因髋关节疾病采用Ribbed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获完整资料者52例(52髋),男20例,女32例;置换时年龄22-78岁,平均59岁。随访时间2-4年。评估置换前后Harris评分、置换后大腿疼痛率、术中骨折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脱位及翻修等。影像学重点评估股骨柄髓腔充填率、股骨柄假体下沉、假体周围放射学透亮线、骨长入、应力遮挡及骨溶解等。结果与结论:术中股骨骨折发生率为6%;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及翻修病例;大腿疼痛率为6%,均于置换后1年消失;末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6分。置换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股骨髓腔充填满意,平均充填率:正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91%,88%和86%,侧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88%,85%和81%;末次随访时,49髋(92%)为稳定性骨长入固定,3髋为稳定性纤维长入固定,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周围均未见骨溶解;5髋(10%)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但均小于2 mm;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其中1度31髋、2度19髋、3度2髋,无4度应力遮挡发生。提示Ribbed柄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要求,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蒋涛孙俊英查国春游镇君王涛
关键词:人工假体解剖型股骨柄
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结核继发的高位病理性髋脱位一例被引量:1
2016年
患者男,57岁,因主诉左下肢跛行伴髋关节疼痛40余年,加重1个月,诊断为陈旧性结核继发病理性高位髋脱位于2年半前(2013年5月31日)收住入院。该患者于40多年前曾因左髋肿痛伴多处窦道流脓,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髋关节结核行结核病灶清除术+抗结核治疗。此后,虽然结核获得治愈、未再复发,却后遗左下肢跛行,出现行走较久后易疲劳酸胀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年龄增高、体重增加,患者感下肢不等长、行走摇摆、跛行及髋关节和腰部酸胀症状逐年加重。近1个月来甚至严重至难以行走,而不得不寻求手术治疗。
蒋涛游镇君王涛顾剑万国杨徐宁孙俊英
关键词:抗结核治疗继发结核病灶清除术髋关节疼痛下肢跛行医院诊断
陶对陶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中青年人群中的中、远期疗效
介绍了患者的纳入标准:①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者;②由同一组医生手术;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人工髋关节翻修术者;②年龄大于45岁患者;③随访时间小于2年。本组研究中,所有病例髋臼位置在“安全区”范围内,但是...
王涛孙俊英赵锡江查国春蒋涛游镇君
关键词:中青年患者中期疗效远期疗效
陶瓷全髋假体在中青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采用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全髋假体在中青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中青年患者因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行THA治疗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35.2±7.6)岁(17—45岁)。手术均采用生物学固定型假体,摩擦界面均采用陶瓷对陶瓷假体。采用Harris评分和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标准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活动水平,应用影像学检查评估假体松动、骨溶解和陶瓷假体相关并发症,并分析陶瓷假体的生存情况。结果随访时间[(8.5±2.4)年)5~12年]。术后Harris评分由术前(46.1±12.3)分(27—7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3.8±4.3)分(85~100分)(P〈0.05)。活动水平按UCLA标准,由术前(4.0±1.2)分(2—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7.1±1.4)分(4—10分)(P〈0.05)。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骨溶解或假体松动,2例(2髋)“三明治”陶瓷假体破碎,1例(1髋)发生髋关节脱位,1例(1髋)出现关节异响现象。以陶瓷破碎引起的翻修作为终极点,其平均8年生存率为97%(95%CI91.9~100.0)。结论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全髋假体可满足中青年患者对参加工作和运动的需求,且中远期疗效好。
王涛孙俊英赵锡江查国春游镇君蒋涛
关键词:陶瓷制品
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近段畸形合并终极髋关节疾病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 探讨生物型人工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联合截骨矫正术治疗股骨近段畸形合并终极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2013年6月,采用生物型THA联合截骨矫正术治疗48例(51髋)股骨近段畸形合并终极髋关节疾病患者。男14例(16髋),女34例(35髋);年龄19~83岁,平均52岁。单髋45例,双髋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36例(39髋)创伤性关节炎3例(3髋),既往有股骨转子间外翻截骨手术史1例(1髋),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失败4例(4髋),陈旧性髋关节结核3例(3髋),陈旧性化脓性感染1例(1髋)。Trendelenburg征均呈阳性,19例双下肢不等长。畸形位于股骨大转子4髋,股骨颈39髋,股骨干骺端7髋,股骨干1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34.28±3.28)分。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以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47例(50髋)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3.8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改善至(92.87±4.5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19,P=0.00)。6髋Trendelenburg征阳性,其余均为阴性。42髋步态恢复正常,8髋存在轻度跛行。X线片示畸形完全矫正,截骨区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4个月;末次随访时股骨及髋臼假体均获骨长入性固定;股骨假体周围Gruen 1、7区呈局限性骨溶解者2例,髋臼假体周围未发现骨溶解,无假体松动。结论 采用生物型THA联合截骨矫正术治疗股骨近段畸形合并终极髋关节疾病,可获得满意疗效。
游镇君孙俊英查国春王涛董圣杰蒋涛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