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平

作品数:22 被引量:123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课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磁共振
  • 7篇成像
  • 6篇血管
  • 6篇细胞
  • 5篇影像
  • 5篇体层摄影
  • 5篇体层摄影术
  • 5篇肿瘤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生物碱
  • 4篇藜芦
  • 4篇乌苏里藜芦
  • 3篇血管密度
  • 3篇血栓
  • 3篇预后
  • 3篇生物碱单体
  • 3篇微血管

机构

  • 14篇大连医科大学...
  • 9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 3篇大连市友谊医...
  • 2篇怀化医学高等...
  • 1篇天津市儿童医...
  • 1篇大连市第三人...
  • 1篇大连市儿童医...

作者

  • 21篇潘平
  • 5篇刘爱连
  • 4篇赵伟杰
  • 4篇宋清伟
  • 4篇吕莉
  • 4篇王世盛
  • 4篇韩国柱
  • 3篇郎志谨
  • 3篇王丽君
  • 3篇汪禾青
  • 2篇付维利
  • 2篇周琴
  • 2篇赵力
  • 2篇邓伟峰
  • 1篇孙美玉
  • 1篇张维升
  • 1篇宁殿秀
  • 1篇陆文婷
  • 1篇张婷
  • 1篇伍建林

传媒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国外医学(临...
  • 2篇中草药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苏瑞宁的抗血栓作用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研究乌苏里藜芦总生物碱中乌苏瑞宁对大鼠的抗血栓作用,确证乌苏瑞宁是否为总碱中抗栓活性成分。方法应用电刺激诱发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和瘀血诱发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乌苏瑞宁的抗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采用Born’s法测定大鼠体内外血小板聚集率以研究乌苏瑞宁的抗血小板作用。结果大鼠iv5种不同剂量的乌苏瑞宁(1.25~20.00μg/kg)均能导致电刺激诱发的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所致的血管阻塞时间显著延长;亦能减少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干质量;乌苏瑞宁在剂量为1.25~5.00μg/kg以及质量浓度为6.25~50μg/L时,能抑制大鼠体内外血小板聚集。结论乌苏瑞宁具有强大的抗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和抗血小板作用。乌苏里藜芦总碱的抗血栓作用与其中的化学成分乌苏瑞宁有关。
邓伟峰赵伟杰吕莉王世盛潘平韩国柱
关键词:血栓
4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征象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征象,提高对CT诊断的认识。方法对46例CT平扫和(或)双期增强扫描可见显示,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个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结果 (1)46例共55个癌灶:其中38例单发癌灶,7例双侧发生,1例单侧双发。(2)38个癌灶边缘模糊,9个侵犯甲状腺被膜,2个侵犯前方肌肉。(3)16个癌灶内见钙化灶,13个有微钙化。(4)9个癌灶CT平扫未见显示。(5)增强扫描后38个癌灶明显强化,37个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18个中央见结节样强化,周围密度略低。32个病灶增强后显示病灶小于平扫。(6)2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微小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平扫病灶边缘模糊,易侵犯甲状腺被膜,多伴有微钙化,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但低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可能出现中央明显强化结节,增强后病灶范围多小于平扫低密度范围,且可能多发小癌灶并存,常常伴发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这些特征有助于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李春风潘平纪元王海涛孙兆男幕转转王丽君
关键词:甲状腺癌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小儿脑发育的MRI和MRS(上)被引量:1
2003年
近年来发展的MRI新技术可在活体内无创地获得脑发育过程中结构、代谢和功能等多方面的信息。先进的MRI技术如3D MRI、扩散张量成像、fMRI和MRS等能够对小儿脑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和监测。掌握正常脑发育的规律和影像学表现是理解和研究脑发育病理过程的基础。
潘平
关键词:脑发育扩散张量成像影像学表现病理
小儿脑发育的MRI和MRS(下)被引量:2
2003年
五、脑功能MRI(Fmri) 从脑功能MR的最初研究开始,由特异性脑功能所诱导的特定的脑活动是神经医学领域很感兴趣的课题,目前已有许多成人脑功能研究方面的报道.应用Fmri,已能将视觉、听觉和许多神经心理学活动定位于大脑的特定部位.
潘平
关键词:脑发育小儿MRIMRS脑功能磁共振波谱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征象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记录病灶部位、大小、密度、边缘、强化形式,分别测量病灶在CT动态增强各期的CT值。[结果]CT平扫:1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直径4.64 cm,3例密度均匀,7例病灶内见瘢痕样低密度影,3例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见小囊状低密度灶。动态增强CT:13例病灶实质部分CT值在皮质期平均94 Hu、实质期平均110 Hu、排泄期平均90 Hu;7例病灶的中心瘢痕呈轻微强化,其中3例皮质期可见粗大、迂曲血管影;2例病灶表现为皮质期至排泄期的节段性强化逆转,5例包膜轻度延迟强化。[结论]在动态增强CT影像上,肾嗜酸细胞腺瘤具有明显持续强化、星状瘢痕、包膜延迟强化、少数囊变、节段性强化逆转或显示皮质期粗大血管影等特点,有助于其术前诊断和与肾癌相鉴别。
潘平赵力
关键词:肾肿瘤嗜酸细胞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病变诊断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肝脏疾病患者行MSCT肝脏灌注成像,其中16例原发性肝癌,8例肝脏转移癌。9例肝脓肿,7例肝血管瘤。6例肝硬化,并选取15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CT电影技术对病变中心层面(同时包括第一肝门区能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应用GE perfusion 3.0软件分别计算肝血流最(HBF)、肝血容壁(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结果正常组织与良恶性病变组织的HBF、HBV、HAF、IRF TO函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与良性病变组织比较HBF、HBV、HA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与恶性病变组织比较HBF、HBV、PS、HAF、IRF T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组织比较仅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组织中原发性肝癌与转移癌比较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比较HBF、H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织肝脓肿与肝血管瘤比较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价正常肝组织、病变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肝动脉供血比例,在组织代谢功能方面为肝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手段,但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否有帮助尚需进一步研究。
汪禾青刘爱连潘平张维升
关键词:肝占位灌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肾上腺血管瘤的CT征象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肾上腺血管瘤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肾上腺血管瘤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3例可见点状和条状钙化。2例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与血管密度相近的边缘条状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大。2例肿瘤合并出血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混杂密度病灶,可见分隔,囊壁和实性部分有延迟强化。结论肾上腺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肾上腺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赵力华正宇潘平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肝细胞癌中肿瘤血管形成的临床及预后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潘平李庆皋
关键词:肝细胞癌肿瘤血管形成预后
动态增强磁共振在评价肝细胞癌微血管密度中的意义被引量:16
2001年
目的 :将肝细胞癌(HCC)的动态增强MRI与组织学微血管密度(MVD)这一肿瘤预后的可靠指标进行对照性研究。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研究47例经MR检查、治疗性肝癌切除术和病理证实的HCC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计数肿瘤微血管 ,以其均值分高、低MVD两组。在MRI上测量肿瘤T1WI、SPGR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信号强度 ,计算对比增强率(CER) ,并将动态增强曲线分成四型。结果 :47例的MVD值与MR的对比增强率呈正相关 ,高MVD和低MVD两组的CER值和增强曲线构成具有显著的不同。结论 :肝细胞癌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和对比增强率能够反映肿瘤微血管形成程度 ,从而有助于判断病人的预后。
潘平刘爱连宋清伟郎志谨付维利孙萌
关键词:磁共振动态增强肝细胞癌微血管密度
肠系膜血管栓塞致肠缺血的CT诊断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分析肠系膜血管栓塞致肠缺血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3例肠系膜血管栓塞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10例患者表现出肠系膜血管栓塞直接征象:受累血管内见栓子,其中7例患者CT平扫即表现为系膜血管增粗,管腔密度增高或减低,1例患者因就诊较晚直接表现为系膜血管及门静脉内积气;2例患者CT平扫未见明显系膜血管病变,增强扫描表现为管腔充盈缺损;另3例患CT平扫系膜血管未见异常改变,剖腹探查术后病理证实为系膜血管栓塞。13例患者均表现出肠系膜血栓的间接征象肠缺血:其中11例表现为肠腔扩张积气积液;8例肠壁增厚;5例肠壁变薄;4例肠壁密度增高;2例肠壁积气;4例出现肠系膜水肿;1例系膜内积气;4例肠缺血并发腹膜炎出现腹水。结论:腹部CT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可直接显示肠系膜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的管腔情况,对肠系膜血管栓塞致肠缺血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不明原因的急性腹痛患者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汪禾青刘爱连潘平宁殿秀
关键词:肠缺血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