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低渗
  • 2篇压裂
  • 2篇油田
  • 2篇三工河组
  • 2篇石西油田
  • 2篇排液
  • 2篇排液采气
  • 2篇采气
  • 1篇低渗气藏
  • 1篇低压
  • 1篇地层
  • 1篇地层能量
  • 1篇多相流
  • 1篇油藏
  • 1篇油气
  • 1篇油气比
  • 1篇油气田
  • 1篇增注
  • 1篇增注工艺
  • 1篇致密油藏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新疆石油管理...

作者

  • 7篇丁亮
  • 2篇陈书良
  • 2篇刘智勇
  • 2篇何帆
  • 2篇陈晓明
  • 2篇王正才
  • 1篇何勇
  • 1篇雍开平
  • 1篇倪斌
  • 1篇冯智
  • 1篇唐文洁
  • 1篇韦雅
  • 1篇佟文辉
  • 1篇尚领军
  • 1篇王冬梅
  • 1篇丁克保
  • 1篇张虹
  • 1篇马玉华
  • 1篇齐安彬
  • 1篇邱恩波

传媒

  • 2篇石油矿场机械
  • 2篇新疆石油天然...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新疆石油科技
  • 1篇科技资讯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天然气整体橇装加热炉的研发和应用被引量:7
2008年
阐述了整体橇装加热炉的研发、制造过程,分述了其独有的控制、保护、燃气供应、保温等系统,分析了橇装加热炉在适应油气田的滚动开发及节省建设投资等方面的问题。
刘智勇丁亮马玉华王传平雍开平王冬梅
关键词:自控系统适应性
柱塞气举技术在低压高油气比井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新疆油田公司石西油田作业区一些高气液比井和积液气井生产一段时间后不能连续自喷生产,调开生产时气量较大,无法采用常规抽油方式生产。通过引进柱塞气举技术,进行参数优化设计和现场施工,有效地延长了油井自喷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陈晓明丁亮王正才
关键词:柱塞气举油气比地层能量
莫北致密油藏提压增注工艺技术探索被引量:2
2013年
莫北油田三工河组J1s21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岩屑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11.93%,储层平均渗透率1.82mD,为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储集层且具较强层间非均质性。根据不同储集层特点,对有水敏特征的区块在注入水中投加不同浓度,配伍性好、渗透率损失率小的粘土稳定剂,防止粘土膨胀和运移。对无法满足地质配注的分注井日常管理过程中,实施了分层小泵酸化、深井压裂、系统提压增注工艺探索,有效攻克了莫北油田长期欠注井无法满足配注的难题,取得了莫北油田开发形式明显好转的开发效果。
何帆丁亮唐文洁刘鹏飞
关键词:低渗酸化压裂
石西油田石006井区三工河组低渗气藏挖潜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采气井的挖潜是气藏开发中增储上产、提高气藏采收率的重要措施,在国内外各类油气田开发中得到广泛开展。通过对石西油田石006井区三工河组低渗气藏优化措施选井,采用合层开采、重复射孔、变排量控高控底压裂、抽油排液采气等独特的气井挖潜配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种独特的配套挖潜技术,对国内外类似气藏的老井挖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丁亮刘智勇张虹韦雅陈书良何勇倪斌佟文辉
关键词:低渗气藏老井挖潜排液采气
机抽排液采气技术在SH1143井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针对石006井区三工河组油气藏各井地质条件及开采状况差异性大、部分采气井关井压力高于15.0 MPa、外排后因井筒积液不能连续开井生产的特点,研究适用于井筒积液采气井的机抽排液采气及配套工艺。常规抽油井井口密封器及三通承压等级低,只能耐压10.0 MPa以下,研究应用新型光杆密封器经实验可耐压40.0 MPa。现场应用表明,采用该技术对采气井进行挖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国内外类似气藏的老井挖潜具有借鉴作用。
丁亮饶政陈书良齐安彬肖力军邱恩波
关键词:三工河组
多相流计量工艺在石西油田的应用
2009年
目前新疆油田石西油田现场仍采用的是分离器与浮子液位计的计量方式,该计量方式存在实时性差、排液困难和计量精度不高等问题。采用原油多相流自动计量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油田单井在线计量中实时性的问题,并且通过使用质量流量计,得到了单井油、气、水及含水率等计量数据。
尚领军冯智丁亮陈晓明
关键词:分离器多相流含水率
准噶尔盆地深层砂岩油藏压裂人工裂缝识别方法探讨——莫北油气田实例被引量:1
2003年
莫北油气田分布有三个井区(莫005、莫北2、莫北9井区),井区内油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地层压力系数低、温度高、储层粘土矿物敏感;其中莫005井区有两套油层,分层开采,井网为反九点井网,350m×350m井距。作为储层压裂改造,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这种开发井网条件下既要考虑人工裂缝对油藏注水开发后压裂井的生产影响,又要考虑最优的裂缝规模。对此,先期开展的压裂工艺试验研究和对人工裂缝的识别分析显得极为重要。其意义在于通过人工裂缝参数的确认能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指导现场施工,使地层达到最佳的导流能力;同时可避免人工裂缝对二次采油的不利影响。文章通过应用人工裂缝识别方法如井温测试、Nolte理论二维压降分析法、古地磁等对该区压裂人工裂缝方位、几何尺寸作一些初浅的分析和探讨。
张天翔何园丁克保王正才丁亮何帆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压裂识别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