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巧红

作品数:8 被引量:84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症状
  • 4篇性行为
  • 4篇男男性行为
  • 3篇行为者
  • 3篇阳性
  • 3篇抑郁
  • 3篇强迫症
  • 3篇强迫症状
  • 3篇男男性行为者
  • 3篇精神卫生
  • 3篇HIV阳性
  • 2篇性伴告知
  • 2篇抑郁症
  • 2篇抑郁症状
  • 2篇中学生
  • 2篇重点高中学生
  • 2篇男男性行为人...
  • 2篇焦虑
  • 2篇高中学生
  • 2篇HIV感染

机构

  • 8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合肥市第一中...

作者

  • 8篇张洪波
  • 8篇杨巧红
  • 4篇何欢
  • 4篇黄文
  • 4篇陈芳
  • 4篇王君
  • 3篇郭缨
  • 3篇董燕燕
  • 3篇陈圆圆
  • 2篇刘乃鹏
  • 2篇刘晓宇
  • 1篇丁凡
  • 1篇胡晓松
  • 1篇王威

传媒

  • 3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的抑郁焦虑状况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了解我国HIV阳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抑郁、焦虑状况,探讨抑郁、焦虑的相关因素。方法:在MSM社区HIV感染者小组的帮助下,在HIV阳性MSM中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共招募HIV阳性MSM 600人,采用电子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获有效问卷541份。使用自编HIV阳性MSM人群健康状况调查表调查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健康行为等,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抑郁(CES-D评分≥16分者为有抑郁症状)、焦虑(SAS评分≥50分者为有焦虑症状)状况。结果:研究对象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4.7%(242/541)和25.1%(136/54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包括最近1年考虑过自杀(OR=3.31,95%CI:1.73-5.34)、未将HIV感染状况告知男性固定性伴(OR=0.47,95%CI:0.30-0.73)和被歧视经历评分高(OR=1.19,95%CI:1.11-1.29);与月收入≤1500元者相比,月收入为〉5000元者有抑郁症状的可能性降低(OR=0.34,95%CI:0.17-0.71)。焦虑症状危险因素包括最近1年考虑过自杀(OR=2.43,95%CI:1.40-4.21)、接受抗病毒治疗(OR=1.74,95%CI:1.06-2.84)和被歧视经历评分高(OR=1.12,95%CI:1.05-1.20);与月收入≤1500元者相比,月收入为〉5000元者检出焦虑症状的可能性降低(OR=0.44,95%CI:0.20-0.94)。结论:本研究提示HIV阳性MSM人群抑郁或焦虑症状检出率高,需要引起重视;降低社会歧视、促进性伴交流与支持、改善经济状况可能有助于提高HIV阳性MSM的心理健康水平。
陈芳丁凡林小杰王晓冬何欢黄文董燕燕杨巧红张洪波
关键词:HIV感染男男性行为者抑郁症状焦虑症状
中国三城市 H IV 感染者中男男性行为人群男性固定性伴告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调查广州、重庆、成都市HIV感染者中男男性行为人群( MSM)男性固定性伴告知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采用“滚雪球”方法在广州、重庆、成都市开展调查。纳入≥18岁、HIV感染者、发生过男男性行为、接受调查时分别居住于3个城市者,调查其男性固定性伴告知状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获得有效问卷541份,有效率为90.2%。结果541例HIV感染者年龄为(30.2±7.7)岁,拥有男性固定性伴者占78.2%(423/541),其中,有配偶者占10.9%(46/423),拥有1名男性固定性伴者占58.9%(249/423),拥有2名以上男性固定性伴者占41.1%(174/423)。将自身 HIV 感染状况告知全部男性固定性伴、配偶和部分男性固定性伴的比例分别为41.8%(177/423)、4.5%(19/423)和20.3%(86/423),未告知任何男性固定性伴者占37.8%(160/423)。近6个月,拥有HIV阳性性伴的调查对象占35.2%(149/423),其男性固定性伴告知率为70.5%(105/149),高于拥有HIV阴性性伴者[26.3%(72/274)](χ^2=77.46,P<0.01)。拥有HIV感染状况未知性伴的调查对象占52.7%(223/423),其男性固定性伴告知率为22.4%(50/223),低于拥有已知HIV感染状况者[63.5%(127/200)](χ^2=73.11,P<0.01)。拥有HIV阳性性伴者将自身HIV感染状况告知男性固定性伴的可能性是拥有HIV阴性性伴者的6.36(3.75~10.80)倍,拥有未知HIV感染状况性伴者将自身HIV感染情况告知男性固定性伴的可能性是拥有HIV已知感染状况性伴者的0.44(0.25~0.76)倍,与男性固定性伴有肛交行为的调查对象,其男性固定性伴告知的可能性是无肛交行为者的0.46(0.22~0.95)倍。结论广州、重庆、成都市HIV感染者中MSM的男性固定性�
陈芳丁凡林小杰王晓冬何欢黄文董燕燕杨巧红张洪波
关键词:HIV感染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性伴告知
父母教养方式与强迫症状的关系: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分析父母教养方式(parental rearing style,PRS)、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状(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OCS)的关系,并探讨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强迫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某高中2 191名学生进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积极-消极完美主义量表测评。应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完美主义及强迫症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子女积极完美主义与子女强迫症状成负相关,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和子女消极完美主义与子女强迫症状呈正相关(均有P<0.05)。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维度、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和偏爱维度均可通过子女完美主义的间接效应作用于子女的强迫症状(均有P<0.05)。结论父母应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的完美主义个性特征,从而减少子女强迫症状的发生。
杨巧红王君郭缨陈圆圆汪义超张洪波
关键词:教育流行病学研究
某校高一学生心理复原力及归因风格与强迫症状的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了解合肥市某校高中一年级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状况,分析心理复原力和归因风格与强迫症状的关系,为开展高中学生强迫症状的预防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合肥市某高中一年级2 1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采用计算机辅助问卷调查。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定强迫症状,同时调查高中生社会人口学特征、心理复原力及归因风格等。结果共检出229名学生有强迫症状,检出率为10.5%(229/2 190),女生强迫症状检出率为12.2%(120/980),高于男生的9.0%(109/1 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8,P〈0.05)。心理复原力合作与交流、自我效能、共情、问题解决及自我意识维度处于中等或良好水平的学生强迫症状检出率均低于较低水平的学生,经趋势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3.988,74.628,12.207,42.049,57.139,P值均〈0.01);在消极事件归因风格方面,强迫症状组与无强迫症状学生相比更倾向于归因为持久的、普遍的和外在的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099,25.954,21.552,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复原力中合作与交流(OR=4.44,95%CI=2.38~8.28)、自我效能(OR=2.20,95%CI=1.30~3.75)和自我意识(OR=1.69,95%CI=0.91~3.15)3个维度较低水平,及消极事件归因风格为持久性归因(OR=1.80)和外在归因(OR=1.71)是高中生强迫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强迫症状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风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有利于减少高中生强迫症状的发生。
杨巧红王君郭缨陈圆圆汪义超张洪波
关键词:精神卫生统计学
上海和成都市HIV阳性MSM人群性传播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了解有无保护性行为HIV阳性的MSM人群性传播行为状况,及与健康状况和性伴告知的关系。方法 在成都和上海市HIV感染者中,采用滚雪球方法共招募308名HIV阳性且有无保护性行为的MSM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被确认HIV感染时间、CD4+T淋巴细胞数、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状况、焦虑和抑郁症状、最近6个月性伴种类和性行为、固定性伴和偶然性伴告知状况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性传播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08名调查对象中,最近6个月至少有一次性传播行为的报告率为70.1%(216/308);确认HIV感染后拥有男性固定性伴、男性偶然或商业性伴的比例分别为89.0%(274/308)和68.2%(210/308),其中未告知固定性伴、未告知偶然或商业性伴的比例分别为59.1%(162/274)和94.3%(198/210)。未告知固定性伴者中,91.9%(149/162)有性传播行为,未告知偶然或商业性伴者中相应的比例为89.9%(178/198)。多因素分析显示,非同性性取向者拥有性传播行为的危险约是同性性取向者的6倍(aOR=5.896,95%CI:1.808~19.232);未将自己的HIV感染状况告知、或仅部分告知男性偶然性伴或商业性伴者,其继续传播行为的危险分别是告知性伴者的29倍和19倍(均未告知者:aOR=28.957,95%CI:7.511~65.004;部分告知者:aOR=18.956,95%CI:6.995~57.417);确认感染HIV时间为〈6个月者其继续传播行为的危险性最高,1~2年者发生性传播行为的危险性最低(aOR=0.048,95%CI:0.033~0.788),≥2年者发生性传播行为的危险性有所升高;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相比,接受抗病毒治疗者发生性传播行为的危险性降低。结论 HIV阳性且有无保护性行为的MSM人群拥有性传播行为比例超过2/3,增加抗病毒治疗和促进性伴告知是降低HIV阳性的MSM人群继续传播的重要策略,确认HIV感染时间〈6个月者是性传播行为干预的重�
何欢张洪波丁凡林小杰周易肖剑陈芳黄文董燕燕杨巧红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性伴告知
中国三城市HIV阳性男男性行为人群接受随访与抗病毒治疗服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分析HIV阳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接受艾滋病相关检测随访和治疗服务状况,及影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因素。方法于2013年1—6月,选取成都、重庆、广州市为调查场所,采用“滚雪球”的方法招募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8岁以上,有男男性行为,已确认HIV阳性,居住在成都、重庆或广州市。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501例,其中,成都市160例,重庆市168例,广州市173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计算机辅助调查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接受相关检测治疗服务和相关知识知晓状况、最近6个月的性行为和感染状况告知等情况。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计算OR(95%CI)值。结果501例HIV阳性MSM中,病毒载量检测率为19.4%(97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率为90.8%(455例)。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350个/ul者为33.0%(150/455),其中接受抗病毒者占56.0%(84/150)。与本地户籍者相比,外地户籍HIV阳性的MSM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0R(95%CI)值为5.21(2.33~11.66);与最近6个月无偶然性伴或商业性伴者相比,有偶然性伴或商业性伴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0R(95%CI)值为2.16(1.03~4.50);与最近6个月和男性发生无保护肛交行为者相比,无该行为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0R(95%CI)值为2.68(1.10~6.50);与最近1年诊断感染性病者相比,未诊断性病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0R(95%CI)值为2.70(1.12~6.55)。结论HIV阳性MSM接受相关检测随访与治疗服务率均较低;外地户籍者、最近6个月有偶然性伴或商业性伴或未和男性发生无保护肛交行为者、最近1年未曾诊断感染性病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风险较高。
胡晓松陈芳丁凡林小杰王晓冬何欢黄文杨巧红张洪波
关键词:HIV
重点高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其与学习成绩归因方式的关系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了解重点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学习成绩和归因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高中生抑郁症状的预防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安徽省的地理特点,从皖北、皖中和皖南选取8所重点高中学校的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2 76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学习成绩、抑郁症状和归因方式等。结果有抑郁症状学生占48.4%,重度抑郁症状的学生比例达到2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农村户籍、皖南地区、学习成绩差的高中生有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高;归因方式中,有抑郁症状的危险性随着持久性和普遍性维度得分增加而增加。归因方式在学习成绩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中介效应(间接效应值为-0.025,P<0.05)。结论抑郁症状已经广泛影响重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乐观的归因方式可减少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
刘晓宇王君郭缨杨巧红陈圆圆刘乃鹏王威张洪波
关键词:抑郁精神卫生
重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特征及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了解重点高中生强迫症状流行特征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在重点高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南部、中部、北部6所重点高中学校1 94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心理健康评定。结果以Y-BOCS≥16分界定为有强迫症状,共检出有强迫症状者337人,检出率为17.3%。强迫症状学生中,既有强迫思维又有强迫行为者占66.2%,以强迫思维为主和以强迫行为为主者分别占19.0%和14.8%;强迫思维中居前2位的症状为怕伤害和怕污染,强迫行为居前2位的症状为检查和清洗。在有强迫症状的学生中,同时合并抑郁和焦虑症状者占17.5%,仅合并抑郁症状占45.1%,仅合并焦虑症状占2.7%。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强迫症状检出率分别高于学习成绩中等以上者(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1,P〈0.05)。有抑郁症状和有焦虑症状的学生发生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分别增加到约3倍和2倍(OR=3.11,95%CI=2.40~4.03;OR=2.07,95%CI=1.45~2.94)。结论强迫症状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相互作用严重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和家长需要提高对青少年强迫症状的认识,促进强迫症状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
杨巧红王君刘乃鹏刘晓宇张洪波
关键词:抑郁焦虑精神卫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