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 作品数:18 被引量:21 H指数:2 供职机构: 桂林市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农业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2017年春季一次漓江烟雨特色景观的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解漓江烟雨特色景观的成因,利用桂林市气象局漓江沿岸自动气象站和中国气象局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3月30日桂林一次持续21 h的漓江烟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层结条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弱降水对雨雾的形成、维持以及消散至关重要,过程初期小时降水量1.6~1.9 mm的降水有利于雨雾形成,过程中期小时降水量0~0.8 mm的降水有利于雨雾维持,过程后期小时降水量大于1 mm的降水将导致雨雾消散;(2)本次雨雾过程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有:500 hPa南支浅槽、700和850 hPa低空急流和地面低压倒槽;(3)大气为稳定层结,近地面有浅薄逆温层,桂林处于弱切变环境中,湿层深厚,水汽充沛,700 hPa以下均为饱和区。 王娟 李向红 唐桥义 唐晓波 李岩 王婷关键词:雨雾 特色景观 气象条件 桂林11月深秋极端天气分析与专业气象服务对策 被引量:7 2016年 通过对2015年11月桂林极端天气分析发现,受厄尔尼诺和印度洋海温偏暖的共同影响,致使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在华南经常出现且维持西南低空急流,将低纬地区的暖湿水汽向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不断输送,当深秋的冷空气向南移动时,由于副热带高压阻挡作用而折向偏东路南下,使冷暖气流常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交汇并维持,使得桂林降水偏多,造成了历史罕见极端气候事件。在异常天气下的专业气象服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整了以往冬季的服务方式,更好地提高了专业气象服务效果,使气象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李岩 周文志 唐熠关键词:暴雨 极端气候事件 气象服务 桂林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报模型研究 利用桂林1961~2011年13个县(市)站点地面报表资料,对桂林50多年来大雾的时空分布和预报模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桂林大雾天主要集中出现在秋、冬、春三季,秋冬季以辐射雾居多,而春夏季节则以平流雾居多。预报模型中,风... 周文志 唐熠 蒋运志 伍秀莲 李岩 言桂兴关键词:大雾 时空分布特征 气象短信的定义与分类及其编辑服务技术探讨 2013年 对气象文字短信进行类型确定,明晰了气象短信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天气预报的关系,并对气象短信的编辑服务技术及要点进行分析。 陈宗行 陈国连 李岩 秦丽关键词:气象短信 专业气象信息服务技术探析 被引量:2 2014年 根据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及社会群体在生产生活中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气象服务以提高工效、减少消耗、损失等。气象部门制作的各行业各领域专业气象信息服务具有精确性、时效性、针对性、交互性、移动性和个性化等特征,基础网站系统、基于C/S的客户端软件和手机气象服务技术等综合服务技术可为各行业用户提供出及时、有效的专业气象信息服务,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服务。 李岩关键词:专业气象服务 网站系统 桂林11月深秋极端天气分析与专业气象服务对策 通过对2015年11月桂林极端天气分析发现,受厄尔尼诺和印度洋海温偏暖的共同影响,致使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在华南经常出现且维持西南低空急流,将低纬地区的暖湿水汽向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不断输送,当深秋的冷空气向南移动时... 李岩 周文志 唐熠关键词:暴雨 极端气候事件 气象服务 文献传递 '6.5'桂东北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2014年6月4~5日受西南暖湿气流、切变线和静止锋生的共同影响,桂东北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有暴雨45站,大暴雨53站,特大暴雨2站.本文对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过程先由暖区内开始,... 周文志 王艳兰 李岩 伍秀莲关键词:特大暴雨 切变线 暖平流 雷达回波 浅析如何从微博“大数据”探索气象服务规律 会场编号:S20从每日微博粉丝增长数量、粉丝类型、粉丝结构、粉丝分布区域等方面对桂林气象微博粉丝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桂林气象微博的特点,分析了今后气象微博服务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气象微博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李岩关键词:大数据 气象服务 文献传递 “6.5”桂东北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2015年 1概况 2014年6月4~5日受西南暖湿气流、切变线和静止锋生的共同影响,桂东北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有暴雨45站,大暴雨53站,特大暴雨2站。 周文志 王艳兰 李岩 伍秀莲关键词:暴雨天气过程 桂东北 暖湿气流 切变线 锋生 “5.11”桂林暴雨天气过程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资料等,对2015年5月10~11日桂林市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高空槽、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锋面共同影响的结果。过程前期为暖区降水,锋面在影响桂林时,锋面前絮状云系回波容易造成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垂直的锋面过境时,在有利地形的作用下,雷达回波很容易看到飑线形成,强对流天气往往发生在飑线中;山脉阻挡雷达回波时会使回波快速加强,从而使强对流天气明显加剧;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锋面后细长狭窄的强度在60 d Bz以上、高度在13 km以上的回波带状中。当风廓线从高层到低层伸展为深厚的干层区域时,天气趋于稳定,强对流天气结束。 李岩 周文志关键词:暴雨 强对流 雷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