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巧凤

作品数:29 被引量:13H指数:1
供职机构: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文学
  • 5篇文化
  • 3篇性别意识
  • 3篇十七年文学
  • 3篇金锁
  • 3篇金锁记
  • 3篇《金锁记》
  • 2篇代文
  • 2篇电视剧
  • 2篇上海人
  • 2篇审美
  • 2篇水原型
  • 2篇漂泊
  • 2篇文本
  • 2篇解构
  • 2篇基督
  • 2篇基督教
  • 2篇贵族
  • 1篇当代文学
  • 1篇道德

机构

  • 25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河北中医学院

作者

  • 25篇王巧凤
  • 2篇韩璇
  • 1篇候杰
  • 1篇路遥
  • 1篇傅书华

传媒

  • 5篇太原师范学院...
  • 2篇山西师大学报...
  • 2篇晋阳学刊
  • 1篇当代电视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太原教育学院...
  • 1篇沧桑
  • 1篇山西煤炭管理...
  • 1篇山西青年管理...
  • 1篇山西高等学校...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晋东南师范专...
  • 1篇晋中师范高等...
  • 1篇教学与管理(...
  • 1篇职大学报
  • 1篇长治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7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锁记》改编刍议
2004年
王巧凤
关键词:《金锁记》电视剧创作小说改编艺术创新审美风格
《金锁记》主题与性别的转换被引量:1
2006年
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成为当下影视界一道热闹的文化风景。电视剧《金锁记》的反封建主题,解构了小说“金钱对于人性的腐蚀”这一苍凉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时主题置换消解了原作强烈的性别意识;改编者对“负心男人情结”的再阐释,又传达了一种与小说文本不同的典型的男性意识。电视剧《金锁记》与小说《金锁记》尽管是二种衍生与母体之间的关系,但表达着不同的主题意蕴,证明了存在是一种事实,阐释是另一种现实这一道理。
王巧凤
关键词:《金锁记》性别差异
“十七年”文学性别神话批判
2007年
十七年文学是阶级与政治泛滥、性别有意识解构的“父”性政治特权时期,也是男性“文学父权”神话之笔蔓延、创造隐喻意味及传统意象的特殊阶段。阶级和性别的结合,并非证明性别比阶级更具特权性,只是对传统神话的分析批判多了一层视域。
王巧凤
电视剧《金锁记》的男性意识
2004年
电视剧《金锁记》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突出在对主题改编中的男性意识作者将原作对于人性苍凉的揭示改写成反对封建专制主题,呈示出编导异常鲜明的男性意识。
王巧凤
关键词:《金锁记》
原型批评与张爱玲被引量:9
2002年
我们的文化语境一直存在着性别盲点 ,尤其从水原型文化视域观照性别历史传统及其经验时 ,女性自觉意义上体认的性别意识 ,是一种神话性质的虚假与苍白 ,张爱玲及其创作较早地剖露了这一文化现象。
王巧凤
关键词:文学原型传奇人生性别隐喻
留得残荷听雨声——小说与电影中的颂莲被引量:1
2003年
"颂莲"作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和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人公,有着独特而普遍的意义。小说和电影在表现这一人物形象时,选择了不同的表现角度,也取得了不同的社会审美效应。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电影在强化封建传统伦理文化批判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弱化了颂莲个性意识的张扬、女性意识的飞翔。
王巧凤韩璇
关键词:颂莲封建伦理
“十七年文学”性别神话分析
2006年
“十七年”文学是阶级与政治泛滥、性别有意识解构的“父”性政治特权时期,也是男性“文学父权”神话之笔蔓延、创造隐喻意味及传统意象的特殊阶段。阶级和性别的结合,并非证明性别比阶级更具特权,而是对传统神话的一种冲击、颠覆和解构。
王巧凤
关键词:解构
长了毛的虫子——再读《肥皂》中的四铭形象
2003年
王巧凤韩璇
关键词:《肥皂》知识分子
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性别意识研究论纲
2002年
网络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正在迅速发展。由网络化发展 ,探讨网络文化发展中的性别意识 。
王巧凤
关键词:网络文化性别意识网络文学
上海文化与张爱玲
2005年
特殊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造就了上海,也造就了上海文化。上海文化的永恒窗口是国际化、开放化、民间化。张爱玲融入了这种文化。
王巧凤
关键词:上海文化城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