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春波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气候
  • 1篇低山丘陵
  • 1篇地貌
  • 1篇动态监测
  • 1篇多光谱
  • 1篇多光谱数据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壤
  • 1篇气候变化
  • 1篇丘陵
  • 1篇全球气候
  • 1篇全球气候变化
  • 1篇进出口
  • 1篇蓝藻
  • 1篇环境演变
  • 1篇环境一号
  • 1篇环境一号卫星
  • 1篇缓冲区
  • 1篇黄土地貌
  • 1篇公路

机构

  • 4篇西南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4篇周宝同
  • 4篇陈春波
  • 1篇王晓喆
  • 1篇高凡
  • 1篇田永中
  • 1篇赵昆昆
  • 1篇冯晓红
  • 1篇陈正龙
  • 1篇刘敬才

传媒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太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内江低山丘陵地区发展七星椒的气候与地理优势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分析内江低山丘陵区的气候、地理和土壤条件,讨论内江低山丘陵种植七星椒的优势,为在该地区大力发展和扩大七星椒的生产规模提供建议.
陈春波周宝同
关键词:气候土壤
基于缓冲区理论对高速公路进出口土地利用的分析——以四川省内江市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位于成渝、内宜、隆纳和成自泸赤等高速的交点,交通极为便利。内江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逐年减少,通过建立缓冲区模型,在高速公路的进出口进行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集约农业生产,挖掘土地潜力,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效益。
陈春波周宝同
关键词:高速公路缓冲区土地利用
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方法]选取陕北榆林区1952-2009年的年、月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K检验法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进行研究。[结果]1952-2009年榆林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287℃/10a的速度上升,1994年为气温的突变年份;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以8.262 mm/10a的速率减少,且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波动性很大,70、80和90年代波动较平稳,21世纪以来有明显变干趋势。陕北气候正在变暖干,极端旱涝事件尤其是干旱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危害更加严重,气候的"暖干化"使陕北的环境条件更加恶劣,温度升高,干旱程度加重;降水量的减少使风沙活动更加剧烈,沙尘暴的频率增加,土地进一步沙化,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可能使陕北土地退化。[结论]该研究为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赵昆昆周宝同王晓喆刘敬才冯晓红陈春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黄土地貌环境演变
环境一号卫星多光谱数据在巢湖蓝藻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采用环境一号卫星(HJ1A/1B)的多光谱(CCD)数据,通过影像预处理提取巢湖湖域蓝藻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巢湖湖域的蓝藻进行动态遥感监测,在GIS平台上计算蓝藻在研究时段内的平均空间分布、模拟其变化趋势及平均改善速度,结果表明,HJ1A/1B-CCD影像数据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对巢湖湖域蓝藻的识别能力强;巢湖湖域生态环境总体较好,蓝藻只是在局部湖域暴发,其中蓝藻极高密度区、高密度区呈团状、片状,主要集中分布在巢湖西湖区北部沿岸,并且为楔形向中心延伸;巢湖蓝藻暴发的湖域总体呈现改善趋势,但各区改善的程度、速度差异较大,原因复杂,尤其是西湖区北部沿岸不仅改善速度缓、改善程度不佳,甚至出现退化;巢湖西区应以治理为主、监测为重,东区则以着重监测。
陈春波周宝同田永中陈正龙高凡
关键词:环境一号卫星CCD数据巢湖蓝藻动态监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