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家麟

作品数:22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骨折
  • 10篇内固定
  • 6篇股骨
  • 5篇腰椎
  • 5篇手术
  • 4篇髓内
  • 4篇髓内钉
  • 4篇疗效
  • 4篇股骨粗隆
  • 4篇股骨粗隆间
  • 4篇股骨粗隆间骨...
  • 4篇复位
  • 4篇粗隆
  • 4篇粗隆间
  • 4篇粗隆间骨折
  • 3篇近端
  • 3篇老年
  • 3篇老年股骨
  • 3篇老年股骨粗隆
  • 3篇老年股骨粗隆...

机构

  • 20篇滁州市第一人...
  • 2篇东南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21篇陈家麟
  • 5篇管国义
  • 5篇严伟
  • 5篇项征
  • 4篇章维新
  • 3篇陈希
  • 3篇许忠道
  • 3篇孔杨
  • 2篇王俊
  • 2篇薛天乐
  • 2篇鲁成
  • 2篇刘磊
  • 2篇杨劲松
  • 1篇安成玲
  • 1篇胡婷业
  • 1篇杨军
  • 1篇闫平
  • 1篇夏志宏
  • 1篇吴小涛
  • 1篇侯德胜

传媒

  • 4篇安徽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淮海医药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医学信息
  • 1篇医学信息(中...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失败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手术患者128例,根据手术效果分为内固定成功组111例和失败组1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骨折稳定性、骨质疏松程度、尖顶距(TAD)、外侧壁厚度、外侧壁分型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外侧壁厚、TAD、外侧壁分型均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稳定性骨折、重度骨质疏松症、外侧壁厚过薄、尖顶距过大是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孔杨陈家麟章维新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败
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Kümmell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4例单节段Kümmell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30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B组34例,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射剂量及渗漏情况、手术费用及并发症;分析两组术后第1天、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影像学比较两组上述3个随访时间点的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手术费用低于B组(P<0.05)。两组骨水泥注射剂量、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过2年的随访发现,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各随访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随时间推移,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逐渐降低,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KP技术,手法复位联合PVP技术治疗老年Kümmell病手术时间更短,接受放射量更少,医疗费用更低。
黄伟章维新陈家麟孔杨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法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
四种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1
2008年
背景:腰椎间融合固定究竟采用单侧还是双侧椎弓根钉固定以及单枚还是双枚融合器置入融合存在较大争议。目的:建立L4~L5经椎间孔腰椎间4种不同融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其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4组三维模型的对比观察,于2008-04/07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动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于东南大学医学院中大医院CT室选取1名健康自愿者腰椎CT图像,男性,32岁,以64排螺旋CT机从腰4上缘到腰5下缘连续(L4~L5)进行横切扫描,得到层厚为1mm的连续断面图像。方法:对断层CT影像进行预处理后,利用建模软件UG4.0和有限元软件ANSYS10.0建立经椎间孔腰椎间不同融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1:单枚融合器(矩形,斜向45°)+双侧椎弓根钉;模型2:单枚融合器(矩形,斜向45°)+单侧椎弓根钉;模型3:双枚融合器(圆形椎间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模型4:双枚融合器(圆形椎间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主要观察指标:每种模型的螺钉、融合器应力及模型位移变化。结果:4种模型中,螺钉和融合器应力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因内固定的单双侧和融合器的形状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使用单侧内固定者,在螺钉上的应力以及融合器上的应力较双侧固定者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4种模型L4的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维有限元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矩形,斜向45°)置入融合是目前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固定的较好术式。
陈家麟茅祖斌吴小涛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三维有限元
骨形成发生蛋白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骨形成发生蛋白(BMP)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调节作用.方法使用含BMP-7基因的PTracer-CMV载体感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MSCs),并设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免疫组化法检测BMP-7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湿化学法检测碱性磷酸酶合成情况.结果培养48 h后,BMP-7转染组h MSCs增殖速度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转染组与空载体组h MSCs增殖速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P-7转染组各时间点G_0/G_1期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S期、G_2/M期的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未转染组与空载体组G_0/G_1期、S期、G_2/M期细胞比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P-7转染组h MSCs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未转染组、空载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7可促进h MSCs体外增殖和向成骨细胞分化,可能与促进细胞由G_1期进入S期、DNA合成增加、提升DNA合成的后期细胞数量有关.
郑龙龙管国义陈家麟
关键词:BMP-7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周期
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膝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2015年2月~2020年2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病人92例,联合组48例,接受膝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正中组44例,接受传统膝前正中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结果联合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射线曝光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均低于正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正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2%vs.13.16%,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和正中组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分别为(64.57±0.47)分和(56.39±0.46)分,Rasmussen评分分别为(16.42±0.46)分和(12.39±0.4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和正中组病人内翻角分别为(84.16±4.89)°和(89.14±6.78)°,股胫角分别为(176.64±4.21)°和(167.65±3.83)°,后倾角分别为(11.54±0.79)°和(9.65±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在恢复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促进骨折愈合、尽可能避免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等方面具有满意的疗效。
管国义刘晨陈家麟郑龙龙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入路
股骨粗隆间骨折72例内固定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和影响因素,以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疗效。方法 2000年以来收治1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并获随访者72例,时间平均为11个月。60例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4例患者用Gamm a钉,3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其他内固定5例。通过对住院期间和门诊随访的临床资料观察,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和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 72例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其他71例患者随访5到18个月(平均时间是术后11个月)。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髋关节功能良好62例,占87%。9例患者术后有并发症:2例伤口愈合不良为早期并发症,髋内翻2例,缩短1例,感染1例,断钉1例,退钉1例,不愈合1例。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合理选择内固定方式。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是:骨折端的几何形态、骨骼质量,内固定物的选择,小粗隆的复位及保持股骨内后侧骨皮质的完整性,手术创伤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陈家麟严伟陈希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临床报告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通过对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和并发症研究,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防治并发症。方法 2004年2月至2010年10月我科采用外侧"L"型切口、可塑形跟骨解剖钢板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Sanders分型~型跟骨骨折42例45足,必要时行植骨。根据Sanders分型,型3足,型20足,型17足,型5足。术中侧位X线片透视观察Bhler角和Gissane角,Broden位透视观察后关节面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坏死感染3例,腓肠神经损伤1足。采用X轴、侧位摄片和病例随访,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随访时间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本组优27足,良12足,可4足,差2足,优良率86.7%。结论经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解剖皮肤复位和临床效果,固定可靠,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术中必须仔细保护切口皮瓣,防治术后切口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
陈家麟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1例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总结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7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5例,良4例,可2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作为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首选方法。
陈家麟许忠道闫平项征严伟陈希王俊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
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渗漏的因素与临床分析被引量:24
2017年
背景: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重要方法。由于骨水泥自身具有一定流动性以及椎体骨折情况不同,治疗过程中骨水泥渗漏率依然较高。目的:通过理论探讨和临床分析,研究骨水泥渗漏相关原理以及有效预防方法。方法:根据术者习惯,将1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6个椎体)分为3组。A组:64例78个椎体用普通推杆骨水泥成形术工具套件进行椎体成形术;B组:57例65个椎体用带骨水泥泵手柄连杆骨水泥成形术工具套件行椎体成形术;C组:41例43个椎体用带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工具套件行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3组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术后出现骨水泥渗漏25个椎体,发生率为13%(25/186);②A组骨水泥渗漏11个椎体,渗漏率为14%(11/78),B组骨水泥渗漏8个椎体,渗漏率为12%(8/65),C组骨水泥渗漏6个椎体,渗漏率为14%(6/43)。3组骨水泥渗漏率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骨水泥渗漏原因具有不完全可控性,渗漏位置也有一定随机性。严密谨慎的影像学监测是预防骨水泥渗漏的直观方法。
陈家麟陈晞杨军王俊耿天勇安成玲胡婷业
关键词:生物材料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骨水泥渗漏
经椎间孔腰椎间不同融合固定手术方式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目的:利用正常人体腰椎建立腰椎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再建立腰椎运动节段TLIF不同融合固定手术模型,进行模型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在各种应力负荷下椎弓根钉与椎间融合器(cage)所承受的应力变化,分析椎弓根钉及椎间融合器...
陈家麟
关键词:腰椎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手术方式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