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进
- 作品数:45 被引量:208H指数:8
-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价值及成像方法,并与DSA进行对照。方法:26例临床疑有双下肢动脉病变病人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8~ 81岁,平均61.8岁。其中正常...
- 闫旭华锐李建钟进宫毅
- 关键词:下肢动脉病变
- 文献传递
- CTP联合CTA对慢性脑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评价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利用CT灌注(CTP)和CT血管成像(CTA)探讨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例临床拟诊为慢性脑缺血的患者行常规头颅CT平扫、CTP及CTA检查,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定受试者的智能状态。结果:根据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图灌注延迟范围将灌注表现分为3型:Ⅰ型为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广泛性低灌注22例;Ⅱ型为分水岭区局限性低灌注21例;Ⅲ型为灌注正常12例。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的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脑灌注异常(Ⅰ、Ⅱ型)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χ^2=29.49,P〈0.01),Ⅲ型未见ICA或MCA的重度狭窄或闭塞。ICA或MCA狭窄程度与脑灌注异常之间呈正相关(Spearman′sr=0.74,P〈0.01)。脑灌注Ⅰ、Ⅱ型患者MMSE评分均低于正常值(P〈0.01),且以Ⅰ型为著(P〈0.01),Ⅲ型MMSE评分正常。结论: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与ICA或MCA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 王金月刘筠张春生钟进杨筠郝彩仙万秀芝程金宝
- 关键词:脑缺血血流动力学
- 非创伤性寰枕关节失稳的CT表现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寰枕关节失稳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颈椎CT平扫患者资料,原始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重点观察寰枕关节形态和关节失稳的CT表现。结果21例(11.54%)寰枕关节失稳患者均无明确外伤史,其中单侧枕骨髁后旋转型失稳13例,单纯后移位型失稳5例,后移位-旋转复合型失稳3例。矢状面MPR均表现为关节前缘骨皮质连线向后角折,关节面呈阶梯状改变,7例冠状面MPR示双侧寰枕关节同向错动;11例横断面MPR示"窄三角形间隙征"。15例显示寰椎上关节突后部平坦。结论薄层螺旋CT扫描并MPR技术可充分显示寰枕关节的形态学特征,寰椎上关节突后部平坦和矢状面MPR枕骨髁向后移位超过2mm是诊断寰枕关节失稳的重要征象。
- 许亮刘筠佟帆杨筠钟进
- 关键词:寰枕关节失稳非创伤性
- 寰枢关节失稳的翼状韧带MRI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失稳的翼状韧带形态学改变并评价MRI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病变组包括39例寰枢关节失稳,其中寰椎前移位型失稳7例,侧方移位型失稳6例,旋转型失稳26例;另随机选取50名无症状自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高分辨质子序列MRI。依据高信号区与韧带截面积比例将翼状韧带分为0~2级。结果 0~2级翼状韧带病变组分别占33.33%、38.46%和28.21%;对照组分别占78.00%、20.00%和2.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2级翼状韧带旋转型失稳分别占19.23%、42.31%和38.46%;合并组(前移位型+侧方移位型失稳)分别占61.54%、30.77%和7.70%,较高分级韧带前者多于后者(P=0.023),翼状韧带信号升高与旋转型失稳相关(r=0.440,P=0.005)。结论 MRI高分辨质子序列对翼状韧带成像有重要价值,翼状韧带信号升高可作为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失稳的参考指标。
- 许亮刘筠郝彩仙钟进杨筠
- 关键词:失稳寰枢关节磁共振成像
- 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前后的多体素^1H-MRS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中重度OSAHS患者行UPPP,术前及术后均行头颅多体素1H-MRS检查。分别记录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各代谢物比值,比较两者间的差异,并观察有无乳酸(Lac)峰出现。结果术后半卵圆中心区NAA/Cr、NAA/Cho(分别为2.422±0.265和1.487±0.168),较术前(2.199±0.143和1.163±0.170)升高,术后Cho/Cr(1.580±0.175)较术前(1.768±0.113)明显下降(P<0.05)。术后基底节区NAA/Cr、NAA/Cho(分别为1.995±0.131和1.673±0.155)较术前(1.932±0.155和1.568±0.141)稍升高,术后Cho/Cr(1.181±0.129)较术前(1.262±0.134)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均未检测到Lac峰。结论多体素1H-MRS能敏感显示OSAHS患者UPPP前后脑代谢改变,为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 郝彩仙刘筠刘学焕许亮王金月钟进朱淼
-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代谢
- 头颈部鳞癌CT灌注成像与血清Cyfra21-1含量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 众所周知,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大约65%以上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近年来其血清特异性肿瘤标记物Cyfra21-1即细胞角蛋白19片断抗原21-1(cytokeratin 19...
- 刘筠钟进
- 关键词:头颈部鳞癌CYFRA21-1灌注成像
- 文献传递
- 正常颅颈交界区韧带结构的影像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CCJ)韧带结构的影像特点,优化该区域韧带的检查方法及序列。方法各选取51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行CT和MR检查。分析CCJ韧带结构的CT和MRI表现,并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比较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T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及质子密度加权脂肪饱和序列(PDFSAT)对CCJ韧带的显示效果。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正态秩变换,然后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CT和MRI均能清晰显示除寰枕前膜(仅在MRI上显示)以外的CCJ韧带结构及其毗邻结构,其中MRI更具优势。寰枕前膜在MRI上显示率为100%(51/51),齿突尖韧带在CT和MRI上显示率分别为29.4%(15/51)、43.1%(22/51),寰枕后膜-硬膜复合体、覆膜-硬膜复合体、横韧带及翼状韧带在CT和MRI上的显示率均为100%(51/51)。2名医师对于PDWI的评分结果肘均为5.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0P〉0.05);PDWI明显高于T1WI(M=3.0分)、T2WI(M=3.0分)、T2WI(M=1.0分)、STIR(M=1.0分)及PDFSAT(M=3.0分),P值均〈0.01。结论MRI在显示CCJ韧带结构方面优于CT,PDWI为CCJ韧带的最佳MR成像序列。通过对正常CCJ韧带的影像学研究,能够为该区各韧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郝彩仙刘筠王金月许亮钟进乔辉刘振兴程金宝
- 关键词:寰枕关节韧带磁共振成像
-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缺血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0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怀疑肠系膜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征象。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7例,管腔内血栓影,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无强化,5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6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33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面包圈征)25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缆绳征)17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漩涡征)9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36例,管壁强化(靶征)27例。结论:MSCT扫描与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准确诊断肠系膜缺血并明确其缺血程度、范围,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华锐刘筠钟进程金宝
- 关键词:肠系膜缺血
- 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表现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神经鞘瘤的MRI平扫资料。结果:全部肿瘤均位于神经血管束走行区。5例与神经偏心性相连,1例与神经中心性相连,1例未追踪到起源神经。5例有完整包膜。7例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结论:四肢神经鞘瘤的典型MRI征象为神经血管束走行区的椭园形肿块,边界清楚,T2WI呈不均质高信号,与起源神经偏心性相连。
- 许亮翁巍立钟进刘筠
- 关键词:外周神经神经鞘瘤磁共振成像
-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灌注成像研究被引量:21
- 2011年
-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颈部淋巴结的CT灌注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3个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结结核、淋巴瘤及肿瘤转移性淋巴结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比较其形态学、血流方式及灌注参数等方面的差异性。3组间灌注参数及淋巴结的长径/横径(L/T)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淋巴结结核、淋巴瘤及肿瘤转移性淋巴结3组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为(28.13±5.08)、(31.08±5.82)、(11.24±5.31)S,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M'IT值低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P值均〈0.05)。3组病变边缘型血流的出现率分别为5/9、4/19、39/55(70.9%),淋巴结结核、转移性淋巴结边缘型血流的出现率高于淋巴瘤(P值均〈0.05);3组中心型血流的出现率分别为2/9、11/19、9/55(16.4%),淋巴瘤中心型血流的出现率高于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结结核(P值均〈0.05);3组淋巴结的L/T分别为1.82±0.32、1.80±0.39、1.84±0.36;血流量(BF)分别为(34.23±5.96)、(34.00±6.88)、(35.62±10.84)ml·min^-1·100g^-1;血容量(Bv)分别为(24.68±2.84)、(25.30±3.16)、(25.15±8.81)ml·100g^-1;达峰时间(TTP)分别为(40.90±8.85)、(40.67±6.45)、(40.98±6.62)s;上述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把功能性成像与灌注血流图相结合可全面、客观地对病变做出诊断。
- 钟进刘筠华锐乔辉宫毅
- 关键词:淋巴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