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远
- 作品数:22 被引量:182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老年糖耐量低减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了解老年糖耐量低减 (IGT)及新诊断的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胰岛素抵抗 (IR)及 β细胞的功能状态。方法 对 32例口服葡萄糖耐量正常者 (NGT)、34例 IGT及 45例 T2 DM患者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各点血糖、胰岛素等指标 ,计算 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 IR)、β细胞功能指数 (HOM- Aβ)、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NGT、IGT、T2 DM组 HOMA- IR分别为 0 .74±0 .75、0 .84± 0 .90、1 .2 6± 0 .79,T2 DM与 NG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33)。 NGT、IGT、T2 DM组 HOM- Aβ分别为 5.2 7± 0 .88、5.0 4± 0 .64、4.38± 0 .91 ,其中 T2 DM组与 NGT及 IGT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分别为 P=0 .0 0 1及 P=0 .0 2 2。在 OGTT试验中 IGT组 1 2 0 min胰岛素及 1 80min胰岛素显著高于 NGT组 ,分别为 1 2 8.3± 90 .0 m IU/ L,69.6± 49.3 m IU/ L,P=0 .0 1 9;62 .1± 70 .1 m IU/ L,2 7.1± 2 4 .8m IU/ L ,P=0 .0 30。结论 老年 T2 DM表现出显著的 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老年 IGT作为 T2 DM的前期 。
- 陈陵霞苗懿德郭远
- 关键词:老年糖耐量低减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
-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被引量:9
- 2005年
- 随着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的稳步提高,我国老龄群体急剧增加;同样,与前相比,老年常见疾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占据了主体,使老年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致残,而且是老年死亡的主要元凶,已经对现代社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 郭远
-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
- 随着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的稳步提高,我国老龄群体急剧增加;同样,与前相比,老年常见疾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占据了主体,使老年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致残,而且是老
- 郭远
- 关键词:恶性高血压心绞痛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老年人群
- 文献传递
-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8
- 2014年
-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4例,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组27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37例;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血压正常且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38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脂、血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颅脑CT检查,采用改良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定。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LDL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HDL水平低于稳定性斑块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3组受试者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2型糖尿病、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对照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稳定性斑块组、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性斑块组2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MoCA量表分项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得分均较稳定性斑块组和对照组降低(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与脑白质病变发生率呈正相关(r=0.187,P<0.05),与HDL水平呈负相关(r=-0.536,P=0.033),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无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伴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患者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增高,血脂异常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配合合理的调脂治疗及膳食干预。
- 苏琳张庆文李卫康丽萍周全杨素敏郭远张万蕾
- 关键词: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46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将糖尿病患者分为:IMT正常组(30例)、IMT增厚组(28例)、斑块组(50例);将斑块组再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6例),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组sICAM-1水平逐步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5)。血清sI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 郭远孙立新樊春红杨铁生赵红薇薛利芳
- 关键词:细胞间黏附分子1颈动脉疾病动脉硬化
-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04年
- 郭远苗懿德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4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正常老年人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颈动脉(Carotid)、股动脉(Femoral)的斑块(Plaque)发生率。结果:糖尿病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其中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者(IDN)与无并发症者(NIDN)相比,血浆HCY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增加更明显(P均<0.05)。结论:血浆HCY升高可能是老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 郭远苗懿德宝辉陈陵霞杨素郭琴
-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
- 老年患者OSAS严重性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颈动脉硬化发生关系研究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严重性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收治的107例经睡眠呼吸监测检查证实的老年0SAS患者为病例组,并按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0分为轻度OSAS组28例、中度OSAS组32例、重度OSAS组47例;选择年龄、性别比例、吸烟、高脂血症患病情况与病例组患者匹配的同期入院查体患者30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行头颅CT扫描检查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情况,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动脉硬化、斑块情况,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重度OSAS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糖尿病及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OSAS组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26例,55.3%)、脑白质病变发生率(9例,19.1%)、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30例,63.8%)、颈动脉狭窄发生率(4例,8.5%)明显高于轻度OSAS组(6例,21.4%;1例,3.57%;5例,17.9%;0例,0%)和对照组(4例,13.3%;0例,0%;3例,10.0%;0例,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严重0SAS患者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 苏琳张庆文李卫宝辉周全康丽萍杨素敏郭远韩芳李静赵龙
- 关键词: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颈动脉硬化
- 脉压及尿白蛋白肌酐比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
- 宝辉苗懿德孙宁玲郭远李卫魏雅楠郏蓉褚琳卢熙宁
- 我国医院医务人员对早期血管病变认识的初步调查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调查我国临床医务人员对于血管早期病变的认知现状。推广早期综合防治血管疾病策略。方法: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对参加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项目学习班的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人员所在医院常见心血管疾病种类;能最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策略;早期血管病变检测技术的具体项目;何种药物可以逆转早期血管病变;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是否有利于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负担及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普及的前提。结果:对655份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被调查者住院医师占21.68%,主治医师占36.95%,副主任/主任医师占25.65%。被调查者所在医院最常见心血管疾病顺序分别为心绞痛55.42%,脑卒中38.17%,心肌梗死28.70%,心力衰竭28.24%,高血压28.24%;关于血管病变早期检测57.40%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动脉内皮功能测定,认为通过血管造影者占46.72%,认为通过脉搏波速度(PWV)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者分别占40.61%和31.76%;分别有76.49%和53.89%的被调查人群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和他汀类药物能够逆转早期血管病变;96.79%的被调查者认为推广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有利于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总体负担;78.47%的被调查者认为用于推广的早期血管病变检测技术应该是操作方便和无创伤。结论:约半数被调查医务人员对早期无创血管病变检测方法不熟悉,无创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仍需进一步推广。
- 王宏宇赵红薇郭远芦娜王敏
- 关键词: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