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刚
- 作品数:19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弓形虫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初步研究——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及免疫保护性
- 1989年
-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白细胞中有免疫活性的T一淋巴细胞所释放的一种免疫效应因子之一,由低聚核苷酸和多肽组成,分子量低于10000道尔顿、能够通过半透膜而被透析。该物质能将供体的某一特定细胞免疫功能特导地传递给受体,从而激发和增强受体的细胞免疫功能。Klesius等(1977)用球虫特异性TF注射牛,球虫排卵量比对照组减少了40%,1978年他又用牛卵形球虫特异性TF给10只小白鼠腹腔注射,结果可保护该鼠对卵形球虫的临床感染,Ross(1981)等证明了免疫羊的TF能把对艾氏毛圆成虫感染的抵抗力成功地转移给易感羊,使其对毛圆成虫的寄生减少了30~70%。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关TF在弓形虫病的免疫反应及免疫保护性方面的报道。本试验对TF转移弓形虫特异性免疫反应及其对弓形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 马军武郭志刚杜重波张德林
- 关键词:弓形体转移基因免疫家畜
- 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试剂的研究——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理化特性的测定
- 1990年
- 以分泌物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3C_2接种BALB/C小鼠腹腔,所诱发的腹水McAb经反复冻融8次、冻干1次、饱和(NH_4)_2SO_4盐析3次,室温4℃及-20℃下保存5个月和不同pC缓冲液稀释等不同条件处理之后,其抗体活性无明显变化。从而证明该McAb性质稳定,能适应较复杂的环境,为建立弓形虫病免疫学诊断试剂盒以及该试剂盒的贮存、包装和运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 郭志刚杜重波马军武张德林金兆庆李惠萍
- 关键词:弓形体单克隆抗体试剂
- 弓形虫单克隆抗体试剂的研究——单克隆抗体微量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 1991年
- 本文首次报道用杂交瘤细胞株3C_2分泌的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腹水经饱和硫酸胺盐析纯化后致敏绵羊红细胞而建立了弓形虫微量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结果表明:它可检测出含量仅为5μg/ml的弓形虫速殖子可溶性抗原,并且在弓形虫QHO株速殖子感染绵羊和家兔之后的2~6天,血清中即能检测到循环抗原;与正常绵羊、家兔和小白鼠的血清以及其它寄生虫感染的动物血清无非特异性反应和交叉反应;试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处理后其活性不受影响,且至少能保存3个月之久。从而为早期弓形虫感染和现症急性感染等提供了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较高和简便实用的诊断方法。
- 郭志刚杜重波金兆庆张德林马军武李惠萍
- 关键词:弓形体单克隆抗体血凝试验
- 抗弓形虫独特型抗体的研究——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测试被引量:1
- 1993年
- 用抗弓形虫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3C_2)扩大培养,于腹腔注射BALB/C小鼠诱生腹水,经3次饱和硫酸铵盐析,透析,DEAE-Sephadex-A_(50)离子交换层析,除菌,制得纯化McAb(Ab_1),蛋白含量2mg/ml,用福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健康家兔4次,放血分离血清,再经盐析和层析处理,制得多克隆抗弓形虫独特型抗体(Ab_2),用佐剂制备疫苗,3次免疫绵羊(5~10mg/只)2只。共采集4次血清,制得抗抗弓形虫独特型抗体(Ab_3),用IHA法检测抗体效价为1:64~1024。证实抗独特型抗体(Ab_2)是特异的,是能模拟弓形虫抗原,具有类似弓形虫免疫原性,并可激发宿主免疫应答产生抗体,进而证实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的免疫网络学说在弓形虫病免疫中的应用价值。
- 杜重波郭志刚张德林李惠萍马军武
- 关键词:弓形体抗独特型抗体免疫原性
- 应用弓形虫McAb—RIHA对甘肃省羊猪血清弓形虫循环抗原的检测被引量:3
- 1992年
- 应用已建立的分泌抗弓形虫MCAb杂交瘤细胞株(3C_2)诱导小鼠腹水,在50%(NH_4)_2SO_4溶液中4℃保存二年后,经盐析纯化,致敏戊二醛化鞣化绵羊红细胞制备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反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MCAb-RIHA)检测已纯化的弓形虫可溶性抗原,灵敏度为7.43μg/ml;应用该诊断试剂对甘肃省部分弓形虫流产高发区的绵山羊血清435份(其中天祝县125份、古浪县121份、景泰县189份、高台县种猪场猪血清65份和人工感染羊兔的血清29份进行了弓形虫循环抗原(CAg)检测,共检出CAg阳性血清160份,阳性率30.3%(160/529),同时用IHA和RIHA诊断法对529份血样进行了血清、抗体(Ab)和CAg的检测和比较。结果表明,用以上两法同时检测的529份血样结果:151份Ab阳性,阳性率28.5%(151/529),107份中Ab、Ab均为阳性,占CAg阳性总数66.9%(107/160),占Ab阳性总数70.9%(107/151)。仅检出CAg阳性数53份,仅Ab阳性数44份,各占阳性总数的33.1%(53/160)和29.1%(44/151)。证明受检羊群和猪场同时存在既往感染史(Ab)和现症感染(CAg)。进而证明McAb-RIHA方法对弓形虫病早期诊断、流行病学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 杜重波金兆庆郭志刚张德林马军武李惠萍连灿孔祥德詹发茂
- 关键词:弓形体病杂交瘤羊病
- 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被动保护和体外中和试验(初报)被引量:1
- 1991年
- 应用抗弓形虫McAb(3C_2)株诱生腹水McAb,经纯化后被动免疫小鼠,4小时和24小时后用弓形虫强毒(RH)攻击,获得40%和20%的保护率;用McAb(3C_2)与RH在体外中和24和48小时后接种小鼠,获得60%的保护率。各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并查到大量弓形虫。对各个存活小鼠进行弓形虫包囊检查和盲传均未发现弓形虫病原存在。初步证明仅单一型的抗弓形虫McAb对小鼠具有抗弓形虫强毒感染的被动保护效力。
- 杜重波金兆庆郭志刚张德林李惠萍马军武
- 关键词:弓形体单克隆抗体
- 弓形虫自然弱毒株毒力稳定性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被引量:6
- 1991年
- 研究结果表明:①用弓形虫自然弱毒株(QHO)包囊继代繁殖的速殖子和经不间断连续20次继代的速殖子10~2~10~7虫量分别感染小鼠,进行稳定性试验。前者不致死小鼠,并可持续存活30~150天以上,后者可在6~11天使小鼠全部致死,表现与RH株毒力相同。继之,将毒力变异和未变异的速殖子分别经-196℃液氮冻存4~9个月,复苏后感染小鼠,仍表现各自毒力特性。②用不同剂量的QHO株包囊(1~100个)和速殖子10~4分别腹腔感染小鼠观察虫体消长规律,二者在腹液中都可形成大量速殖子,同时在10~14天逐渐消失,通过镜检和盲传证明虫体在腹液中不复存在。继经21天左右在脑组织中形成大量包囊,终生存留。③温度敏感性和低温保存期的观察:包囊在4℃12天、-12℃和-25℃5天、56℃5分钟均不再具有感染性;速殖子4℃27天仍具有感染性;而经-196℃液氮中长期保存的包囊和速殖子都可成功地复苏,并具有各自的毒力和致病性。
- 杜重波马军武张德林金兆庆郭志刚李惠萍
- 关键词:弓形体弱毒株毒力生物学
- 全文增补中
- 弓形虫自然弱毒株QHO毒力稳定性研究——QHO株速殖子回归绵羊毒力变异的观察被引量:2
- 1991年
- 本试验将弓形虫自然弱毒株QHO(绵羊源)通过小白鼠连续继代中,毒力增强后的速殖子回归于本动物绵羊,待弓形虫血清抗体滴度达到IHA 1:256以上,体内包囊形成之后,宰杀采集内脏组织,分离虫体,进行毒力测定。其结果表明回归绵羊后第1代速殖子的毒力比回归前明显减弱。
- 金兆庆杜重波张德林郭志刚马军武李惠萍
- 关键词:弓形体弱毒株毒力绵羊
- 抗独特型抗体与寄生虫疫苗的研制
- 1989年
- 现用的疫苗研究与生产方法,尽管在寄生虫病的防治中有成功的先例,如胎生网尾线虫(Dictyocaulus viviparous)疫苗(Jarrett等,1958;Peacock和Poynter,1980)和禽类球虫疫苗(Rose和Long,1980)。但寄生虫疫苗的研制进展仍是相当缓慢的 (一)生产寄生虫疫苗必须解决的几个方面 1.动物能否对某种寄生虫的感染产生免疫抵抗力,以及这种免疫力是否与动物的年龄等因素有联系。
- 郭志刚
- 关键词:动物寄生虫病抗体疫苗
- 弓形虫单克隆抗体试剂的研究——应用RIHA及IHA法对弓形虫感染兔、羊循环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 1991年
- 应用抗弓形虫单克隆体(McAb)致敏绵羊红细胞建立的反向间接血凝诊断法(RIHA)和间接血凝诊断方法(IHA),对人工感染弓形虫的兔、羊血清进行了循环抗原(CAg)和抗体(Ab)检测。结果表明,弓形虫弱毒(QHO)株和强毒(RH)株感染的兔和羊血清,用RIHA检出CAg的时间在感染后1~2天,平均4天;IHA检出Ab的时间在感染后8~16天,平均12天。用毒力不同的弓形虫感染后,CAg检出时间有一定差异:QHO株感染的兔平均5.3天,羊平均6.25天;RH株感染的兔平均2.3天,羊为1天。兔、羊CAg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兔、羊血清CAg于感染后23~66天先后消失,而Ab滴度长期维持在一定高度(1:64~1:4096)。证明RIHA方法对不同毒力弓形虫感染的动物血清CAg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为弓形虫病急性期和早期现症感染提供了可靠的诊断方法和手段。
- 杜重波郭志刚张德林金兆庆马军武李惠萍
- 关键词:弓形虫病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