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志刚

作品数:68 被引量:1,168H指数:2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2篇天文地球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9篇沉积物
  • 13篇陆架
  • 11篇表层沉积物
  • 9篇悬浮体
  • 9篇浮体
  • 8篇东海陆架
  • 8篇泥质区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多环芳烃
  • 7篇长江口
  • 6篇通量
  • 6篇污染
  • 6篇近海
  • 5篇有机碳
  • 5篇粒度
  • 5篇海域
  • 5篇北部
  • 5篇长江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机构

  • 30篇中国海洋大学
  • 24篇青岛海洋大学
  • 23篇复旦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同济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家海洋信息...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海洋沉积与环...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68篇郭志刚
  • 31篇杨作升
  • 25篇范德江
  • 7篇林田
  • 7篇胡利民
  • 5篇雷坤
  • 4篇张干
  • 4篇毛登
  • 3篇向荣
  • 3篇蔡进功
  • 3篇高会旺
  • 3篇陈木宏
  • 3篇石学法
  • 3篇肖尚斌
  • 3篇孙效功
  • 3篇陈彬
  • 2篇张东奇
  • 2篇潘燕俊
  • 2篇秦延文
  • 2篇翟世奎

传媒

  • 8篇海洋学报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5篇海洋与湖沼
  • 5篇青岛海洋大学...
  • 5篇环境科学
  • 4篇地球化学
  • 4篇沉积学报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3
  • 6篇2002
  • 7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东海悬浮体的沉积作用
郭志刚
关键词:悬浮体
东海泥质区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及物源分析被引量:37
2006年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似,在-27.4‰^-28.0‰之间,平均为-27.7‰。典型海洋水生植物源C23同位素组成在-28.5‰^-31.6‰之间,平均为-30.5‰,碳同位素组成从近岸泥质区到冲绳海槽北部逐渐变重,表明海槽区与陆架区海洋水生植物种类有所不同。陆架区长链正构烷烃(C25~C31)部分随着碳数的增加,其同位素组成逐渐变轻,但海槽区这一变化不大,显示陆架区的陆源高等植物蜡具有相似的物源,而冲绳海槽北部由于黑潮主干区和黑潮分支(对马暖流)对陆架沉积物进入深海的控制性阻隔作用,其物源与陆架区区别较大。现代输入东海的陆源植物以C3植物为显著优势,C3植物对近岸泥质区北部、近岸泥质区南部、远端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陆源植物的贡献分别为83%,95%,75%和70%。
郭志刚杨作升林田李钜源
关键词:碳同位素组成表层沉积物C3植物
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沉积有机碳输运与埋藏及再矿化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是陆源输入物质的主要储库,也是有机碳埋藏和再矿化的主要场所,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有着重要作用。从有机碳的输运、埋藏和再矿化等方面综述了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有机碳的来源、组成、粒径和密度分布等显著影响着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归宿,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中移动泥等特殊沉积环境在有机碳的输运、埋藏和再矿化分解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则是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特别是难降解陆源有机碳发生分解的重要因素。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深入研究特定微生物、浮游生物功能类群等在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将极大地丰富对河口和陆架边缘海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
姚鹏于志刚郭志刚
关键词:边缘海输运埋藏再矿化
中国东部海区柱状沉积物多环芳烃埋藏通量和埋藏效率研究
2016年
沉积物是多环芳烃(PAHs)重要的蓄积库。围绕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泥质区柱状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研究发现:由于多环芳烃含量和沉积物干样密度在不同海区沉积物中的差异较小,因此,沉积速率是决定其埋藏通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提出的基于过剩^(210)Pb埋藏效率指数,可以较大程度上实现不同区域多环芳烃污染水平的横向对比。与埋藏通量比较,埋藏效率指数可以更客观地反映研究区域中多环芳烃污染输入强度和沉积物吸附能力等共同作用。
林田郭志刚胡利民
关键词:多环芳烃沉积柱
2002年华北沿海特大沙尘单体长链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就2002年春季华北沿海青岛两次特大沙尘长链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典型植物蜡源正构烷烃(C29和C31)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比典型人为源汽车尾气部分(C21~C23)明显偏轻.C29非沙尘期碳同位素组成为-30.3‰^-31.9‰,平均为-30.5‰;特大沙尘期为-31.1‰^-31.5‰,平均为-31.3‰.C31非沙尘期碳同位素组成为-31.1‰^-33.0‰,平均为-31.4‰;特大沙尘期为-31.3‰^-32.6‰,平均为-31.7‰.研究区特大沙尘中的植物蜡主要来源于草本植物由长程输送而来,本地源植物蜡主要来源于落叶植物和木本植物.华北沿海特大沙尘期的植物蜡83.3%为C3植物的贡献,非沙尘期C3植物对植物蜡的贡献可占80.0%,表明现代气候环境下,东亚沙尘向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输送的植物蜡主要源于C3植物.长链正构烷烃的分子和分子-同位素组成可作为东亚沙尘及西北太平洋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物源识别的有效指标.
郭志刚李钜源冯加良方明杨作升
关键词:亚洲沙尘暴C3植物
现代长江口水下底坡上的微地貌类型及分区被引量:10
1993年
旁侧扫描声纳记录真实地揭示出现代长江口水下底坡上发育的微地貌形态。指出微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与长江泥沙的传输分布、长江口区海域的水动力机制密切相关。
陈卫民杨作升曹立华郭志刚刘浩杜静萍
关键词:长江口微地貌沙波泥沙
类脂化合物单体碳稳定同位素在古气候环境研究中的意义被引量:8
2005年
类脂化合物极大地扩展了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度,尤其是单体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古气候、古环境重建上有着重要作用。基于近些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就类脂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在古气候环境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已有研究表明利用类脂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可以追溯到海洋和湖泊环境中陆源有机质的物源,其母源区历史时期C3、C4植被的变迁以及区域性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林田郭志刚杨作升
关键词:古气候古环境全球变化
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底质中钙、锶、钡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7
1998年
元素含量分析表明东海北部近岸泥质区以低Sr、相对低Ca和最低的Sr/Ba为特征;中陆架砂质区低Ca、相对低Sr和相对低的Sr/Ba;中陆架泥质区高Ca、Sr、低Ba和高的Sr/Ba;外陆架砂质区具有最高的Ca、Sr和Sr/Ba。Ca、Sr、PIC三者关系密切,Ba与Ca、Sr、PIC的相关性均差。Ca、Sr具明显的亲自生性,主要赋存于海洋生源碳酸盐;Ba具明显的亲它生性,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矿物。Ca、Sr、Ba的地球化学特征受研究区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强烈制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Ca和Sr的地球化学特征有重要影响。中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北部现代陆架Ca、Sr的“汇”
郭志刚杨作升范德江范德江
关键词:陆架泥质区
渤海大气气溶胶元素组成及物源分析被引量:21
2005年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发射光谱法 (ICP OES)分析了 2 0 0 0年夏季渤海大气气溶胶样品 ,给出了渤海气溶胶污染物浓度分布特点 ,结合气象资料和富集因子进行了元素物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辽东湾的污染程度高于其他海区 ,气溶胶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Zn( 1 638ng m3 ) ,含量最低的是V( 2ng m3 )。渤海气溶胶中Pb、Zn、Cu和Ni等具有较高的富集因子。辽东湾Pb的富集因子达 40 0 0以上 ,Zn的富集因子普遍大于其他海区。Pb、Mn、Cu、V等含量的相对大小与同期北京的分析结果一致。综合分析表明 ,渤海大气严重受到陆地人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
盛立芳郭志刚高会旺张英娟陈洪涛
关键词:气溶胶
近海营养盐和微量元素的大气沉降被引量:18
2010年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传输和沉降到全球近海的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1997年后对近海营养盐和微量元素大气沉降的众多研究表明,通过大气沉降至近海的氮和磷分别为13~73mmol N/(m2.a)和0.11~1.6mmolP/(m2.a),微量元素的沉降通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在不同海区最高可相差3个数量级。对于很多近海包括东海(East China Sea)和黄海(Yellow Sea),大气沉降的营养盐和部分微量元素可能超出了其河流输入量。大气沉降除了对近海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之外,其事件性特征可使初级生产力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从而影响赤潮发生。微量元素沉降还可能抑制某些藻类生长,对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结构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未来研究重点是准确估算近海各物质的大气沉降通量,了解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
陈莹庄国顺郭志刚
关键词:近海大气沉降营养盐微量元素富营养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