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磊

作品数:9 被引量:104H指数:4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乳腺
  • 4篇预后
  • 4篇乳腺癌
  • 4篇腺癌
  • 3篇病理
  • 3篇病理分析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癌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手术
  • 2篇肿瘤
  • 2篇腺肿瘤
  • 2篇临床与病理分...
  • 2篇浸润性
  • 2篇浸润性微乳头...
  • 2篇副乳
  • 2篇副乳腺
  • 2篇副乳腺癌

机构

  • 7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青海红十字医...
  • 1篇武警医学院附...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9篇郑磊
  • 5篇魏丽娟
  • 5篇刘俊田
  • 3篇贾志龙
  • 3篇丛义滋
  • 2篇郭雪
  • 2篇李英
  • 1篇李宾飞
  • 1篇宗文明
  • 1篇李永飞
  • 1篇郜晓勇
  • 1篇孙求实
  • 1篇孙守亮
  • 1篇李兆敏
  • 1篇张涛

传媒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青海医药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1975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8例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8例患者,仅1例为男性,中位年龄44.5岁(17~60岁)。均以乳腺肿物为首发症状入院,肿物中位直径6.0cm(2.5~8.0cm),肿物表面皮肤均伴有不同程度颜色改变。均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术后病理:低分化血管肉瘤1例,中分化血管肉瘤4例,高分化血管肉瘤3例,均未见明显淋巴结转移。术后4例行辅助化疗,1例复发后行放疗及热疗。4例术后有局部复发,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31个月(12~48个月),3例发生远处转移,转移部位包括肺、骨、肝、卵巢、颅脑及全身皮肤等,发生转移中位时间为84个月(54~291个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54个月(7~300个月),其中已明确死亡4例,2例无瘤生存,2例失访。结论: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是临床上极为罕见的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肿物表面皮肤多伴有颜色改变,临床表现常与良性肿瘤相混淆,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征性表现,术后容易发生复发及转移,并以血行转移为主,淋巴转移少见。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主要是乳房切除术,且至今尚无足够资料证实术后辅助放化疗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郭雪于中兰魏丽娟郑磊刘俊田
关键词:乳腺血管肉瘤复发预后
保留乳房手术治疗老年乳腺癌112例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分析老年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进而探讨腋淋巴结清扫术在老年乳腺癌中的意义。方法:对1986年12月~200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的11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年龄均≥60岁,均接受乳腺癌局部广泛切除术,其中59例同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即保乳手术。结果:51.8%(58/112)的患者合并其它疾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N_0期患者中,30.6%(15/49)的患者累及腋窝,仅2.0%(1/49)的患者淋巴结转移数>3枚。中位随访31个月(7~288个月),保乳手术组与局部广泛切除术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0%和82.8%(P=0.703);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9%和55.0%(P=0.3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临床触诊腋淋巴结阴性患者中49例行保乳手术,36例行局部广泛切除术,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7%和84.9%(P=0.79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保乳手术组与局部广泛切除术组5年复发率分别为3.7%和8.2%(P=0.258)。结论:保留乳房手术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适用于老年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清扫并未明显增加老年乳腺癌尤其是临床触诊腋淋巴结阴性患者的生存率。
贾志龙丛义滋郑磊魏丽娟刘俊田
关键词:老年乳腺肿瘤保乳治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辽西拗陷凌源地区洪水庄组烃源岩石油地质特征及生烃潜力被引量:11
2022年
洪水庄组页岩是燕辽裂陷带的主力烃源岩层,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而辽西拗陷的洪水庄组研究相对薄弱,对烃源岩发育特征和生烃潜力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制约了该区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和勘探部署工作.为揭示辽西拗陷洪水庄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和油气保存条件,以辽西拗陷凌源地区辽凌地2井和3条剖面的洪水庄组样品为对象,进行了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西拗陷凌源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1型,局部含Ⅱ2和Ⅲ型;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在1.15%~2.26%,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部分样品过成熟,综合评价为中到好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好.凌源地区以洪水庄组为生油层,可构成2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且处于有利储集相带,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宗文明孙求实郜晓勇郑磊石蕾李永飞孙守亮张涛
关键词:中元古界烃源岩地球化学
104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综合治疗和预后。方法:对我院2004年10月—2009年3月收治的104例IMP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04例IMPC患者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占同期全部乳腺癌9 364例的1.11%。其淋巴结转移率77.0%及转移个数(平均9.65枚)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41.0%,平均3.5枚),P<0.05。随访至2009年7月初,3年生存率75.0%,2年85.2%,1年96.3%;无瘤生存率3年70.8%,2年81.5%,1年95.0%。结论:IMPC是一种近几年才受到重视的乳腺癌类型,具有不可忽视的发病率、淋巴管侵袭力强、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及预后差的生物学特征。
李英郑磊
关键词: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理分析
副乳腺癌38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副乳腺癌(accessory breast cance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综合治疗和预后。方法:对我院本组1985年10月~2007年11月收治的38例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做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8例副乳腺癌占同期全部乳腺癌26078例的0.15%。本组病例中,6例Ⅰ期患者和3例Ⅱ期患者行保留乳房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切缘病理阴性;余9例Ⅱ期患者行改良根治术,Ⅲ~Ⅳ期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组织学类型中最常见的为浸润性导管癌18例(47.4%),其中3例伴同侧乳头管腺瘤;单纯癌6例,导管内癌6例,腺癌伴灶性鳞癌分化3例,髓样癌3例,黏液腺癌2例。病理分期(根据AJCC乳腺癌分期,2002年第6版)中最常见的为Ⅱ、Ⅲ期,各12例(31.6%);Ⅰ期6例,Ⅳ期8例。全部患者随访1~23年,中位随访时间为6年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至2008年11月,12例发生远处转移并死于该病,余26例健在。本组5年总生存率为35.3%(低于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66.8%,P<0.05),3年为77.8%;5年无瘤生存率为28.6%,3年为63.6%。结论:副乳腺癌是一种罕见且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诊断。应遵循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术后辅助治疗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郑磊刘俊田丛义滋贾志龙魏丽娟
关键词:副乳腺癌预后
裂缝性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采孔隙原油动用特征被引量:3
2023年
通过对天然致密岩心进行人工造缝,试验研究致密油储层CO_(2)吞吐开采特征,分析基质渗透率、裂缝数量对CO_(2)吞吐采出程度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探究CO_(2)吞吐动用孔隙范围及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基质渗透率从(0.1~0.2)×10^(-3)μm^(2)增大至(0.4~0.5)×10^(-3)和(0.8~0.9)×10^(-3)μm^(2),无裂缝致密岩心采收率从15.81%分别提高至20.48%和26.18%,CO_(2)动用的最小孔径从0.034μm依次减小为0.023和0.012μm;在基质渗透率为(0.8~0.9)×10^(-3)μm^(2)的含单一裂缝和多裂缝的致密岩心中,采收率分别进一步提高至41.45%和52.46%,CO_(2)动用的最小孔径减小至0.003和0.005μm;基质渗透率和裂缝对采收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吞吐前两周期,对第3周期采出程度影响甚小;孔径约为0.1μm的孔隙内的原油是多周期CO_(2)吞吐开采后期的主要增油来源;CO_(2)吞吐开采后,较高基质渗透率和多裂缝的致密岩心中剩余油分布更为均匀。
李宾飞郑磊柏浩郑磊李兆敏许建国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
35岁以下乳腺癌患者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比较及保乳术预后因素观察被引量:63
2010年
目的:比较年轻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保乳手术及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并对保乳手术的患者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并分别实施保乳手术(71例)及改良根治术(70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及生存情况,并分析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情况、组织学分级等因素对保乳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156个月,中位时间56个月。保乳组:局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8例,死亡7例;3年无瘤生存率94.4%,5年无瘤生存率78.9%,总生存率90.1%改良组: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6例,死亡5例;3年无瘤生存率95.7%,5年无瘤生存率82.9%,总生存率92.9%;且对两组进行比较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保乳组患者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切缘阳性与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相关(P均<0.05);淋巴结转移与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相关(P均<0.05)。结论: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手术在局部复发及远期生存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对于早期年轻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是安全的,且局部控制尚满意,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郭雪魏丽娟郑磊贾志龙丛义滋刘俊田
关键词:年轻乳腺癌保乳手术
副乳腺癌3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对38例副乳腺癌(accessory breastcance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综合治疗和预后分析,提高广大普外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副乳腺癌是一种罕见且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治疗应遵循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术后辅助治疗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李英郑磊
关键词:副乳腺癌预后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04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综合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04例IMP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IMPC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占同期全部乳腺癌9364例的1.1%。其淋巴结转移率(77.0%)及转移个数(平均9.7枚)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41.0%,平均3.5枚),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09年7月初,生存率3年75.0%、2年85.2%、1年96.3%;无瘤生存率3年70.8%、2年81.5%、1年95.0%。结论乳腺IMPC是一种近几年才受到重视的乳腺癌类型,具有不可忽视的发病率,以及淋巴管侵袭力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的生物学行为。
郑磊刘俊田魏丽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