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桂珍

作品数:64 被引量:61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3篇肝炎
  • 25篇病毒
  • 22篇丙型
  • 21篇丙型肝炎
  • 19篇乙型
  • 16篇乙型肝炎
  • 16篇肝炎病毒
  • 15篇慢性
  • 15篇干扰素
  • 13篇慢性丙型
  • 12篇慢性丙型肝炎
  • 10篇细胞
  • 9篇乙型肝炎病毒
  • 9篇免疫
  • 8篇疫苗
  • 7篇乙肝
  • 7篇母婴
  • 7篇母婴传播
  • 7篇基因
  • 6篇血清

机构

  • 60篇中国医科大学
  • 10篇中国药品生物...
  • 7篇北京地坛医院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沈阳市传染病...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四川省卫生防...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金泽医科大学
  • 2篇鞍钢曙光医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沈阳医学院
  • 1篇秦皇岛市第三...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作者

  • 64篇赵桂珍
  • 20篇马力
  • 20篇张琳
  • 15篇李颖
  • 14篇白菡
  • 14篇石理兰
  • 13篇冯国和
  • 10篇窦晓光
  • 8篇黄芬
  • 8篇梁争论
  • 7篇贾继东
  • 7篇骆抗先
  • 7篇陆志檬
  • 7篇张树林
  • 7篇王宇明
  • 7篇谢尧
  • 7篇徐道振
  • 6篇吴小音
  • 6篇乔光彦
  • 6篇张大志

传媒

  • 18篇中国医科大学...
  • 5篇世界华人消化...
  • 5篇中华肝脏病杂...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辽宁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国外医学(流...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冶金工业...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辽宁药物与临...

年份

  • 2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10篇2006
  • 5篇2005
  • 10篇2004
  • 5篇2003
  • 5篇2002
  • 6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4
  • 1篇1993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CV基因型、RNA含量与肝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正>目的研究HCV基因型、RNA含量与肝组织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对来自14家医院的20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ALT检测,采用COBAS AMPLICOR MONITOR Test,version 2.0(v2.0...
赵辉谢尧李明慧徐道振陆志檬骆抗先贾继东王宇明赵桂珍张树林张大志
文献传递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人体免疫效果观察被引量:82
1999年
目的我国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1995年开始生产,目前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和抗体应答水平尚不完全清楚。本次研究目的为评价国产重组酵母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应用3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批Mer-ck和1批Amgen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189名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进行了1年母婴传播阻断研究;同时对363名小学生进行了1年的免疫效果观察。免疫程序均为0,1,6月3针免疫。结果所有接种的新生儿和小学生中未发现严重副反应者。国产重组酵母疫苗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85.97%,达到进口Merck(90.33%)和Amgen(86.59%)重组酵母疫苗的保护率水平。小学生完成3针免疫后1月(T7)时,接种各疫苗组的抗体阳转率均达90%以上。
梁争论李艳萍赵桂珍荆庆赵桂珍荆庆尹爱红时景璞李成明杨超美李河民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重组疫苗保护率抗体特异性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张琳赵桂珍窦晓光
关键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分析重型肝炎病死率肝炎后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为了解不同类型乙肝疫苗免疫学特性,提供选择生产路线的依据,对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乙肝抗原结构不同,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也有所不同。无糖基化的酿酒酵母抗原诱导Th1细胞反应能力强于其它种类糖基化抗原,对CHO疫苗进行去糖基化后,细胞免疫水平增强,与单克隆抗体反应的表位密度发生改变。在严格控制抗原量、孕妇的HBeAg水平和检测试剂等条件下,对518名免疫14批乙肝疫苗的新生儿进行母婴传播阻断研究,同时对2291名免疫21批乙肝疫苗的小学生进行1~7年的免疫观察,证明国产乙肝酵母疫苗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达到80.56%~92.59%,与国外酵母疫苗相同,5μg国产酵母疫苗虽然剂量小,诱导的抗体较低,但保护效果高于其他糖基化疫苗,与血源疫苗30μg相当,说明可能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国产酵母疫苗抗体阳转率在免后5年时与Merck疫苗水平相当,但低于10μg Amgen和血源疫苗。建议尽早加强免疫。乙肝疫苗免疫失败与 HBV S抗原变异、孕妇 HBV DNA含量高等因素有关。
梁争论李河民荆庆李艳平赵桂珍时景璞尹爱红吴小音李荣成马力杨超美王建峰任玲君钟熙张弛张华远
关键词: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原性免疫效果乙型肝炎乙肝疫苗
实时荧光定量PCR与酶联定量PCR技术在HBV-DNA载量检测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0
2005年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与酶联定量PCR(ELQ-PCR)技术在检测HBV感染血清HBV-DNA载量的灵敏度,精确性。为乙型肝炎临床抗病毒治疗和评价药物疗效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应用RQ-PCR方法检测212例(4组)HBV感染者血清,ELQ-PCR方法检测228例(4组)HBV感染者血清。结果:RQ-PCR和ELQ-PCR方法检测HBV-DNA,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HBsAg,HBeAg,HBcAb-IgG(+)组100%和82.61%;HBsAg,HBeAb,HBcAb-IgG(+)组90.63%和73.21%;HBsAg,HBcIgG,HBcAb-IgM(+)组80.00%和57.58%;HBsAg,HB-cAb-IgG(+)组70.15%和51.43%。HBV-DNA载量的阳性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Q-PCR方法检测HBV-DNA载量在实时监测,节时快速,高灵敏,高精确度等方面都更优于ELQ-PCR。
马力赵桂珍
关键词:实时定量PCR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胎盘滋养层细胞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感染机制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检测HBV对胎盘、胎肝和滋养层细胞的感染情况,探讨HBV的宫内感染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0例孕妇胎盘组织、6例引产胎儿胎肝组织及体外培养的胎盘滋养层细胞。ELISA法检测孕妇外周血、胎儿脐血和6个月婴儿外周血HBV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和滋养层细胞中的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胎盘、胎肝组织及滋养层细胞中HBV标志物的表达;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胎盘和滋养层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与胎儿脐血HBV DNA水平相关,脐血HBV DNA阳性者其母血HBV DNA〉1.0×10^7拷贝/mL;6例胎盘组织和3例引产胎儿胎肝组织中可见HBs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其中1例胎肝组织中发现HBcAg阳性细胞;体外培养滋养层细胞与HBV DNA阳性血清共孵育后,可检测到HBsAg的表达,亦可检测到HBV DNA。体内和体外实验均检测到HBV感染后滋养层细胞凋亡呈增加趋势,且胎盘细胞的凋亡与脐血HBV DNA水平相关。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随感染时间的延长,滋养层细胞凋亡呈增加趋势。6个月后,12例新生儿有1例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6例抗-HBs阳性。结论:HBV宫内感染的机制可能是通过HBV感染胎盘屏障而使胎儿发生HBV宫内感染。HBV在胎儿组织器官内的定位和复制可能是新生儿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重要因素。滋养层细胞凋亡可能是胎盘屏障阻断HBV宫内传播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白菡丁洋张琳马力赵桂珍窦晓光
关键词:胎盘滋养层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总结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治和判定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详细记录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腹水患者临床表现,对每位患者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Child Pugh分级,并进行腹水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及肿瘤细胞检测。结果110例患者中65例合并SBP,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胀、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腹水WBC>0.5×109/L占45.3%,PMN>0.5占60.9%。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10.8%,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主要死亡原因为原发病的并发症。Child Pugh分级C级、病毒重叠感染、低血钠水平等与高死亡率有关。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早期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腹水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并发SBP患者的预后与原有肝病程度、病毒重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张琳白菡李向春赵桂珍
关键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
HBV携带产妇的血清及乳汁HBV-DNA载量的差异与母乳喂养安全性的研究(英文)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HBV携带产妇的血清、乳汁中HBV-DNA不同载量与实施母乳喂养安全性的关系及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酶免疫测定(EIA)技术对91例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血清、乳汁及婴儿24月龄血标本进行HBV-DNA定量和HBVM检测。32例婴儿采用母乳喂养,59例采用人工喂养。对两种喂养方式的婴儿做3(T3)、9(T9)、12(T12)、24(T24)个月追踪检测观察。结果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的血清、乳汁中HBV-DNA阳性率为100%、49.45%(P<0.005),HBV-DNA平均含量(拷贝数/毫升的对数,x±s)为(7.43±1.81)、(4.02±1.01);初乳HBV-DNA的检出率随母血HBV-DNA载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母乳和人工两种方式喂养的婴儿HBV感染率为15.63%和13.56%,统计学处理χ2=0.022,P>0.05差异无显著性;母乳喂养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发生HBV-DNA感染的13例婴儿T24血标本HBV-DNA载量为(3.24±0.23)。结论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血清HBV-DNA载量大于109cps/mL的婴儿是母婴传播的高危易感人群。HBV感染的婴儿HBV-DNA水平较低,病毒载量<104cps/mL。乳汁HBV-DNA阳性率和病毒载量明显低于血清,HBV携带产妇的婴儿接受正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HBice)全程免疫或HBice和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后,母乳喂养不影响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婴儿抗-HBs的GMT水平。
马力王兆荃赵桂珍梁争论王心竹
关键词:乳汁母乳喂养母婴传播
人早孕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通过对早孕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寻找一种稳定、简便可获得较高纯度滋养层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通过胰酶/DNA酶联合消化法对妊娠6-10周绒毛组织进行消化,获得单细胞悬液,比较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和淋巴细胞分离液对滋养层细胞的分离纯化效果。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并比较是否应用鼠尾胶原对细胞贴壁和生长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方法对滋养层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经简化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的滋养层细胞纯度高,明显优于淋巴细胞分离液的分离效果(P<0.001);细胞生长表面预先经鼠尾胶原处理后,细胞贴壁良好,分裂生长旺盛。结论利用简化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并在应用鼠尾胶原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可以获得满意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
白菡何丽霞马力李颖赵桂珍
关键词:滋养层细胞细胞培养
沈阳地区不同人群HBV感染情况的调查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调查沈阳地区不同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方法:对6 974例在我院住院的病人分为14岁以下、15岁以上和孕妇3组,用ELISA法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比较各组间HBV的感染情况。结果:14岁以下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15岁以上组(P<0.05),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高于15岁以上组,孕妇HBV感染率与普通人群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沈阳地区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有关。
白菡张琳马力刘冬妍罗青云赵桂珍王者虹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