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发珠

作品数:23 被引量:286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土壤
  • 8篇丘陵区
  • 7篇黄土丘陵
  • 7篇黄土丘陵区
  • 6篇植被
  • 6篇退耕
  • 5篇有机碳
  • 5篇土壤有机
  • 5篇退耕还林
  • 5篇林地
  • 5篇黄土高原
  • 4篇碳库
  • 4篇土壤有机碳
  • 4篇退耕还林地
  • 4篇群落
  • 4篇微生物
  • 4篇海拔
  • 3篇土壤全氮
  • 3篇土壤团聚体
  • 3篇团聚体

机构

  • 19篇西北农林科技...
  • 13篇西北大学
  • 8篇陕西省循环农...
  • 1篇西安工程大学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23篇赵发珠
  • 10篇韩新辉
  • 10篇杨改河
  • 7篇王俊
  • 7篇郭垚鑫
  • 4篇任广鑫
  • 3篇冯永忠
  • 3篇白红英
  • 3篇佟小刚
  • 3篇杨丽霞
  • 3篇杜约翰
  • 2篇康乐
  • 2篇康迪
  • 2篇安娟娟
  • 2篇陈少锋
  • 2篇邓健
  • 1篇薛科社
  • 1篇郝文芳
  • 1篇张玉柱
  • 1篇谭志海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草地学报
  • 1篇高等理科教育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关系研究被引量:61
2014年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5种不同植被群落特征、多样性、土壤碳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为菊科、禾本科和豆科,这3大科植物在该区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不同植被类型群落Gleason丰富度指数为30 a撂荒地最大,16 a撂荒地最小,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heldon均匀度指数均为30 a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最大,16a撂荒地最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其平均含量在0~30 cm和30~100 cm土层从大到小为30 a刺槐林>30 a撂荒地>16 a刺槐林>30 a柠条林(Caragana microphylla)>16 a撂荒地,30 a刺槐林表现出较好的土壤碳氮累积效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之间显著相关(P<0.05),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
杨丽霞陈少锋安娟娟赵发珠韩新辉冯永忠杨改河任广鑫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
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生态位研究
本研究以十年来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为背景,通过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对人工植被恢复典型区域——安塞县内不同人工植被恢复类型及年限下土壤养分和林下草本层植被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阐明了植被恢复与...
赵发珠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团聚体生态位
文献传递
秦岭锐齿栎林土壤酶活性与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20年
研究微尺度海拔梯度土壤酶活性与化学计量学比值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对于探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秦岭太白山6个海拔(分别为1308、1403、1503、1603、1694和1803m)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锐齿栎叶片、凋落物、细根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AKP)、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木糖苷酶(βX)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性,探究不同海拔植物、土壤、酶含量如何变化及驱动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5种土壤酶活性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CBH和βG活性随海拔升高整体呈先增后减趋势,βX与之相反;NAG与AKP活性在1408–1694 m呈下降趋势,在1803 m处有所升高;土壤总体酶活性随海拔上升整体表现为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不同程度上受到植物和土壤C、N、P资源及土壤水热条件等的调控,其中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较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可被认为是锐齿栎林中影响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土壤酶活性及化学计量比在微尺度海拔梯度上具有差异性,且受到植物和土壤C、N、P资源的综合影响。
解梦怡冯秀秀马寰菲胡汗王洁莹郭垚鑫任成杰王俊王俊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养分循环海拔梯度锐齿栎林
秦岭太白山不同林带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21年
为探究森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在太白山选取典型的4个不同海拔的林带(锐齿栎林、辽东栎林、红桦林、牛皮桦林)的0—10 cm表层土壤为对象,分别在15、25、35℃下进行控温培养实验并测量其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1)在1—20 d与20—72 d时的微生物呼吸速率分别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与缓慢下降趋势,相比于其初始速率平均下降了68%与90%;表明高温在短期内促进土壤呼吸;2)太白山地区土壤温度敏感系数(Q10)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在培养过程中,出现15℃和25℃下微生物量先增多后减少,35℃下微生物量一直减少的现象,并且胞外酶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因素,其中BG(β-葡萄糖苷酶)是胞外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4)培养72 d以后,BG已无法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充足的碳,在25℃和35℃下,由BX(β-木糖苷酶)提供的碳已成为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碳源之一。在15℃和25℃下,N是培养前期限制土壤呼吸的因素,C是后期限制因素;在35℃下,N一直是限制土壤呼吸的因素。在15℃和35℃下,土壤呼吸不存在P限制;在25℃的培养前期,P是限制土壤呼吸的因子,而在培养后期不存在P限制。本研究结果阐明抑制土壤碳排放的关键在于抑制土壤微生物呼吸,揭示了在胞外酶驱动下的土壤碳循环特征,为准确预测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提供理论基础。
胡汗马寰菲白红英郭垚鑫任成杰赵发珠
关键词:林带温度胞外酶
秦岭太白山不同植被带土壤团聚体碳库变化及温度敏感性被引量:6
2022年
森林土壤碳库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气候变暖下预测CO;不确定性的潜在主要来源。然而,不同植被带上各粒径团聚体的SOC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及机理尚不明确。收集了中国太白山4个不同海拔的植被带的土壤,将土壤按粒径大小筛分为大、中、小3类团聚体,并进行了100天的土壤培养实验,以监测在3个恒定温度(5℃、15℃和25℃)下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碳和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研究表明(1)团聚体占全土比例随粒径增大而增大,而有机碳含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2)随着海拔的升高,大团聚体、中团聚体、小团聚体的惰性碳库比例分别从45.11%、36.37%、64.72%升高到45.71%、38.11%、67.12%,缓效碳库比例分别从28.81%、37.20%、14.54%下降到28.41%、36.16%、13.78%,活性碳库比例从26.06%、26.42%、20.73%下降到25.35%、25.72%、19.09%。(3)各团聚体温度敏感性(Q10)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降低(T1Q10>T2Q10),并且具有惰性碳库Q10>缓效碳库Q10>活性碳库Q10的规律。(4)团聚体的微生物量碳(MBC)随着培养时间,各海拔、各温度下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5)影响碳库和Q10的环境因素包括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土壤环境、土壤底物,其中植被表现较其他更强。
王福慧周林燕胡汗王俊王俊郭垚鑫白红英孙昊田白红英
关键词:植被带胞外酶
不同覆盖方式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8
2020年
为探明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增温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基于9年田间定位试验,对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FM)和无覆盖对照(CK)3种管理方式下的土壤样品进行了为期60 d的室内恒温培养,培养温度分别为15、25和35℃,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型变化,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则呈"S"型增长趋势,其中培养前30 d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约占整个培养期的75%~85%。与CK相比,SM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显著增加了19.4%,而FM差异不显著。与15℃相比,25和35℃条件下土壤平均呼吸速率分别增加了17.0%和36.8%,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分别增加了13.1%和33.6%。覆盖方式与温度二者无交互作用。土壤呼吸变异的97.7%~99.9%可以由温度变化解释,且土壤呼吸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无覆盖对照和地膜覆盖相比,秸秆覆盖可通过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输入促进土壤呼吸,但同时会降低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进行秸秆覆盖较地膜覆盖能更有效地减少土壤CO2排放。
解梦怡商雨晴赵发珠王俊
关键词:土壤呼吸秸秆覆盖增温
秦岭太白山不同海拔锐齿栎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秦岭太白山锐齿栎林4种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特征,以期阐明同一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不同海拔的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方法】在秦岭太白山4个海拔梯度(1361.6、1524.2、1630.5和1769.3 m),选取排水较好、坡度较缓、长势适中的3个锐齿栎林标准样地(20 m×20 m),于2016年8月,用“S”型方法于每块样地进行0~10 cm土层的混合取样,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果】1)不同海拔梯度的锐齿栎林土壤细菌多样性(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变化显著,但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变化。2)在细菌群落组成中,随海拔升高,放线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变形菌和疣微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绿弯菌、芽单胞菌和硝化螺旋菌的相对丰度呈先增后降的变化;其他细菌类群如酸杆菌和浮霉菌的相对丰度呈不显著降低。在真菌群落组成中,作为2个优势菌门的担子菌和子囊菌的相对丰度随海拔增加的变化不显著。3)细菌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全氮(TN)含量、C∶P和N∶P显著正相关,其群落组成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密度、温度、SOC、C∶P和TN;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受土壤养分差异的影响较小。在植被相同但海拔不同的条件下,受气候及土壤养分的差异影响,细菌群落特征较真菌群落的变化明显。【结论】秦岭太白山锐齿栎林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海拔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真菌群落。研究结果揭示了秦岭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微生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李益冯秀秀赵发珠赵发珠郭垚鑫任成杰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海拔梯度锐齿栎林土壤微生物群落
不同林龄刺槐林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被引量:31
2016年
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分析可以为土壤养分的评价提供依据,对陕北黄土丘陵区20 a、25 a、40 a、50 a刺槐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化学计量比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刺槐林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有机碳、全氮、全磷化学计量比显著增加(P<0.05),均表现为在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而刺槐林土壤团聚体全磷含量变化较小;相同林龄刺槐林在0—20 cm和20—40cm土层中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最高。刺槐林0.25—2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原土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有机碳、全氮、全磷化学计量比有显著影响。营造刺槐林对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全效养分分配及其平衡关系存在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25—2 mm粒径土壤大团聚体中,通过影响0.25—2 mm粒径团聚体提高了土壤全效养分的供应和保持能力。
孙娇赵发珠韩新辉杨改河白孙宝郝文芳
关键词:刺槐林
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被引量:6
2014年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总有机碳(TOC)、3种氧化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100 cm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总有机碳、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但整个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表现为刺槐>柠条>撂荒地>坡耕地,且差异主要在0~40 cm土层;同一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有效率表现为低活性有机碳(0.67~2.02 g·kg-1,10.47%~33.00%)>中活性有机碳(0.12~1.38 g·kg-1,6.44%~22.52%)>高活性有机碳(0.03~0.68 g·kg-1,2.10%~11.09%)。不同人工植被下有机碳活性越强,则其CMI的差异越大且影响深度越深,相比坡耕地,3种人工植被均显著提升了0~100 cm深各土层高活性有机碳CMI,且平均增幅表现为刺槐(213.9%)>柠条(152.4%)>撂荒(82.6%),中和低活性有机碳CMI只在人工刺槐和柠条林下100 cm深各土层显著增加。综上,人工林植被具有提升100 cm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且总体以刺槐效果较佳。
安娟娟陈少锋赵发珠杨丽霞韩新辉康迪杨改河
关键词:人工植被土壤活性有机碳黄土丘陵区
秦岭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植物-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0
2020年
为探究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氮组分对土壤-植物-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响应规律,选取太白山1300~2600 m海拔范围内4种典型森林--锐齿栎林(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辽东栎林(Quercus liaotungensis)、红桦林(Betula albo-sinensis)、牛皮桦林(Betula albo-sinensis var.septen-trionalis)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叶片、凋落物、根的碳(C)、氮(N)、磷(P)及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分析不同森林土壤、植物、凋落物的化学计量比值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森林土壤C、N、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6.77~59.80、2.91~4.76、0.13~0.80 g·kg^-1。C、N含量在不同森林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牛皮桦林>红桦林>辽东栎林>锐齿栎林;P含量的变化趋势表现为辽东栎林>牛皮桦林>红桦林>锐齿栎林;2)锐齿栎林叶片N∶P<14,表明锐齿栎林生长较大程度受N限制;辽东栎林、红桦林、牛皮桦林叶片N∶P>16,表明辽东栎林、红桦林、牛皮桦林生长较大程度受P限制;3)不同森林间微生物量氮差异显著(P<0.05),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锐齿栎林(0.33 mg·kg^-1)>牛皮桦林(0.28 mg·kg^-1)>辽东栎林(0.27 mg·kg^-1)>红桦林(0.17 mg·kg^-1);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植物-凋落物N∶P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重要因子,土壤C∶N是影响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重要因子。本研究结果为太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氮循环研究奠定基础。
马寰菲解梦怡胡汗郭垚鑫任成杰赵发珠
关键词:铵态氮微生物量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