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赖尚导

作品数:21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梅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梅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4篇气管
  • 4篇全麻
  • 3篇麻醉
  • 2篇带状疱疹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外
  • 2篇三叉神经
  • 2篇射频
  • 2篇神经痛
  • 2篇术后
  • 2篇气管拔管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全麻患者
  • 2篇疱疹
  • 2篇经痛
  • 2篇静脉
  • 2篇静脉麻醉
  • 2篇老年

机构

  • 12篇梅州市人民医...
  • 9篇广东省梅州市...
  • 2篇南通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作者

  • 21篇赖尚导
  • 13篇陈伟元
  • 2篇季达峰
  • 2篇李宝洲
  • 2篇曾振平
  • 2篇钟伟强
  • 2篇周文莉
  • 1篇廖红兴
  • 1篇叶敏
  • 1篇张愈峰
  • 1篇汪福群
  • 1篇王胜炳
  • 1篇谌业光
  • 1篇田涛
  • 1篇陈嘉裕
  • 1篇曾金祥
  • 1篇邓晔
  • 1篇杨智炜
  • 1篇陈凯
  • 1篇林煌

传媒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海峡药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医药前沿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硬膜外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PHN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治疗,研究组给予硬膜外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1、5、10 d普瑞巴林用量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指标,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 d,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10 d,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 d,两组普瑞巴林用量、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5、10 d,研究组普瑞巴林用量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PHN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刘炯峰赖尚导曾祥鑫李宝洲赖斐然陈伟元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硬膜外阻滞普瑞巴林
全麻患者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肌松监测在气管拔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择期外科手术患者共100例,ASA分级I~Ⅱ级.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传统方式确定拔管时机,实验组患者使用肌松监测仪四个成串刺激确定拔管时机,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总用量为(19.16±8.12)mg、术后苏醒时间(18.34±4.82)min、术后拔管时间(15.11±19.24)min,麻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O.05)。实验组气管拔管后15min、30min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00%、4.00%,拔管后低氧血症总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低氧血症总发生率为28.00%,实验组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时机把握更准确,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苏醒时间、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
赖尚导曾振平叶阮昊
关键词:全麻肌松监测气管拔管
全喉切除术后气管导管断裂致气管支气管异物1例被引量:2
2012年
气管外套管断裂致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病例罕见,而全喉切除术后气管导管断裂致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病例未见报道,现将梅州市人民医院五官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陈凯邓晔赖尚导林煌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异物喉切除术后导管断裂病例资料五官科
依托咪酯全麻患者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和传统气管拔管效果差异的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全麻患者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和传统气管拔管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行全麻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进行肌松监测并决定术后拔管,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经验评估决定术后拔管,分别监护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拔管后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及肌松残余值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拔管期间麻醉剂残余效应室浓度(CE)、气管拔管时间(麻醉剂停注到通气导管拔出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期间呛咳反应及各种不良反应反生率。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C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高血压、低氧血症及心跳异常发生率、肌松残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呛咳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可有效降低拔管后患者不良反应及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赖尚导曾金祥曾振平叶阮昊潘美苑
关键词:肌松监测气管拔管依托咪酯
西甲硅油和达克罗宁在无痛胃镜检查视野改善中的比较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比较西甲硅油乳剂和达克罗宁胶浆在无痛胃镜中各部位视野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9月收治的门诊及住院行无痛胃镜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西甲硅油组和达克罗宁组,每组80例。对照组检查前未使用辅助药物,西甲硅油乳剂组检查前10~15 min口服含25%西甲硅油乳剂生理盐水20 ml,达克罗宁组检查前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10 ml,检查时记录各组胃镜下视野情况。结果对照组需要人工冲洗的概率为72.50%,同西甲硅油组、达克罗宁组的21.25%、18.75%比较,明显较高(P<0.05);西甲硅油组、达克罗宁组食管、胃各部位的清晰度优于对照组(P<0.01);西甲硅油组和达克罗宁组相比,食管腔内视野改善效果稍差(P<0.05),但其他各部位视野改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胃镜不使用黏膜清洁剂时内镜下视野差,推荐检查前常规使用西甲硅油乳剂或盐酸达克罗宁胶浆。两者均可有效改善视野,减少内镜下冲洗次数。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对视野的改善优于西甲硅油乳剂,但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西甲硅油乳剂比达克罗宁胶浆更值得推广。
杨智炜王胜炳汪福群赖尚导曾小倩蓝霞
关键词:西甲硅油无痛胃镜视力改善
脊神经射频与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比较脊神经射频和脊髓电刺激两种治疗方式对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4年3月1日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64例接受脊神经射频治疗,B组42例接受脊髓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数字评分表评分(NRS)和疼痛差异(PD)值,治疗前、治疗1、3和7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表评分(VAS),治疗前后的红外热像温度差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NRS评分和PD值的差值均高于A组(P<0.05)。B组PSQI评分低于A组(P<0.05)。A组治疗前后红外热像温度的差值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1、3和7周的PSQI、VAS评分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PSQI、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和B组PSQI、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SQI评分高于B组,VAS评分低于A组;③两组PSQI、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电刺激在短时程内能够更有效地缓解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提高睡眠质量。脊髓电刺激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值得在未来更大规模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陈燕中赖尚导刘炯锋刘宇权赖斐然丘文凤
关键词:带状疱疹脊髓电刺激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全麻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8年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全麻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将于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梅州市人民医院在全麻下行泌尿系手术的15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BIS把控麻醉组(观察组,n=78)和常规麻醉组(对照组,n=78)。记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和BIS,于入室及术后第7 d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简易智能状态评分(MMSE)]情况,记录POCD、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显著小于对照组,BI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应用BIS监测可把控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于预防POCD有利。
叶阮昊陈伟元赖尚导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
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预测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评价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PBC)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56例行PBC手术的TN患者为研究对象。PBC术后随访1年评价疗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影响TN患者PBC手术效果的预测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另选取52例PBC手术患者进行临床验证,采用kappa检验分析预测模型与临床实际的一致性。结果最终纳入156例患者。根据患者PBC手术效果分为有效组126例和无效组30例。与有效组比较,无效组患者体质指数≥24 kg/m^(2)、病程≥5年、术后1天NRS疼痛评分≥1分、术中球囊压迫时间<3 min、术中球囊充盈容量<1 ml的比例较高,术中球囊形态为梨形的比例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球囊压迫时间<3 min(OR=2.959)、术中球囊充盈容量<1 ml(OR=5.063)、术中球囊形态非梨形(OR=3.469)是导致TN患者PBC手术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P=e^(x)/(1+e^(x)),X=-2.087+1.085×术中球囊压迫时间+1.622×术中球囊充盈容量+1.244×术中球囊形态。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95%CI=0.863-0.978,P<0.001),灵敏度为85.15%,特异度为86.67%。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6.733,P=0.566,提示该回归模型的拟合水平较好。临床验证该预测模型的准确率为82.69%,预测模型与临床实际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532。结论术中球囊压迫时间<3 min、术中球囊充盈容量<1 ml、术中球囊形态非梨形是导致TN患者PBC手术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较高,对临床评估PBC手术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燕中刘宇权赖斐然刘炯锋赖尚导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影响因素
3种麻醉方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比较3种麻醉方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N-B组采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G-A组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G-N组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①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3组血流动力学指标;③3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④G-A组和G-N组的全身麻醉用药总量、拔管时间及拔管后躁动率;⑤3组不同时段的VAS评分。结果①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T4时,N-B组动脉压、心率均高于G-A组和G-N组(P<0.05),G-A组动脉压、心率均高于G-N组(P<0.05);T5时,N-B组动脉压、心率仍均高于G-A组和G-N组(P<0.05)。③G-N组、N-B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例数均低于G-A组(P<0.05)。④全身麻醉用药总量和拔管时间G-N组均低于G-A组(P<0.05)。⑤G-N组术后12、24 h VAS评分均低于N-B组和G-A组(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提供比较确切的术后镇痛,麻醉效果安全可靠。
赖尚导陈伟元谌业光黄健刘炯峰陈燕中
关键词:麻醉方式老年人
颈椎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颈椎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具有颈部及上肢神经根性症状的临床病例35例,26~76岁;无症状对照组病例35例,31~74岁。对上述病例行层厚0.7mm,颅底至3、4胸椎CT扫描,将所得DICOM文件导入3DSlicer4.8.1后,以最大密度投影法进行体素渲染,对各颈椎的钩椎关节、椎间孔、曲度(四线法Cobb角)进行观察和测量。将所得结果与临床症状及对照组进行对应性分析,对钩椎关节退行性变与Cobb角变化相伴性进行统计,对症状组的Cobb角与无症状组Cobb角进行成对t检验。结果颈椎退行性变随着年龄上升呈明显趋势,但病变程度与年龄不呈正相关;颈椎钩椎关节退行性变与椎间孔狭窄呈正相关;椎间孔狭窄与临床相关症状的相关率为60%(21例);Cobb角度<35°时生理弯曲消失甚至是反张,在研究的患者中发生率为42.9%(15例);有症状组的椎间孔径和Cobb角角度(30.96±14.37)°明显小于无症状组(46.66±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从性别与年龄上看,颈椎退行性变与生活习惯相关性较大,与年龄相关性次之;钩椎关节退行性变与颈椎椎间孔前后径狭窄呈正相关;具有臂丛神经根症状的病例,在三维可视化帮助下,其椎间孔狭窄和屈度变化等颈椎退化的影像学检出率约为60%(以椎间孔横径<3mm为标准)。
赖尚导季达峰陈伟元廖红兴陈嘉裕田涛
关键词:颈椎退行性变神经根型颈椎病钩椎关节椎间孔COBB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