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芳

作品数:8 被引量:64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干细胞
  • 3篇神经细胞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神经元
  • 2篇细胞分化
  • 2篇免疫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梗死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分化
  • 2篇充质干细胞
  • 2篇BMSCS
  • 1篇蛋白水解
  • 1篇丁苯

机构

  • 6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中医院

作者

  • 8篇薛芳
  • 3篇李光来
  • 3篇赵永旺
  • 2篇李东芳
  • 2篇连霞
  • 1篇孙支唐
  • 1篇杨林花
  • 1篇王荔
  • 1篇石娜
  • 1篇王改青
  • 1篇张永林
  • 1篇张继萍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4
  • 3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hs-CRP、MMP-9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干预后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44例,分为两组,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A组)和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组(NA组),测定3个月前后hs-CRP、MMP-9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A组hs-CRP,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NA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A组TC、LDL-C水平显著下降,NA组变化不明显,TG在两组变化均不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来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王荔石娜张小菊王改青薛芳孙支唐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炎症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MMP-9
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艾曲波帕治疗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1例
2022年
报道1例干燥综合征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ITP)患者口服艾曲波帕25 mg/d、12 d治疗效果不明显,剂量增加为75 mg/d,出院后伴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停用艾曲波帕,行积极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提示在治疗sITP患者的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迅速提升可能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
杨博薛芳杨林花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干燥综合征血栓
脑蛋白水解物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流动力学、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脑蛋白水解物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流动力学、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4月-2018年11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脑蛋白水解物片治疗。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等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蛋白水解物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水平及神经功能。
薛芳贾夏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蛋白水解物血脂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
神经节苷脂GM1在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
2009年
目的研究体外使用神经节苷脂GM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从健康志愿者髂骨处抽取骨髓5mL,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后,用含有10μg/mL、60μg/mL、90μg/mLGM1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0.5h、3h、6h、24h后使用倒置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诱导前后细胞的变化。结果诱导6h后各组均有部分细胞胞体收缩、伸长突起,表现出神经细胞的形态。0.5h、3hNF、MAP-2阳性细胞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6h、24hNF、MAP-2阳性细胞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6h、24h分化率高于0.5h和3h(P<0.05),含60μg/mLGM1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后细胞的分化率高于10μg/mL组和90μg/mL组。结论含60μg/mLGM1的无血清培养基可以有效地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
赵永旺李光来薛芳李东芳连霞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节苷脂GM1细胞分化神经细胞
脑栓通胶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被引量:28
2022年
目的探讨脑栓通胶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脑栓通胶囊,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 d。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脑卒中患者生专用活质量量表(Stroke scale quality of life,SS-QOL)评分和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评分、血清全血高切黏度(High shear viscosity,HSV)、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S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SS-QOL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SS-QOL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实验组改善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HSV、PSV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V、PSV和FIB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降低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降低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SOD、GSH-Px和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OD和GSH-Px明显降低,NO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实验组改善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中动脉收缩期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及血流速
薛芳张永林张继萍贾夏艳
关键词:脑栓通胶囊丁苯酞注射液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
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液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结合维生素C(VC)液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效果,进一步探讨GSH结合VC液体外实验效果及GSH诱导HBMSCs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HBMSCs由门诊健康成年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采取常规基础培养基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分化情况,然后取第5代HBMSCs,分别加入10 mmol/L GSH 10μL、VC液、GSH+VC液10μL为实验组诱导分化,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化变化,并与基础培养基对照组比较,最后采用传统免疫组化法加入相关抗体检测其表达,由此计算比较神经细胞计数。结果 HBMSCs分别经GSH、VC液及两者混合液分别诱导分化后14h,每组细胞胞体均成圆形分化,并有局部包体不同程度突起,折光性强;诱导后24h对照组、VC液组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为主;GSH组GSH+VC组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为主;GSH+VC组、NSE、GFAP阳性表达率与GSH组、VC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SH联合VC液在体能外促进HBMSCs神经细胞增殖分化,比单独应用GSH效果明显,提示VC液可以促进GSH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可以促进GSH生物活性利用。
薛芳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叶酸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浓度探索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叶酸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最佳浓度。方法MSCs由正常成年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离心获得,取第5代MSCs以1mmol/L二巯基乙醇(BME)预诱导24h后,用羟基茴香醚(BHA)、2%二甲基亚砜(DMSO)和3种不同浓度的叶酸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MTT(四唑盐比色)法检测不同时间段对BMSCs增殖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叶酸组分化为NSE阳性神经元样细胞的百分率都较对照组高(P<0.01),但以40mg/L中等浓度的叶酸神经细胞最多,且神经元比例高于其他组。结论叶酸诱导BMSCs向神经元分化以40mg/L浓度为最佳。
薛芳李光来赵永旺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叶酸神经细胞
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赵永旺李光来薛芳李东芳连霞
关键词: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移植体外免疫排斥反应BMSC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