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
-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1
- 供职机构:卫生部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3—硝基丙酸的行为学效应和生化作用机制研究(之三——小鼠亚急性毒性实验部分)
- 1990年
- 测定了3—硝基丙酸(βNPA)的8周亚急性毒性,结果表明βNPA可阻碍动物的生长发育,使肝/体比值降低。βNPA能够促进动物的脑内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合成,未发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损害。
- 胡霞戴寅张均田罗雪云
- 关键词:亚急性毒性神经递质
- 3—硝基丙酸的行为学效应和生化作用机制研究(之一——行为学实验部分)
- 1990年
- 测定了3—硝基丙酸(βNPA)的急性毒性和行为毒性。发现βNPA急性毒性幼年小鼠比成年鼠敏感,成年大鼠较成年小鼠敏感。行为试验采用了小鼠一次性学习行为试验——跳台和避暗反应法,大鼠多次性训练主动和被动回避反应实验——大鼠穿梭箱法以及小鼠转轮实验等来进行测定,发现βNPA能严重影响动物的运动神经功能,但不干扰学习记忆等高级功能活动。
- 胡霞戴寅张均田罗雪云
- 关键词:跳台法避暗法学习记忆
- 3—硝基丙酸的行为学效应和生化作用机制研究(之二——生物化学测定部分)
- 1990年
- 测定了3—硝基丙酸(βNPA)的生化毒性,发现βNPA能引起动物体内、外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且改变抗氧酶GSH—Px、SOD活性,从而损伤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这可能是βNPA致动物行为改变的生化基础。βNPA不影响脑RNA和蛋白质合成,也不影响脑的能量代谢。
- 胡霞戴寅张均田罗雪云
- 关键词:脂质过氧化能量代谢
- 小麦、小麦制品及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薄层色谱测定被引量:26
- 1993年
- 玉米赤霉烯酮是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具有雌性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物,该毒素可引起家畜和实验动物外阴肿大、乳房肿胀、子宫增大等雌性激素中毒症状;对大鼠有致畸作用。目前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压液相色谱法等。AOAC已将Shotwell等经过协作研究的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定为标准方法。
- 罗雪云胡霞李玉伟
- 关键词:小麦玉米玉米赤霉烯酮薄层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