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红卫 作品数:12 被引量:31 H指数:3 供职机构: 石家庄市第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在初产妇的效果及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在初产妇的效果以及对产程、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6年9月分娩的初产妇4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例,研究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实施分娩镇痛,对照组不给予任何镇痛措施,比较2组产妇的分娩各阶段VAS评分、宫缩情况、胎心率、胎儿娩出时血流动力学、剖宫产率、分娩产程所用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分娩各阶段(宫口开3cm、宫口开6cm、宫口开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的宫缩时间、胎心率、胎儿娩出时孕妇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脉搏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由自然分娩改为剖宫产的15例,剖宫产率为7.5%;对照组有37例,剖宫产率为1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一产程(10.83±0.76)h低于对照组第一产程(12.41±0.97)h(P<0.05);2组在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产后出血、产后4 h排尿、会阴裂伤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技术可以缓解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而且对母婴安全影响较小。 翟红卫 马文革关键词:硬膜外阻滞麻醉 分娩镇痛 自然分娩 母婴 米索前列醇口服用于胎膜早破孕妇促宫颈成熟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年 比较药物促进子宫宫颈成熟的效果。通过选取2020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数量为200名胎膜早破的孕妇,将其随机等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米索前列醇片口服,对照组给予缩宫素引产,通过用药后24小时临产率、顺娩率两个指标对临床结果开展评价。观察组用药一天的临产率为73%,对照组用药一天的临产率为61%。结果显示用药一天的临产率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一指标观察组阴道分娩占88%,对照组为72%,结果显示顺娩率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故在药物促进宫颈成熟的观察中米索前列醇有显著的效果。 郁瑞平 杜卫祺 蒋蕾 翟红卫 孙晓娜关键词:米索前列醇 胎膜早破 促宫颈成熟 丹参联合吸氧治疗双胎之一脐血流值增高孕妇临床评价 2020年 目的 探讨丹参联合吸氧治疗双胎之一脐血流值增高孕妇的临床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双胎之一脐血流值增高孕妇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予吸氧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脐血流阻力指标[包括收缩期最高血流速率/舒张期最低血流速率(S/D)值、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产后大出血、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16.33%比10.20%,P>0.05)。结论 丹参联合吸氧治疗双胎之一脐血流值增高孕妇,能降低脐血流阻力和血液黏度,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武菁菁 李聪 马秀玲 郭月华 王晓云 翟红卫 马文革 蔡银素关键词:双胎 吸氧治疗 丹参注射液 血流阻力 阿胶黄芪口服液联合复方炔诺酮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探讨阿胶黄芪口服液联合复方炔诺酮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阿胶黄芪口服液联合复方炔诺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炔诺酮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和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67.44%)(P<0.05)。治疗后,2组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FSH、E2水平显著降低,血红蛋白显著增加(P<0.05),其中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3%)显著低于对照组(25.58%)(P<0.05)。结论阿胶黄芪口服液联合复方炔诺酮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可降低性激素FSH、E2水平,安全性良好。 翟红卫关键词:复方炔诺酮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FSH E2 饮食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影响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饮食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体质量、胎盘功能及羊水的影响。方法93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在知情同意下按人院单双号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按常规治疗,包括运动、健康教育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饮食控制,观察比较两组产妇胎盘成熟程度、羊水情况和胎儿体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正常体质量儿38例(76.O%)、低体质量儿9例(18.O%)、巨大儿3例(6.0%),对照组分别为27例(62.8%)、2例(4.7%)、14例(32.6%),两组巨大儿出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10,P=0.002);两组胎盘成熟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034,3.353和0.433,P=0.307,0.067和0.510)。观察组羊水正常42例(84.0%)、羊水过少6例(12.0%)、羊水过多2例(4.0%),对照组分别为28例(65.1%)、3例(7.O%)、12例(27.9%),两组羊水正常及羊水过多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4.429、8.548jP=0.035、0.003)。结论饮食控制能有效减少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巨大儿和羊水过少发生率,对于保证母婴安全有重要意义。 翟红卫关键词:饮食习惯 出生体重 糖尿病 妊娠 乙肝病毒载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分析乙肝病毒(HBV)携带载量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门诊孕检及住院分娩的孕妇18 985例,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合并GDM患者386例,携带者中病毒载量阳性合并GDM患者168例设为A1组,病毒载量阴性者合并GDM患者218例为A2组,非乙肝病毒携带者合并GDM患者398例为B组,分别比较B组及A1、A2组的妊娠结局及对胎儿的影响情况。结果各组在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胎龄和新生儿窒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产后出血量为250.27±10.42 ml,低于A1组320.58±10.31 ml和A2组310.42±9.4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和A2组新生儿体质量和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非乙肝病毒携带者合并GDM患者产后出血量较少,乙肝病毒(HBV)携带载量水平不同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妊娠结局没有影响。 翟红卫 焦瑞芬 张瑞萍 吕克蔺 张燕 刘丽芬 杨翠丽 王力英 史昭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乙肝病毒 正念干预对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的临床观察 2021年 研究正念干预对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200名需用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将其随机等分为X组和Y组。X组给予常规米索前列醇片阴道用药,Y组给予常规米索前列醇片阴道用药的同时加用正念干预。通过24小时临产率、顺娩率两个指标对临床结果开展评价。结果:Y组24h临产率为83%,X组24h临产率为72%,Y组显著高于X组(P<0.05);Y组顺娩率为88%,X组为75%,Y组显著高于X组(P<0.05)。结论:正念干预对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效果有提升作用。 郁瑞平 杜卫祺 蒋蕾 孙晓娜 翟红卫关键词:米索前列醇 促宫颈成熟 乙肝病毒载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通过观察某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妇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乙肝病毒(HBV)携带载量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13 565例住院分娩孕妇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病毒载量阳性组(A组)、病毒载量阴性组(B组)及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C组)三组,均进行肝功能、HBV血清学、血糖等方面的检测,并记录相关妊娠结局情况,对比分析三组GDM发生率、产妇糖尿病的预后情况以及对胎儿的影响情况.结果 A组中GDM的发生率为3.80%,B组中GDM的发生率为4.03%,C组中GDM的发生率为2.36%,三组13 565例孕妇中不同乙肝病毒载量之间GDM的发生率、产妇糖尿病的预后以及对胎儿的影响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病毒(HBV)携带载量的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病毒载量的水平不改变糖尿病的预后以及胎儿差异情况,妊娠结局未受影响,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GDM的发生率对比非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明显高. 翟红卫 焦瑞芬 张瑞萍 吕克蔺 张燕 杨翠丽 王力英 史昭 刘丽芬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载量 保胎14天后发现胎盘早剥1例 2021年 通过病例分析,对保胎过程中可能发生胎盘早剥有警示作用。提高产科质量,降低不良母儿结局,需要在尽力延长孕周与提高早产儿成活率、降低早产儿并发症方面保持最大限度的平衡。 郁瑞平 杜卫祺 蒋蕾 翟红卫 孙晓娜关键词:保胎 胎盘早剥 案例分析 不同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双胎妊娠产妇420例,根据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组(MC组,n=116)和双绒毛膜组(DC组,n=304),比较2组产妇所产双胎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至少1个活产儿出现1种及以上情况:小于胎龄儿(SGA)、1 min Apgar评分低于7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及新生儿死亡]和良好结局的发生情况;收集所有双胎新生儿临床资料(母亲年龄、是否初产、母体是否有产科并发症、母体是否有慢性疾病、是否胎膜早破、羊水量是否异常、脐血流是否异常、是否早产、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小儿与大儿体质量及体质量不一致性),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C组和DC组双胎妊娠产妇所产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MC组双胎妊娠产妇所产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检出率(56.03%)高于DC组(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5,P=0.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初产、脐血流异常、早产及双胎体质量不一致性≥20%为MC组双胎妊娠产妇所产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5、2.980、2.804、4.080,P<0.05),母体有产科并发症、早产、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及双胎体质量不一致性≥20%为DC组双胎妊娠产妇所产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35、2.447、2.787、2.659,P<0.05)。结论与DC组比较,MC组双胎妊娠产妇双胎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检出率较高,且与初产、脐血流、早产及双胎体质量不一致性有关;DC双胎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则与母体产科并发症、早产、分娩方式及双胎体质量不一致性有关。 武菁菁 李聪 马秀玲 郭月华 王晓云 马文革 翟红卫 蔡银素关键词:双胎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