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建权

作品数:36 被引量:168H指数:6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长沙市科技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水稻
  • 11篇杂交
  • 7篇干物质
  • 5篇杂交水稻
  • 5篇栽培
  • 4篇籼稻
  • 4篇干物质积累
  • 4篇
  • 3篇杂交稻
  • 3篇杂交籼稻
  • 3篇实验室
  • 3篇机插
  • 3篇季稻
  • 3篇按钮
  • 3篇超级杂交
  • 3篇超级杂交稻
  • 2篇氮肥
  • 2篇氮肥利用
  • 2篇氮肥利用率
  • 2篇氮素

机构

  • 19篇贵州大学
  • 17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国际水稻研究...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36篇秦建权
  • 15篇唐启源
  • 10篇张运波
  • 10篇冯跃华
  • 10篇李迪秦
  • 8篇杨胜海
  • 7篇李香玲
  • 6篇陈立军
  • 5篇叶勇
  • 5篇余显权
  • 4篇白静
  • 3篇邹应斌
  • 3篇彭少兵
  • 2篇邓化冰
  • 2篇李小勇
  • 2篇李杰
  • 2篇刘凯
  • 2篇王旭
  • 2篇叶勇
  • 2篇雷义

传媒

  • 5篇作物研究
  • 3篇杂交水稻
  • 3篇核农学报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种子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山地农业生物...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稻米
  • 1篇Agricu...
  • 1篇教育文化论坛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全国第十四届...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齐穗后遮光对超级杂交稻冠层特性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水稻产量的60%~70%来自花后光合产物,抽穗后的光照强弱对水稻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明确超级杂交稻受光强变化的影响大小,并进而揭示超级杂交稻产量稳定性较差的原因,于2008年在湖南浏阳市永安镇大田条件下进行了遮光和不遮...
秦建权
关键词:超级杂交稻遮光
文献传递
杂交水稻光能利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7年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杂交水稻光能利用研究的现状,并从基因型和生态型两方面,总结了二者对光能利用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光能利用对杂交水稻影响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李迪秦唐启源张运波秦建权金小马
关键词:杂交水稻光能利用
早中晚季栽培对不同早籼稻灌浆期稻米色素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以湘早籼24、湘早籼143和自选1号3个早籼品种为研究对象,早、中、晚3季栽培,通过分析抽穗后单株主穗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籽粒颖壳和子房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动态变化,探讨稻米色素形成的规律,确定籽粒灌浆、稻米色素沉积、米质形成的最佳切合时期和保健色米的收获适期。结果表明,水稻灌浆期籽粒的干重随着灌浆的进行呈逐渐上升趋势,早季栽培的水稻籽粒干重的增加速率快,灌浆时间短;而晚季栽培的水稻籽粒干重的增加速率较缓,灌浆时间长,成熟后籽粒干重比早季栽培的重。收获期对色素的影响最大,水稻籽粒子房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颖壳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延后于颖壳色素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保健色稻收获适期早、中、晚季稻分别在抽穗后25、20和25d。
李迪秦刘卉林秦建权张运波杨胜海陈立军周美兰唐启源彭少兵
关键词:早籼稻灌浆期
施氮量与氮管理模式对超级稻产量和辐射利用率影响被引量:31
2010年
通过探讨施氮量和氮管理模式对超级稻产量和辐射利用率的影响,为超级稻超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以超级稻两优293为材料,于2007年在湖南浏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农民管理模式、实地氮肥管理和实时氮肥管理3种氮管理模式、涉及7种氮水平(N0~N6)下水稻的产量及群体辐射利用率。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总量﹑产量﹑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和辐射利用率都相应增加。处理N6水平(施氮量为210kg/hm2)下,产量最高,为9927.0kg/hm2,分别比其他处理高4.8%~33.5%,当施氮水平超过210kg/hm2时,不同施氮方法,处理产量和群体光合有效截获量反而降低;处理N6干物质积累总量和辐射利用率也最大,分别为1853.7g/m2和1.59g/MJ,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而表明,施氮量和氮管理模式对超级稻产量和辐射利用率有重要影响,相同施氮水平下,采用实地氮肥管理更有利于产量和超级稻群体辐射利用率的提高。
李迪秦唐启源秦建权张运波郑华英杨胜海陈立军邹应斌
关键词:超级稻
不同类型水稻种子活力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以不同类型贵州地方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凯里和遵义2个不同地点种植,采用标准发芽试验测定收获种子的活力性状,比较不同地点、不同类型水稻种子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水稻种子活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相同地点下,水稻的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以籼型>粳型、粘型>糯型,籼粘型显著高于粳粘型、籼糯型和粳糯型。2)不同类型水稻种子活力在不同地点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论籼型、粳型,还是粘型和糯型,均表现为凯里>遵义;籼粘、粳粘、籼糯、粳糯4种类型水稻的种子发芽指数均以凯里显著高于遵义,籼粘、粳粘、籼糯的种子活力指数也以凯里显著高于遵义。3)不同类型水稻种子活力之间受环境的影响不同,其中种子活力受环境影响以籼稻>粳稻、粘稻>粳稻、籼粘>粳粘>籼糯>粳糯。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之间种子活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及生产地点对水稻种子活力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不同类型水稻种子活力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
杨翠田宏跃覃廷英余显权秦建权周丽洁
关键词:水稻种子活力
遮荫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遮荫对水稻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矿质营养吸收与利用、生态适应性及产量与产量构成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阐述遮荫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性状、光能利用及生态稳定性的影响,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秦建权李迪秦张运波夏冰彭少兵唐启源
关键词:水稻栽培遮荫光合作用
一种实验室镍坩埚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验室镍坩埚,其特征在于:包括埚体(1)、埚盖(2)和按钮(3)组成,埚体(1)上端和埚盖(2)通过铰链连接,埚体(1)上端另一侧设置卡扣(3),埚盖(2)对应处设置卡齿(4)与卡扣(3)相匹配。所述...
冯跃华叶勇秦建权李香玲白静
文献传递
比重分级对杂交水稻种子发芽、出苗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以杂交水稻品种陆两优996和两优培九的商品种子为试验材料,以盐水溶液将种子精选分级为比重〈1.0(T1)、1.0~1.09(T2)、1.1~1.19(T3)、≥1.2(T4)等不同等级,以未精选的种子为对照(CK),研究比重分级对种子发芽出苗、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精选分级后,处理T2、T3、T4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出苗率、成秧率均不同程度高于CK,T1处理则显著低于CK;与未分级的商品种子对照相比,T2、T3、T4处理均增产显著,增产的原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增加。
崔婷王晓敏秦建权邓化冰唐启源
关键词:杂交水稻种子分级种子活力发芽率
5个水稻三系新不育系特征特性观察与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为探明5个新选育稳定三系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对其秧苗素质、开花习性、生育时期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研究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水稻日开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育系148A、742A、743A在育苗期和移栽后长势都较旺盛;731A、752A在育苗期长势较弱,但移栽后731A生长较旺盛,而752A长势仍然较弱,表现为植株矮小、主茎叶片数和有效分蘖数较少。所观察的5个不育系花期都较集中,始花至终花的时间为6~8 d,开花第3~5天达到盛花期,日开花高峰期在11:00—12:00。其中,752A、731A开花历时较短,分别为6、7 d;752A的剑叶较短,柱头外露率(87%)、单穗颖花数(145.2朵)显著高于其他不育系,异交结实性较好;开花时的温、湿度适宜有利于促进开花。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主茎叶片数、穗长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2、0.554;有效分蘖数与穗长、剑叶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0.706;单穗颖花数与有效分蘖数、穗长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0.849。
杨润余显权周丽洁秦建权
关键词:水稻不育系秧苗素质开花习性农艺性状
新农科背景下基于BOPPPS的耕作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年
耕作学作为农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农业生产的宏观布局与规划、农作物综合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本文系统分析耕作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机制3个方面的教学现状,以BOPPPS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6个环节入手,结合具体实例,设计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该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为实现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程乙曹国璠秦建权宋碧
关键词:耕作学农业生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