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震宁
- 作品数:35 被引量:108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西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神阙贴治疗呃逆机理探讨
- 神阙贴治疗呃逆疗效确切,其治疗原理可能与神阙贴穴位给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与传导反馈性调节胃肠及膈的植物神经功能,抑制膈肌痉挛,从而起到降逆止呃的作用。
- 王海萍白震宁
- 关键词:呃逆临床疗效植物神经功能
- 文献传递
- 2005年~2006年少阳证发病情况分析
- 2007年
- 少阳证即小柴胡汤证或半表半里证,出自《伤寒论》。其提纲证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其本证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支开叶王洋白震宁李建强
- 关键词:小柴胡汤少阳证甲型流感病毒感染
- 灸法补泻刍议被引量:10
- 2009年
- 针对灸法补泻问题,从灸法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以及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认为灸法既能补虚,又能泻实,临床运用灸法,应遵循辨证施灸的原则,灵活运用补与泻,充分发挥灸法的临床效果。
- 王海萍白震宁
- 关键词:灸法
- 尺骨冠状突骨折伴肘关节后脱位的治疗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伴肘关节后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法,并早期结合自主功能锻炼。结果: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4w~7w,平均5w;肘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治疗优良率为71.4%。结论:肘关节的稳定性与尺骨冠状突的高度及周围软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应区别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杨海平白震宁陈欣志唐英杰王丽荣张辉
- 关键词:尺骨冠状突骨折内固定闭合复位
- 中医小肠病治法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小肠为六腑之一,有着自身重要的生理功能、病机特点及证候特征。中医辨证论治小肠病有其独到优势。笔者重点从中医小肠腑病角度,对小肠病患者的治法及用药规律等进行研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资料,以期为中医小肠病系统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 白宇宁张润顺白兆芝姚乃礼白震宁寇永锋王健胡明丽王洪艳周雪忠
- 关键词:小肠病中医疗法用药规律证候数据挖掘
- 白兆芝教授学术思想探讨被引量:2
- 2011年
- 白兆芝教授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研究完善脾胃肠病学说,继承整理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深入阐发胃肠病病机学说,总结临床证治规律。率先在国内开展中医小肠腑病学的研究,提出了小肠腑病的症状特点、发病特点及证候特点,通过临床证候调查和用药调查,归纳出小肠腑病的10个基本证候及其基本用药规律。注重临床实践,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调理防治方法,探求内科疑难病的证治规律和临床辨治思路。
- 白震宁王海萍白宇宁
- 关键词:老中医经验学术思想
- 白兆芝从瘀论治胃肠病经验被引量:1
- 2015年
- 白兆芝系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成立“全国名老中医白兆芝主任医师传承工作室”.白兆芝教授从事中医内科教学、科研、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白老师从瘀论治胃肠病的经验举例介绍如下.
- 王海萍白震宁白兆芝
- 关键词:胃肠病从瘀论治名医经验
- 神阙贴敷脐治疗顽固性呃逆37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神阙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肌注山莨菪碱(654-2),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阙贴敷脐治疗,每日1次,每24 h更换药贴1次,7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呃逆发作次数、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阙贴敷脐治疗呃逆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王海萍白震宁
- 关键词:呃逆山莨菪碱中西医结合疗法
-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2年
-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多发病疑难病。本病反复发作,顽固难愈,缠绵日久,更是会继发诸多并发症,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
- 白震宁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治法
- 井穴补泻刍议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阐明井穴可补可泻的作用,并非只泻而不补。方法:围绕井穴的补泻作用,本文从"井穴"补泻作用的客观存在以及井穴补泻作用的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结论:看待井穴要一分为二,井穴有泻实的一面,同时也有补虚的一面。针灸临床中选用井穴治病,要辨证论治,因证选穴,并施行恰当的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较好的补泻效果。
- 王海萍白震宁
- 关键词:井穴针刺补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