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例脑动脉支架患者的长期随访 目的:分析脑动脉支架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再狭窄和卒中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脑动脉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行脑动脉支架治疗的732名患者的住院和随访资料... 刘丽 张晶晶 白雪关键词:并发症 再狭窄 随访 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被引量:2 2010年 了解后循环缺血患者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梗死分布的特点。研究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出现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白雪 刘丽关键词:后循环缺血 侧支循环 基底动脉支架术后穿支闭塞3例报道及分析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支架成型术后穿支动脉闭塞机制及处理方法。方法:3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1周内出现构音障碍、饮水呛咳、肢体活动不灵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及时给予脑血管造影及内科药物治疗。结果:脑血管造影显示3例... 张亚丽 白雪 刘丽 高晓梅关键词:基底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BECT)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28例临床明确诊断的BECT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癫痫发作类型为部分运动性发作(18/28例),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6/28例)及两种发作类型均有(8/28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在中央和(或)中颞区可见棘波或尖波,可扩散到其它部位,清醒时较为局限,入睡后放电频度明显增加,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BECT是一种特征性癫痫综合征,脑电图特征对该病有重要价值,及时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 曹燕飞 刘丽 白雪关键词:儿童良性癫痫 中央颞区棘波 脑电图 中重度颈动脉分叉处狭窄斑块形态与前循环缺血的关系 2015年 目的探讨≥50%狭窄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态、位置与前循环缺血症状的关系,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斑块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单侧颈内动脉分叉处狭窄≥50%的患者的64排CTA检查结果。依据临床表现和MRI或CT检查结果分为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组,比较症状性与非症状性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态(光滑斑块、不规则斑块、溃疡斑块)的差异性,溃疡位置对临床表现的影响,以及斑块形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共入组286人,其中男性250人(87.4%),女性36(12.6%),平均年龄(66.67±8.17)岁。症状性颈动脉组134人(46.9%),非症状性颈动脉组152人(53.1%)。观察到不规则斑块99人(34.6%),光滑斑块37人(12.9%),溃疡斑块150人(52.4%)。症状组患者光滑斑块出现比例明显低于非症状组(6.0%VS19.1%),而溃疡斑块的出现比例明显高于非症状组(62.7%VS 43.4%),两组间斑块构成比明显不同(P=0.000);症状组斑块溃疡位于狭窄近端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症状组(81.0%VS 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溃疡斑块患者女性比例(18.0%)高于不规则斑块(6.1%)和光滑斑块患者(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溃疡斑块高脂血症比例(68.0%)高于及不规则斑块(59.6%)和光滑斑块患者(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单侧颈动脉分叉处≥50%狭窄患者中,斑块形态及溃疡的位置与前循环缺血症状有关,高脂血症及女性患者对斑块形态有影响。 张晶晶 刘丽 高晓梅 白雪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斑块形态 CT血管造影 椎动脉颅内段钙化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钙化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将13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与病例组年龄及性别构成匹配的在我院健康体检者130例为对照组。比较梗死组与对照组钙化率的差异性。结果后循环脑梗死组比对照组有着更高的椎动脉颅内段钙化发生率(50%vs34.6%,P=0.0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组比无钙化组更易发生脑梗死,临床中应该对头颅平扫CT中发现的椎动脉颅内段钙化加以重视。 白雪 刘丽 高晓梅关键词:椎动脉颅内段 钙化 后循环脑梗死 椎动脉颅内近远段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梗死区域、临床症状及伴发脑动脉狭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椎动脉颅内近远段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梗死区域、临床症状及伴发脑动脉狭窄是否有不同。方法单侧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狭窄≥50%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34例,根据椎动脉颅内段狭窄部位不同分为近段组和远段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后循环缺血梗死区域、临床症状及伴发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近段组74例、远段组60例。近段组、远段组多发梗死者分别占63.0%、33.3%,两组相比,P<0.05。近段组、远段组临床表现为头痛者分别占16.2%、3.3%,临床表现为偏瘫者分别占21.6%、40.0%,两组相比,P均<0.05。近段组、远段组伴发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分别占2.7%、26.7%,两组相比,P<0.01。结果椎动脉颅内近远段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区域、临床症状及伴发脑动脉狭窄有不同,椎动脉颅内段近段狭窄患者多发梗死及头痛较远段狭窄患者多见,而远段狭窄患者伴发基底动脉狭窄及偏瘫较近段狭窄患者多见。 白雪 张晶晶关键词:椎动脉 椎动脉颅内段 后循环缺血 基底动脉狭窄 基底动脉支架术后穿支闭塞3例报道 2016年 基底动脉是最易形成动脉硬化的血管之一[1-2]。有资料表明,在后循环动脉狭窄中,基底动脉约占41.8%,由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为严重,侧支循环代偿差,较其他部位病变预后更差[3]。因此,对于规范内科治疗无效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需要及时行介入治疗。由于SAMMPRRS(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研究的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因此基底动脉支架术后穿支动脉闭塞导致的并发症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4]。探讨基底动脉支架术后穿支闭塞的病因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赤峰市医院2007-2015年应用自膨式Wingspan 支架开展32例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3例患者出现基底动脉穿支闭塞,现报道如下。 张亚丽 白雪 高晓梅关键词:基底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对脑梗死模式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索颈内动脉病变程度、部位、数量及斑块形态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份收住伴有颈内动脉≥70%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狭窄组和闭塞组,颅外病变组和颅内病变组,单侧病变和双侧病变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各组间梗死模式构成比差异性。结果共105名患者入组,颈内动脉狭窄重度狭窄患者75人(71.4%),闭塞患者30人(28.6%);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患者80人(76.2%),颅内病变25人(23.8%);单侧颈动脉病变患者65人(61.9%),双侧病变患者40人(38.1%),稳定斑块患者22人(29.3%),不稳定斑块55人(70.7%)。颈内动脉闭塞与狭窄患者间、颅内病变与颅外病变患者间以及稳定斑块患者与不稳定斑块患者间梗死模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颈内动脉病变与单侧病变患者间梗死模式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颈动脉病变程度及部位、病变处斑块稳定性对于脑梗死模式有着明显影响,颈动脉病变数量对于梗死模式的影响不明显。 张晶晶 刘丽 董志军 白雪关键词:颈内动脉狭窄 斑块 病变部位 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致脑梗死临床和影像表现差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致脑梗死模式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因急性脑梗死收住我院的伴有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50%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依据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分为ICA组和MCA组。比较两组间临床分型和影像分型的差异性。结果入组132名符合标准的患者,ICA组73人,MCA组59人。MCA组腔隙性脑梗死、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高于IC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2.5%VS 26.0%,P=0.002;50.8%VS19.2%,P<0.001)。ICA组完全前循环梗死的发生率、NIHSS评分和区域性梗死的发生率高于MC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2%VS 10.2%,P=0.001;5.6±3.0VS 3.7±1.5,P<0.05;28.8%VS 5.1%,P<0.001)。结论虽然MCA和ICA病变患者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相似,但是其临床及影像缺血模式有着明显差异性,加强血管损害和卒中模式相关性的理解有助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以及二级预防。 白雪 高晓梅 张亚丽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