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葵

作品数:20 被引量:45H指数:5
供职机构: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预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风洞
  • 6篇风洞试验
  • 5篇气动
  • 5篇进气道
  • 5篇风洞实验
  • 4篇数值模拟
  • 4篇飞行
  • 4篇超燃
  • 4篇超燃冲压
  • 4篇超燃冲压发动...
  • 4篇冲压发动机
  • 4篇值模拟
  • 3篇音速
  • 3篇运载
  • 3篇运载火箭
  • 3篇转捩
  • 3篇细长体
  • 3篇火箭
  • 3篇舵面
  • 3篇飞行器

机构

  • 14篇航天空气动力...
  • 6篇北京空气动力...
  • 1篇北京宇航系统...

作者

  • 20篇白葵
  • 7篇沈清
  • 5篇张红军
  • 5篇忻贤钧
  • 4篇赵俊波
  • 4篇冯明溪
  • 4篇刘子强
  • 4篇季辰
  • 3篇李锋
  • 3篇朱剑
  • 2篇李国良
  • 2篇田俊武
  • 2篇崔尔杰
  • 2篇付光明
  • 2篇刘子强
  • 1篇杨辉
  • 1篇陈冰雁
  • 1篇周伟江
  • 1篇杨辉
  • 1篇刘明霞

传媒

  • 2篇流体力学实验...
  • 2篇实验流体力学
  • 1篇宇航学报
  • 1篇力学学报
  • 1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第十届全国高...
  • 1篇全国高超声速...
  • 1篇中国第一届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不对称再入体滚转气动力测量实验
为了解决小不对称再入体滚转气动力测量问题,该所和其它有关单位合作对四个带翼标模型进行了滚转气动力测量实验,四个标模中,一个是光维,另外三个尾部带有六片小翼、翼偏角分别为0.3°、0.8°、1.2°,按要求,在Φ500风洞...
白葵冯明溪
关键词:再入体烧蚀风洞实验
文献传递
弹性模型实验技术被引量:5
1999年
介绍了火箭弹性模型实验技术,包括模型对火箭的质量分布、刚度分布的模拟,模型的加工制做,激振机构的研制,支撑元件的研制以及几期实验的结果综合。
白葵冯明溪
关键词:风洞实验运载火箭非定常流
一种轴对称超音速进气道的设计方法与试验验证
本文探讨了一种轴对称超声速进气道的气动构型设计,采用CFD方法对轴对称超音速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性能预测,通过调正进气道几何构型设计出了一种宽范围、高性能的轴对称超音速进气道.通过风洞试验,对该进气道的性能进行了验...
张红军忻贤钧白葵沈清
关键词:超音速进气道风洞试验流场结构
文献传递
无黏流场中结构振动的气动非阻尼现象被引量:3
2003年
研究跨音速飞行航天器的流-固耦合振动非阻尼现象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流场中的跨音速激波过程是此类非阻尼现象不可忽略的基本原因之一;由于流场对物体振动响应的滞后,形成了周期变化的分布气动力与物体运动之间有规律的相位差异,这种相位差可以引发局部的非阻尼的脉动力作用.这一机制与流场中的黏性过程如边界层和分离流动无关.单纯考虑黏性现象对非阻尼作用影响的认识是有缺陷的.
刘子强崔尔杰白葵毛国良
关键词:抖振
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壁面边界层“锯齿”型人工转捩带
一种用于超燃发动机进气道边界层控制的边界层人工转捩装置,该装置能够充分诱发进气道前体边界层转捩,使转捩带后进气道流场成功进入湍流流动状态,从而有效的抑制进气道边界层分离,降低进气道总压损失,提高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性能。
沈清白葵赵俊波忻贤钧
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设计方法研究及风洞试验验证
本文采用一维优化、二维设计、三维评估的设计方法,对Ma=6、30 km高度飞行的三楔四波系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进行了设计研究.在理论设计过程中,根据一维优化结果提出了超燃进气道的工程设计约束,同时在二维、三维设计中考虑了...
赵俊波沈清白葵忻贤钧
关键词:冲压发动机数值模拟风洞试验人工转捩
文献传递
超声速进气道边界层吸除方案设计及实验被引量:9
2008年
应用工程设计方法,结合数值模拟,设计了一种带有边界层吸除型式的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对进气道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且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发现,对进气道中心锥边界层进行合理流量的吸除可以明显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增强了进气道的稳定工作的能力。从试验数据可知,在Ma=4.0时,进气道临界总压恢复系数达到了0.43,与不吸除比较,比常规同类进气道的临界总压恢复系数(σ=0.33)提高了约30%。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的对比可知,二者能够基本吻合。
张红军忻贤钧白葵沈清
关键词:超声速进气道数值模拟风洞实验
锤头体弹性振动跨音速气动阻尼系数的确定被引量:9
2002年
通过研究锤头形运载火箭跨音速飞行时 ,箭体结构的弹性振动与气体运动的耦合效应 ,描述了用全弹性模型的风洞实验和非定常数值计算 ,确定气动阻尼系数的技术和方法。分别给出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在气动阻尼实验中 ,模拟低阶固有模态的前节点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该方法可以作为研究航天飞行器非定常气动特性的一种方法。
刘子强白葵毛国良崔尔杰
关键词:运载火箭风洞实验数值模拟
一种抑制空化及控制出水姿态的航行体装置
一种抑制空化及控制出水姿态的航行体装置,涉及潜射导弹水下发射技术领域;包括航行体头部、航行体柱体和尾部控制舵面;其中,航行体柱体为细长圆柱体结构,航行体头部固定安装在航行体柱体的顶部;尾部控制舵面垂直于航行体柱体的轴线方...
李国良白葵田俊武
文献传递
超音速有攻角舵面颤振实验
九五期间,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联合国内其他单位,对超音速舵面颤振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八五期间的研究内容相比,主要增加了有攻角的颤振问题的研究。2000年6月,在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的风洞中对三种不同型式的舵面进行了颤振吹风实验...
白葵冯明溪付光明
关键词:颤振气动稳定性风洞实验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