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连文

作品数:13 被引量:71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医学领先人才培养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溶栓
  • 4篇卒中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脑卒中
  • 4篇梗死
  • 4篇磁共振
  • 3篇溶栓治疗
  • 3篇他汀
  • 3篇伐他汀
  • 3篇阿托
  • 3篇阿托伐他汀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蛋白
  • 2篇蛋白酶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斑块
  • 2篇多模式
  • 2篇血性

机构

  • 11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浦东新区人民...

作者

  • 12篇王连文
  • 9篇赵晓晖
  • 7篇夏卫英
  • 6篇白青科
  • 6篇周媛
  • 6篇沈健
  • 5篇陈娟
  • 5篇陆练军
  • 4篇隋海晶
  • 4篇赵振国
  • 4篇谢秀海
  • 4篇陈翠荣
  • 3篇青科
  • 3篇沈武钢
  • 3篇龚怡
  • 3篇李跃华
  • 1篇冯庭怡
  • 1篇赵永波
  • 1篇施丽琴
  • 1篇李锦师

传媒

  • 3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2007天坛...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院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39~84岁,平均年龄74±15岁。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73±16岁,予阿托伐他汀(20mg.d-1);第二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76±18岁,予阿托伐他汀(20mg.d-1)、普罗布考(500mg.d-1)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6M)、12个月(12M)、24个月(24M)进行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临床预后,mRS 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并记录脑梗死复发情况,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1)两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情况:第一组治疗后6M、12M、24M的NIHSS评分分别为5.83±3.25、4.96±2.61、5.02±3.11,较治疗前9.42±3.38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2M时下降较明显(P<0.01);第二组治疗后6M、12M、24M的NIHSS评分分别为6.01±3.74、3.24±2.08、3.17±2.52,治疗后6M较治疗前NIHSS评分(9.89±3.67)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12M、24M较治疗前下降更明显(P<0.01),且治疗后12M、24M的NIHSS评分也低于治疗后6M(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24M第二组较第一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2)两组各时间点mRS情况:第二组治疗后24M预后良好率为90.7%,较该组治疗后6M的72.2%有所提高,且高于第一组治疗后同时间点的预后良好率(76.8%),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mRS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24M脑梗死复发率分别为28.6%、22.2%,两组比较,各时间点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定斑块是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而长远的策略,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从多方位、多靶点的抗AS作用,从而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其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有待于扩大样本,进一步完善随访,以获得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
赵晓晖周媛陈翠荣白青科沈健夏卫英张丽陈娟王连文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预后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MMP-2、MMP-9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MMP-2、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院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存在AS斑块,男68例,女52例,平均年龄(74±15)岁(39~84岁),并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73±16)岁(39~83岁),予阿托伐他汀(20 mg/d);第二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76±18)岁(41~84岁),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500 mg/d)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12、24月检测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结果 (1)两组治疗前ox-LDL水平分别为(781.42±32.56)、(777.38±208.91)ng/ml,无显著差异;治疗后6月第一组ox-LDL水平无明显变化(790.24±229.33)ng/ml,而第二组有较明显的下降(626.4±189.78)ng/ml(P<0.05);12月时第一组ox-LDL水平稍有下降(760.89±200.37)ng/ml,但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组ox-LDL水平进一步明显下降(601.82±181.64)ng/ml(P<0.01);24月时两组继续保持12月时水平(762.53±212.11)、(612.43±193.49)ng/ml。(2)两组治疗前MMP-2水平分别为(186.62±61.74)、(194.78±63.22)ng/ml,MMP-9水平分别为(309.57±112.26)、(324.98±109.45)ng/ml,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6月均明显下降,即MMP-2分别为(127.94±38.12)、(128.67±40.09)ng/ml,MMP-9分别为(238.34±73.59)、(209.67±68.45)ng/ml,且第二组MMP-9水平下降尤甚(P<0.01);12月时较6月时有轻度上下波动,即MMP-2水平分别为(131.73±37.69)、(116.32±29.85)ng/ml,MMP-9水平分别为(208.93±64.33)、(218.58±70.22)ng/ml;24月时较12月时有所下降,即MMP-2水平分别为(110.88±30.53)、(87.68±25.76)ng/ml,MMP-9水平分别为(201.75±80.07)、(172.93±58.23)ng/ml,且第二组较第一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稳定斑块是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而长远的策略,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分别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抑制ox-LDL的形成,降低血液循环中
赵晓晖周媛陈娟陈翠荣白青科沈健夏卫英陆练军王连文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颈动脉粥样斑块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
不同时段脑卒中后抑郁的药物干预治疗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使用HAMD、MoCA、SAS和NIHSS四项量表综合评价脑卒中后72 h、1和2月发生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的抗抑郁药物干预效果,为不同时段的PSD药物干预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入选脑卒中病例223例,于脑卒中后72 h予HAMD评分,≥8分者随机分为72 h对照组和72 h治疗组;余患者于脑卒中后1月再次予HAMD评分,评分≥8分者随机分为1月对照组、1月治疗组;余患者于脑卒中后2月再次予HAMD评分,评分≥8分者同前再随机分为2月对照组、2月治疗组;各组均予常规药物及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20 mg/d治疗。对以上各组病例于脑卒中后3个月随访,进行HAMD(24项版)量表、SAS量表、MoCA量表及NIHSS量表的评分。结果 (1)72 h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MoCa、SAS和NIHS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1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HAMD、SAS和NIHS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2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四项量表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72 h、1月和2月治疗组在第3个月随访时的MoCa、SAS、HAMD及NIHS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脑卒中后不同时间出现PSD患者的抗抑郁干预效果有时间段差异,PSD出现时间越晚,抗抑郁治疗达到明显效果所需的时间越短;(2)脑卒中患者发生PSD后及早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不仅可改善抑郁,对焦虑、认知和神经功能康复也有积极效果。
周媛赵晓晖沈建白青科陈娟夏卫英陆练军王连文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及治疗
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NMJ)处乙酰胆碱受体(AChR)自身致敏和破坏所致的典型的以抗体为媒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85%的患者体内存在抗AChR抗体,诊断较为明确,且对抗胆碱酯酶药治疗有效。但尚有部分患者抗...
冯庭怡赵永波王连文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
文献传递
磁共振多模式快速成像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八例被引量:10
2008年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进入绿色通道并行磁共振快速成像检查,均采用GE1.5T双梯度磁共振在5min内完成多个序列的扫描,
青科赵振国李跃华隋海晶沈武钢赵晓晖王连文谢秀海龚怡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多模脑卒中患者
多模式MRI指导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发病12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6例行CT平扫及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共筛选界定为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41例(35.3%),并对其中33例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定期MR复查随访。结果33例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均预后良好,90d改良Rankin评分均≤2分(平均1分),生活质量Barthal指数80—100分(平均95分);5例溶栓治疗后发生无症状性脑出血(15.2%),其中1例为溶栓治疗后1周并发脑内血肿(PH1型),另4例溶栓治疗后6~24h出现梗死局部少许渗血(HI型)。结论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MRI对患者筛选界定和溶栓后复查均有较大应用价值,MRI指导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赵振国白青科隋海晶谢秀海赵晓晖王连文夏卫英陆练军沈健周媛陈娟陈翠荣李锦师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血栓溶解疗法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在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应用中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应用价值。 方法:通过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行磁共振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并对筛选出的7例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静脉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定期MR复查随访. ...
青科赵振国李跃华隋海晶沈武钢赵晓晖王连文龚怡谢秀海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成像溶栓治疗
文献传递
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及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期脑卒中病例223例,卒中后72h予HAMD评分,将≥8分者随机分为抗抑郁药物组(干预组)、对照组,〈8分者1月再予评分,将其中≥8分者用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8分者2月再予评分,将其中≥8分者用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将〈8分者3M再次评分,分为≥8分、〈8分组,各组卒中后3月予MoCa、NIHSS评分、mRS分级。分析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各时段对照组3月时MoCa、NIHSS评分、mRS分级。结果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分别为72h内19.73%,1月时35.03%,2月时53.51%,3月时46.15%;各对照组3月时MoCa评分比较,72h组与其余各组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NIHSS评分比较,72h组与1、2月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各组预后良好率(mRS分级)比较P均〉0.05。结论卒中后急性期(72h)的发病率偏低,恢复期(2~3月)的发病率较高。急性期PS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但抑郁越早发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越大,致残程度越严重。
陈翠荣赵晓晖周媛白青科沈健夏卫英陈娟陆练军王连文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发生率预后
高压氧联合用药治疗4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联合用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8例患者,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HBO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内科药物治疗,HBO组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高压氧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 HBO组与对照组比较,症状的改善更显著(95.9%vs 73.5%,χ^2=9.52,P〈0.05)。HBO组椎动脉(t=-28.60,P〈0.05)与基底动脉(t=-43.29,P〈0.05)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血浆黏度(t=12.16,P〈0.05)、细胞压积(t=10.25,P〈0.05)和黏度(中切)(t=6.89,P〈0.05)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高压氧联合用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显著。
方琴秦玉兰施丽琴王连文匡助才汪瑞忠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压氧治疗联合用药治疗血液流变学变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相关性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后的变化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后MMP-9的变化。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根据入院后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AS斑块阳性组59例,AS斑块阴性组89例,其中前者分为稳定斑块组32例、不稳定斑块组27例。各组予阿司匹林100毫克/日、阿托伐他汀20毫克/日口服等干预治疗(其中有两例因服用阿托伐他汀肝功能损害而退出本研究),同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12周晨空腹抽取患者肘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MMP-9含量。结果颈动脉AS斑块阳性组MMP-9水平(稳定斑块组229.75±80.67ug/L,不稳定斑块组342.98±119.45ug/L)高于阴性组(127.64±38.52ug/L),提示MMP-9与AS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342.98±119.45u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229.75±80.67ug/L)及AS斑块阴性组(127.64±38.52ug/L),显示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MMP-9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后2周三组血清MMP-9水平分别由229.75±80.67ug/L、342.98±119.45ug/L、127.64±38.52ug/L明显下降至160.45±49.48ug/L、201.47±79.64ug/L、108.67±36.12ug/L,说明他汀类药物起效较快,作用显著;至第4周进一步降至110.34±34.11ug/L、159.66±42.58ug/L、93.73±33.21ug/L,第12周为98.45±32.89ug/L、128.31±40.77ug/L、87.34±30.51ug/L(仍高于正常),表明AS斑块的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有助于防止AS斑块的增大及破裂,直接关系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结论 MMP-9在颈动脉AS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分泌的增加是斑块不稳定的基础。同时,MMP-9也可作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性AS斑块干预手段的疗效监测指标。
赵晓晖周媛沈健夏卫英王连文白青科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9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