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宁 作品数:38 被引量:100 H指数:6 供职机构: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 江西省卫生厅基金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类CT灌注成像监测奥沙利铂所致肝窦损伤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价类CT灌注成像(CTPI)监测奥沙利铂(OXA)化疗致肿瘤患者肝窦损伤的价值。方法纳入128例接受OXA化疗的胃癌或结直肠癌患者,测量其肝脏门静脉灌注量(PVP)、动脉增强分数(AEF)及脾脏体积,比较化疗前、化疗中期(第2~4周期)及化疗末期(第6~8周期)各参数差异;记录化疗前后各时期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GPT)及谷草转氨酶(GOT),并计算GOT/PLT比值及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比较各时期临床指标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类CTPI参数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各期PVP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脾脏体积均较化疗前明显增大(P均<0.05),而A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化疗前,化疗后PLT明显降低(P<0.05),GOT、GPT、GOT/PLT比值及FIB-4明显升高(P均<0.05)。PVP变化与GOT/PLT比值、FIB-4及脾脏体积均呈负相关(r=-0.18、-0.28、-0.34,P均<0.05)。结论OXA化疗后类CTPI参数PVP明显降低,且与反映肝窦损伤的实验室指标及脾脏体积变化相关,可作为评估肝窦损伤的敏感指标。 付雪林 周建忠 黄国中 黄小宁 邓军关键词:奥沙利铂 灌注成像 病例259:主动脉缩窄术后合并妊娠1例 2023年 患者,女性,24岁。以“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CoA)术后3年,妊娠9周,发现血压高2天”为主诉而就诊。现病史:患者2018年10月5日因“活动后胸闷、气促”于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未见资料)。 胡堃 黄小宁 徐劲松 苏海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缩窄 心脏彩超检查 现病史 合并妊娠 圆枕部的CT改变对早期鼻咽癌的诊断价值 2006年 目的探讨圆枕部的CT改变对早期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鼻咽癌患者的圆枕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5例均发生在单侧,其中左侧16例,右侧9例。均表现为圆枕球形增大。黏膜表面光滑5例,黏膜表面毛糙或不规则20例,咽鼓管口受累17例,伴有咽隐窝狭窄15例,腭帆提张肌受累17例。结论单侧圆枕的黏膜不规则肿胀结合咽鼓管口、咽隐窝的狭窄及鼻咽黏膜线消失对早期鼻咽癌有重要诊断价值。 李晓 刘贯清 汪青山 李敏 左敏静 黄小宁 孟新萍关键词:圆枕 CT 鼻咽癌 门静脉高压镰状韧带上组静脉分流的MSCT表现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探讨MSCT增强扫描及门静脉血管成像评价门静脉高压镰状韧带上组静脉分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门静脉高压镰状韧带上组静脉扩张患者的CT资料,确定侧支血管的起源、走行及引流静脉情况。结果 本组镰状韧带上组静脉常穿行肝实质与门静脉左支囊部、内支和/或外支吻合,吻合静脉直径1.7-15.9mm,平均4.7 mm。镰状韧带上组侧支静脉沿镰状韧带腹侧向前腹壁走行,抵达前腹壁内缘后转向剑突方向走行。镰状韧带上组侧支静脉远侧主要引流至胸廓内静脉及胸腹壁静脉,少数静脉支引流至脐周静脉网。结论 镰状韧带上组静脉与门静脉左支及前胸腹壁静脉存在吻合,在门静脉高压时可形成门-体静脉分流的通道,MSCT可用于评价镰状韧带上组静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 邓军 曾朝霞 黄小宁 李五根 彭碧波 刘颖 李晓关键词:门静脉高压 侧支血管 镰状韧带 MSCT肾血管成像在肾肿瘤术前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肾血管成像在肾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0例肾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肾血管重建,评价肾肿瘤与肾门血管、集合系统的关系,肿瘤血供及患肾血管变异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50例肾肿瘤患者均获得满意的轴位原始图像,应用VR、MIP及MP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肾肿瘤位置、范围及与肾门血管、集合系统关系、肿瘤血供及肾静脉变异与术中所见一致。3例肾动脉变异与手术结果不符:1例左侧副肾动脉纤细,供应左肾上极,术中仅见1支左肾动脉;1例左侧4支副肾动脉,术中仅发现3支副肾动脉;1例左肾动脉提前分支,术中误认为左侧2支肾动脉。结论:MSCT肾血管成像可直观、准确地显示肿瘤位置、范围及与肾门血管、集合系统关系、肿瘤血供及患肾血管变异情况,对指导术者制定手术方案及预防术中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左敏静 李晓 黄小宁 刘颖关键词:肾肿瘤 MSCT 血管成像 CT诊断双侧输尿管下段药物性结石致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一例 被引量:10 2010年 黄小宁 李晓 左敏静 邓军 刘贯清关键词: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 输尿管下段 CT诊断 下腹部疼痛 头孢曲松钠 肾脏占位性病变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4年 根治性肾切除术为肾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因此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十分重要,部分肾脏占位性病变单从形态影像学上难于鉴别。CT灌注成像是分子功能影像学技术,能反映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的情况,在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治中有很大价值。 黄小宁 肖新兰关键词:肾脏占位性病变 肾肿瘤 肾细胞癌 CT灌注成像 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CT诊断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RAML)的多层CT(MDCT)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ARAML误诊病例的MDCT资料,观察病灶边界、密度、强化特征及其多发、伴发病灶等,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8例边界清楚锐利,1例合并出血、周围见渗出;所有病例肾皮质均见不同程度缺损。乏脂肪或无脂肪16例:密度均匀10例,其中延时强化7例、强化呈"快进快出"3例;密度不均匀6例,其中瘤内出现"黑斑征"5例、瘤内合并出血1例。瘤内见粗大强化血管影1例。外生富脂肪型1例,无明显强化。多房囊性1例,囊壁及分隔明显强化。4例多发,其中1例为结节性硬化症并肺内、骨骼多发高密度结节改变;1例伴发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前误诊为肾癌17例(包括多房囊性肾癌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肾转移瘤1例。结论:ARAML的MDCT表现为边界清楚锐利,增强扫描延时强化常见,伴或不伴一些特征性征象("黑斑征"、粗大血管影、皮质缺损征等)。但少数表现极不典型者(如多房囊性、明显外生富脂性)易造成误诊。临床工作中需综合分析,仔细观察病灶及周围征象,尤其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性。 左敏静 黄小宁 李晓 严辉峰关键词: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错构瘤 误诊 CT 超声与血管造影结合优化经腋静脉路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的探讨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1)通过分析腋静脉CT血管造影(CTA)影像特征,探讨经腋静脉路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穿刺方向;(2)结合CTA,探讨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技术的优化。方法(1)确定腋静脉穿刺的安全方向。回顾性分析2016年8-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0例患者的颈部至颅底CTA检查影像资料,依托清晰的腋静脉造影技术,通过分析腋静脉与腋动脉、胸壁、锁骨及第一肋骨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明确腋静脉穿刺的安全方向。(2)优化穿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腋静脉穿刺的住院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使用超声平面内和平面外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沿安全穿刺方向进针。对照组仅利用超声平面内技术实时引导穿刺针进行腋静脉穿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穿刺方法的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鞘管脱落率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通过对腋静脉CTA的影像分析发现,腋静脉走行大多表现为与腋动脉伴行,行于腋动脉内侧,与胸壁贴近;在锁骨下延续为锁骨下静脉时,则开始与腋动脉分开。(2)120例患者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穿刺所用时间短[(10.20±2.50)min比(16.60±2.02)min,P=0.026],一次穿刺成功率高(78.33%比58.33%,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33%比5.00%,P=0.128)与术中鞘管脱落率(1.67%比3.33%,P=0.5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腋静脉的安全穿刺方向为第一肋骨下沿以上部分和腋动脉内侧所围成的区域。(2)使用优化后的穿刺方法行经腋静脉路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一次成功率和操作时间上都优于对照组,而且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血胸、气胸、神经损伤等),是一种理想的腋静脉安全穿刺技术。但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要经过临床应用得到进一步验� 王伟 张烨 李丽 张功伟 林琼 韩颖 黄小宁 周志东 彭碧波 吴延庆关键词:腋静脉 血管造影 超声 静脉穿刺 一种快速定位腋静脉的新方法 2021年 目的旨在寻找一种定位腋静脉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7例颈部至颅底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研究腋静脉与同侧锁骨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在垂直线上,计算锁骨中点到腋静脉近端点的距离,同时计算锁骨肩峰端垂直线和锁骨胸骨端水平线交点到腋静脉远端点的距离,通过实时床旁超声再次精确定位腋静脉远端点和近端点的位置,明确腋静脉走向,为腋静脉定位方式。通过相关性统计分析和直线回归方程分析患者锁骨长度和身高与这两个垂直距离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其使用价值。结果这两个垂直距离以性别分组的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锁骨中点至腋静脉近端的垂直距离为(19.51±2.80) mm,锁骨肩峰端垂直线和锁骨胸骨端水平线交点至腋静脉远端的垂直距离为(31.82±4.58) mm;锁骨长度、身高与这两个垂直距离均符合正态分布特征;这两个垂直距离分别与锁骨长度、身高存在正相关性,并且这两个垂直距离之间也存在正相关性;根据标准误差大小,以实际身高、锁骨长度为自变量分别通过回归方程y=-6.108+0.002x、y=23.930+0.060x推算出这两个垂直距离。结论以锁骨为骨性标志定位腋静脉给临床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张烨 黄小宁 彭碧波 张功伟 李金 王义兵 王伟关键词:腋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