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领
- 作品数:23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 论青年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 2013年
- 青年马克思的著作蕴涵着丰富的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表达采用了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形式。但是,在这一逻辑形式之下,马克思却深入地挖掘了人的复杂的现实关系维度,深刻而辩证地揭示了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物质生成性特征以及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的属人性特征。与此对应,马克思批判了资本对社会关系的物化。
- 黄祖辉马俊领
-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
- 埃尔斯特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方法论个体主义重构被引量:3
- 2010年
- 埃尔斯特以方法论个体主义为原则对与革命相关的心理机制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只有重构臣民与臣民以及臣民与统治者之间的互动才能真正理解革命进程。他的研究为革命理论提供了微观视角,却忽视了社会宏观因素对人的动机的影响、在革命中杰出领导者的中心作用以及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存在的压制。其事实上的自私理性人假设使他的分析和重构有时表现为物化意识的产物。
- 马俊领
- 关键词:埃尔斯特方法论个体主义
- 埃尔斯特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缺陷及实质--兼论马克思方法论的资本主义批判向度被引量:2
- 2011年
- 埃尔斯特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基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作的批判本身应当受到辩证批判。首先,方法论个体主义是以个体的自私和理性为隐性前提的,这实质上是物化意识的产物;其次,埃尔斯特忽略了马克思并未接受原生态的黑格尔辩证法、而是从实践角度对它进行了批判的事实;再次,埃尔斯特忽视唯物史观重要概念的双重向度,即实证向度和批判向度。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方法论的非个体主义取向的深意以及与之相关的唯物史观重要思想,就既要看到唯物史观实证特征,又要领会它的批判意旨。
- 马俊领刘卓红
- 关键词:埃尔斯特方法论个体主义
- 改进研究路径 提升教育效果——对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的主观研究路径构想
- 2011年
- 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是一项紧迫任务。为达成这一目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重心应当从客观进路转向主观进路,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机制和理性认知模式。从课堂信息传递的角度考虑,主观进路把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成果作为自变量有选择地向大学生述评,把大众文化作为常量定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导对象考虑,主观进路把研究重心从外在于学生的客观对象转向其内在主观世界。
- 马俊领
-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论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对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一种反思
- 2014年
- 通过分析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诞生及其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辨证法以及历史性悖论,讨论了主体性与奴役性的相反相成、理性还原为计算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不可逆转,彰显出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在伦理导向上与前者相比的优越性。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彰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依赖性,把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比个体功利价值更高的序列。并从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的多重起源、历史、制度和道德维度以及物质和政治蕴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的核心范畴: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通过不断探索支撑个体和群体生命主体间认同意识的多样历史元素以及关注生命文化的认识论、伦理学和本体论意义的路径来建构社会性生命文化的理论。
- 马俊领
- 关键词:生命主体公共理性审美判断力
- 唯物史观重构的两种语境及其合理性辨析
- 2012年
- 对唯物史观进行重构的语境可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型和学理研究主导型。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脱离了意识形态限制的纯知识行为和脱离了既定知识影响的纯意识形态逻辑几乎是不存在的。学理研究与意识形态是相互渗透、相即相入的;重构结论的正确与否,虽然和基本语境之间有相关性,但并不必然具有因果关系。对唯物史观进行重构的语境合理性寓于它们有可能产生的科学后果、理论的逻辑自洽性和由诸理论沟通所产生的共识之中。
- 马俊领
- 关键词:唯物史观语境
- 论埃尔斯特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埃尔斯特以解释的清晰性和论证的严密性为标准,借鉴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某些结论和方法,对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重构。他认为国家政权具有概念自主性和解释自主性并对自主性生成的机制进行了系统勾勒。埃尔斯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他忽略了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潜力以及人类在道德、制度和社会规范领域的进化能力,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滥用也使他的分析和重构部分地表现为物化意识的产物。
- 马俊领
- 关键词:埃尔斯特
- 重构唯物史观的两种学统及其张力--以哈贝马斯和埃尔斯特为例
- 2010年
- 德国古典哲学、浪漫派、解释学传统孕育了哈贝马斯的唯物史观重构范式。埃尔斯特对唯物史观的重构则是一种来源于英美分析哲学的学理研究主导型重构。两种重构在理论的社会定位、方法进路上迥然有别。更为重要的是,埃尔斯特对哈贝马斯赖以重构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交往"的有效性要求及通过交往行为获得集体理性的思想提出质疑,为我们重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拓展了个体理论的视角。
- 马俊领刘卓红
- 关键词:哈贝马斯埃尔斯特唯物史观
- 论埃尔斯特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重建被引量:2
- 2009年
- 埃尔斯特在柯亨理论的基础上重建了生产力概念。他提出了两个关于生产力外延的重要论点:第一,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作为生产力具有"可被有效控制"的特征,而不具有"可被从法律上宣示所有权"的特征,并且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性质;第二,关系本身不是生产力,但关于物质的劳动关系的知识是生产力,而关于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知识不是生产力。关于生产力的内涵,他认为,对于生产关系来说生产力应当是中立的。在考察人口与生产力的关系时,埃尔斯特误读了马克思的有关论断。这种误读的逻辑根源在于,他把马克思的实证性描述、超越性批判和独立的人类学视角进行机械对比,从而把马克思表述上的差别定性为逻辑上的矛盾和混乱。
- 马俊领
- 关键词:埃尔斯特生产力概念
- 外在背谬与内在调和的统一——对中国儒文化特质的一个探讨被引量:2
- 2008年
- 中国儒文化具有外在背谬与内在调和相统一的特质。这种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对偶范畴的共存之中:从思维分层上来讲,中国儒文化的超越性和世俗性特征共存;从价值取向上看,中国儒文化内圣的诉求与外王的诉求共存;从概念内涵上分析,中国儒文化把"德性"与"问学"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从概念外延上梳理,中国儒文化这种特质涉及到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的调和诸方面。
- 马俊领
- 关键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