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松
- 作品数:22 被引量:149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MMA)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20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尿或血有机酸分析确诊的新生儿MMA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儿中男15例,女5例;发病日龄0~23d,15例(75%)生后1周内发病。主要表现有喂养困难16例,反应减弱14例,呕吐6例,4例呼吸急促,惊厥3例,肌张力减低13例等。血小板减少10例,血气分析提示失代偿性酸中毒6例,高氨血症8例,20例尿甲基丙二酸浓度明显增高。15例头颅CT检查异常。未予治疗10例中1例确诊前死亡,7例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2例出院后失访。10例确诊患儿接受维生素B12治疗,同时予低蛋白饮食及左旋肉碱。2例死亡,8例进行2个月至3年5个月的随访。4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例明显好转。结论新生儿MMA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GC/MS尿有机酸分析可确诊本病,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何建平钟雁杨学芳王慧欣杨彩云顾松
- 关键词:甲基丙二酸维生素B12碎片质谱法
- 新生儿原发性先天性淋巴水肿一例报道暨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原发性先天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新生儿原发性先天性淋巴水肿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家系关系,结合以往新生儿先天性淋巴水肿的文献报道,总结该病的临床诊断思路。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篇,病例报道4篇,论著1篇,选择资料完整的文献4篇,共计5例患儿。本例及文献报道共6例患儿,均为男婴,水肿均于生后即出现,且以下肢为主,其中5例患儿为双下肢水肿,1例为单侧下肢水肿,均无肢体活动障碍。5例患儿行淋巴结核素扫描,结果均提示淋巴回流障碍。患儿的血、尿常规、生化、甲状腺功能、心脏彩超等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对于生后即出现下肢水肿的患儿应考虑新生儿原发性先天性淋巴水肿的可能,需追问家族遗传病史,尽早行淋巴结核素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诊断本病。
- 丁翊君王亚娟钟雁杨彩云邵芳顾松姜敏
- 关键词:淋巴水肿
- 新生儿呼吸暂停3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328例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资料。结果 328例新生儿呼吸暂停中,早产儿265例,足月儿和过期产儿63例,P<0.05。频繁呼吸暂停60例,其中早产儿59例,足月儿和过期产儿1例,P<0.05;发作持续时间>3 d 78例,其中早产儿76例,足月儿和过期产儿2例,P<0.05。原发性呼吸暂停155例,均为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173例,在早产儿中,出生后0~7 d因非感染因素发生43例,因感染因素发生25例,P<0.05;出生后≥8 d因非感染因素发生15例,因感染因素发生27例,P<0.05。在足月儿和过期产儿发生继发性呼吸暂停中,出生后0~7 d因非感染因素发生37例,因感染因素发生6例,P<0.05;出生后≥8 d因非感染因素发生9例,因感染因素发生11例,P<0.05。结论早产儿较足月儿和过期产儿更易发生呼吸暂停,且呼吸暂停更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继发性呼吸暂停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性疾病。
- 顾松王亚娟杨彩云王慧欣杨学芳邵芳齐宇洁林影
- 关键词:新生儿早产儿足月儿过期产儿
- 新生儿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的特点及护理体会
- 目的:总结新生儿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的特点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新生儿行多导睡眠监测的睡眠结构及护理情况。结果:40例中,1例因哭闹不能入睡而失败,39例顺利完成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多导睡眠监测显示,新生儿睡眠效率...
- 李蓓顾松许志飞
- 文献传递
- MN与Rh系统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特点比较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总结并比较新生儿MN及Rh溶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1年2月至2015年1月临床诊断新生儿MN溶血病3例、Rh溶血病6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检索及复习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1992年至2014年文献报道的临床资料相对完整的新生儿MN溶血病病例共28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MN和Rh溶血病的临床特点。结果经过积极对症治疗,64例Rh溶血病患儿中2例因胆红素脑病放弃治疗,31例MN溶血病患儿中2例(文献报道病例)因严重贫血、水肿于生后24h内死亡,其余均存活出院。MN溶血病发生在第1胎的比例高于Rh溶血病[26%(8/31)与9%(6/64),χ^2=4.487,P=0.034],但黄疸发生率[81%(25/31)与98%(63/64),χ^2=9.686,P=0.002]、生后24h内出现黄疸的比例[29%(9/31)与64%(41/64),χ^2=10.279,P=0.001]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39%(12/31)与100%(64/64),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01低于Rh溶血病。MN溶血病患儿高胆红素血症[58%(18/31)与66%(42/64),χ^2=0.513]、重度高胆红素血症[23%(7/31)与36%(23/64),χ^2=1.724]、贫血(81%(25/31)与89%(57/64),χ^2=1.2531及重度贫血的发生率[29%(9/31)与34%(22/64),χ^2=0.271]与Rh溶血病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MN及Rh溶血病新生儿通常临床表现严重,有明显贫血和/或黄疸。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时,尤其要关注MN溶血病,及时查母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有利于诊断。
- 顾松王亚娟林影杨彩云钟雁何建平王慧欣杨学芳
- 关键词:幼红细胞增多症胎儿血型不合
- 碳氧血红蛋白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碳氧血红蛋白(COHb)辅助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本科收治的足月儿,确诊新生儿溶血病者为溶血组,存在母子血型不合和病理性黄疸但未确诊溶血病者为非溶血性黄疸组,无母子血型不合及病理性黄疸者为对照组。分别于生后5天内测定COHb、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和总胆红素(STB),并进行比较。建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COHb、Hb、Ret的曲线下面积(AUC),同时分析三者不同截断值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溶血组COHb、Ret和STB较非溶血性黄疸组及对照组增高,Hb降低(P均<0.001);非溶血性黄疸组STB较对照组增高(P<0.001),但COHb、Hb和R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OHb、Hb和Ret的AUC分别为96.0%、74.9%、85.7%,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Hb预计溶血病的最佳截断值为1.2%(敏感度86.8%、特异度91.2%、阳性预测值93.0%、阴性预测值83.9%),敏感度、特异度均优于Hb和Ret。三指标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可提高到98.2%。结论 COHb是敏感的新生儿溶血病诊断指标,与Hb和Ret联合检测,对于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有重要意义。
- 王慧欣林影王亚娟杨彩云邵芳杨学芳顾松姜敏罗洁
- 关键词:碳氧血红蛋白ROC曲线
- 新生儿呼吸暂停328例临床分析
- 顾松王亚娟杨彩云王慧欣杨学芳邵芳齐宇洁林影
- 265例新生儿内科性呕吐病因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内科性呕吐的主要病因。方法选取内科性呕吐新生儿265例,对其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发病日龄及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5例新生儿内科性呕吐的病因主要以咽下综合征、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等为主,分别占31.32%、12.45%、10.94%;进一步分析发现咽下综合征与胎龄小、发病日龄小、出生体质量低、剖宫产有关(P均<0.05),喂养不当与发病日龄小、出生体质量低有关(P均<0.05),胃食管反流与胎龄小、发病日龄小、出生体质量低有关(P均<0.05)。结论新生儿内科性呕吐的主要病因是咽下综合征、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与发病日龄、出生体质量、胎龄及分娩方式有关。
- 罗洁姜敏邵芳顾松丁翊君
- 关键词: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 新生儿Joubert综合征一例被引量:2
- 2014年
- 患儿男,12d,因“呼吸急促12d”于20l3年10月2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收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2产,胎龄39周,经阴道自然分娩,出生后面色青紫,Apgar评分1min9分,5和10min均为10分,未经复苏抢救。患儿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曾分娩一男婴,因“食管气管瘘、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于生后28d死亡。
- 顾松杨学芳高军王亚娟
-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JOUBERT综合征经阴道自然分娩APGAR评分患儿父母家族遗传病史
- 新生儿有机酸血症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有机酸血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新生儿有机酸血症的临床资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尿或血有机酸分析。结果本组患儿症状主要表现为喂养困难(20例),反应减弱(18例),呕吐(7例),呼吸急促(4例),惊厥(7例),肌张力减低(17例)等。血小板减少13例,血气分析提示失代偿性酸中毒7例。10例确诊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接受维生素B12治疗,同时予低蛋白饮食及左旋肉碱治疗。2例死亡。随访8例,时间2个月~3年5个月,4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例明显好转。结论新生儿有机酸血症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可依据GC/MS尿有机酸分析确诊,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何建平钟雁杨学芳王慧欣杨彩云顾松
- 关键词:有机酸血症甲基丙二酸维生素B12碎片质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