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鹏程
-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外冲击波治疗髋关节置换后疼痛被引量:5
- 2008年
-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髋部疼痛逐渐成为困扰患者和骨外科医生的棘手问题,如行关节翻修术则将再次给患者造成严重创伤,而体外冲击波治疗肢体疼痛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目的:观察验证体外冲击波对髋关节置换后疼痛的治疗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自身对照,双盲评估,于2004-06/2008-02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完成。对象:选择髋关节置换后疼痛患者51例(61髋),根据病因分组,骨水泥组骨溶解松动16例(20髋),非骨水泥组骨溶解松动12例(16髋),异位骨化组8例(10髋),急性感染组4例(4髋),慢性感染组5例(5髋),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组4例(4髋),髋臼脱位组2例(2髋)。方法: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电压12kV,3次/s,每次冲击4000次,能量0.54~1.06MJ/mm2,1次/周,连续8~12周。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X射线观察假体周围骨量变化。结果:51例患者随访时间18~64个月,平均4.1年,2例死亡。治疗后非骨水泥组、慢性感染组、异位骨化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骨水泥组、非骨水泥组、慢性感染组、异位骨化组及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X射线提示假体与骨的界面有新骨形成,假体与髋臼或股骨干之间骨溶解形成的透亮带宽度由治疗前平均3.1mm减小到治疗后1.2mm,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红肿,休息后缓解。结论:体外冲击波是治疗由于松动、感染、软组织炎症、异位骨化引起的髋关节置换后疼痛的有效方法。
- 邢林卿谭金海雷鹏程娄文杰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髋关节置换疼痛
- 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02例(242髋)临床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和分期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选择最合适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202例(242髋),其中男143例(175髋),女59例(67髋),年龄4—81(35.3±18.8)岁;根据不同年龄和分期采用不同手术方法。采用Stulberg分类标准、Harris评分标准、VAS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202例(242髋)得到随访,术后随访1-10(6.3±1.3)年。儿童组、青年组、老年组综合优良率分别为87.2%、88.7%、85.7%;6岁及以下早中期优良率(CatterallⅡ—Ⅲ)优于大龄晚期(Catterall Ⅳ)(P〈0.05),40岁以下早中期优良率(Ficat Ⅱ-Ⅲ)优于大龄晚期(Ficat Ⅳ)(P〈0.05);老年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术后Harris评分明显提高(P〈0.05)、VAS显著降低(P〈0.05)。结论儿童特别是6岁及以下早中期患儿最适合用带血管蒂大转子或髂骨骨膜瓣移位术;中青年特别是40岁以下早中期患者最适合用带血管蒂大转予或髂骨骨瓣移位术,对于〉50岁或〈50岁晚期患者适合行混合型或非骨水泥型THA(Total hip arthroplasty)。
- 邢林卿谭金海雷鹏程杨帆
- 破骨细胞对多孔碳酸钙陶瓷材料物降解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采用破骨细胞与多孔碳酸钙陶瓷(PCCC)体外混合培养方法,观察其对PCCC的降解作用。方法:从新生SD大鼠长骨骨髓中分离出破骨细胞,与PCCC材料混合培养,分别于48h及96h终止培养并观察。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见破骨细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核,胞质伸出许多细微突起。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阳性。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见在PCCC表面出现许多散在分布的吸收空隙,直径一般50μm,破骨细胞位于其中。96h见吸收空隙增大。结论:破骨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PCCC材料有明显吸收降解作用。
- 杨帆谭金海邢林卿熊亮雷鹏程
- 关键词:降解破骨细胞
- 封闭负压引流对创面组织氧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下创面的组织氧含量变化,为VSD在特殊创面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2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有12例采用VSD治疗(VSD组),其余12例采用常规换药治疗(对照组)。治疗1周后,分别对这两组24例病例测定创面局部组织液氧分压(PiO2)、乳酸脱氢酶(LDH)及琥珀酸脱氢酶(SDH),透射电镜观察肉芽组织细胞线粒体密度及形态。结果:VSD组创面局部组织PiO2、SD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VSD组LD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VSD组肉芽组织细胞线粒体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封闭负压引流创面组织氧含量较常规换药组更丰富,有氧代谢更活跃。
- 陶宗飞陶圣祥余国荣胡祥雷鹏程张肃祥张铮孙文晋
-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有氧代谢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过表达对成骨细胞 骨形态蛋白一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成骨细胞中的过表达,对成骨细胞骨形态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5例手术获得的人正常髂骨,除去血液、肌肉、骨膜组织经消化离心等处理,...
- 蔡林曾中华雷鹏程
- 关键词:成骨细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
- 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的解剖学依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系统观测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3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在此基础上,自2009年6月以来,应用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者12例。结果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发自胫前动脉穿支,其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并与腓骨长肌、趾长伸肌的肌支有恒定的吻合,营养筋膜皮肤。12例肌皮瓣的肌肉面术中可见渗血活跃,血供良好,皮瓣均成活,术后3~6个月随访12例肌皮瓣均存活,慢性骨髓炎治愈,外形满意。结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特殊创面是较佳的选择,该肌皮瓣具有血供可靠,预后良好等优点。
- 孙文晋陶圣祥余国荣喻爱喜雷鹏程陶宗飞张肃祥简超张海涛
- 关键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浅神经肌皮瓣
- 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在严重交通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严重交通伤导致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例严重交通伤致肢体毁损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9~55岁,平均31.8岁。复合组织瓣类型及修复部位:桡动脉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上肢毁损伤并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上臂巨大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上肢毁损伤并颈、腋及侧胸腹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足部及小腿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下肢毁损伤并对侧足部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上肢复合组织瓣面积为5cm×10cm~20om×30cm,下肢复合组织瓣面积为10cm×20cm~30cm×40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h,平均4.0h。结果12例移植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术后创面感染,经创缘负压封闭引流后愈合。术后12例患者全身状况良好,经13~25d(平均21d)创面愈合,6个月后8例患者受区可有两点辨别觉,4例恢复部分粗略触觉。12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移植皮瓣颜色、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结论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可彻底覆盖修复巨大创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牺牲局部、保护整体的有效选择。
- 张肃祥陶圣祥余国荣喻爱喜胡祥陶宗飞雷鹏程孙文晋
- 关键词:移植物修复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