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军
- 作品数:50 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直肠癌合并肝脓肿误诊患者一例
- 2014年
- 患者马某,女性,50岁,2012年8月因“便血伴乏力、发热2月”在某三甲医院就诊,行电子结肠镜诊断为直肠癌,病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高度疑腺癌。彩超:肝脏实质性占位,肝内胆管结石,脾实质性多发结节,门静脉主干增宽。全腹+盆腔增强CT:1.肝、脾多发占位,考虑转移瘤;2.直肠占位;3.双侧附件异常密度;4.盆腔少量积液。(图1~2)诊断为直肠癌肝转移脾转移。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持续低烧,因经济原因患者放弃治疗。回家后患者持续发热,最高为42度,自行物理降温等对症治疗,无正规治疗,卧床3月,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可进行正常进食、劳动、生活。间断便血,至2013年1月,患者状态良好,为继续治疗,复查腹部CT并请当地肿瘤医院会诊提示:肝占位(隐约可见),脾大(图3~4)。某三甲医院行直肠放射治疗25次总剂量50 Gy并同期化疗。于同年4月复查腹部CT。结果与1月CT相同(图5~6)。无发热,无便血。至2014年1月,患者自诉偶有腹胀、排便困难,无里急后重,无粘液脓血便,为明确诊治来我院,复查肠镜示:直肠距肛缘7厘米见肠粘膜瘢痕挛缩,肠腔狭窄,镜身勉强通过,余所见肠管未见异常。活检回报为炎性增生。复查上腹部CT示:肝胆胰未见异常(图7~8)。并于全麻下行直肠部分切除术,术中探查:肝、脾、胰未见异常,腹腔未见肿大淋巴结,经术中肠镜定位狭窄肠段切除,术后病理回报:粘膜糜烂,部分腺上皮中度异型增生,切缘慢性炎,肠旁淋巴结0/7。术后顺利出院。
- 赵斌吉志武辛国荣陈福军
- 关键词:肝脓肿上皮内瘤门静脉主干电子结肠镜
- GPR4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18年
- 目的分析GPR43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情况,以探究GPR43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迁移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留取2016年—2018年于本院肛肠科和病理科诊断为结直肠癌并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标本119例,其对应的癌旁组织119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蛋白水平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GPR4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组织分型、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T分期、血管浸润、神经浸润、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PR43于结直肠癌旁的正常组织中呈现高表达,于细胞膜表面高表达明显,于结直肠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二者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PR43的表达情况在结直肠癌的研究中具有意义,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低表达与结直肠癌的T分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组织分型、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血管浸润、神经浸润、淋巴结转移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GPR4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及其与T分期的相关性,有助于对结直肠癌的确定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综合性判断,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 李延胜王宇王博陈福军赵斌杨帆倪健赵兴旺于海涛辛国荣
- 关键词:短链脂肪酸结直肠癌
- MicroRNA-613调控ATOH1和FMNL2对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研究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microRNA-613调控ATOH1和FMNL2的作用和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科进行治疗的结肠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重度组,各20例,取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microRNA-613、ATOH1和FMNL2表达情况,分析microRNA-613与ATOH1和FMNL2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microRNA-613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且各组microRNA-61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FMNL2表达量逐渐降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ATOH1表达量逐渐升高,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iRNA-613与ATOH1和FMNL2均呈负相关(r=-0.581、-0.679,P<0.05)。结论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microRNA-613可以调控ATOH1和FMNL2的表达,可以作为预测结肠癌发病严重程度的分子标志物。
- 查作霖陈福军
- 关键词:结肠癌
- 中老年人大肠癌基因易感性研究进展
- 2019年
- 大肠癌是全世界因病致死的第三大原因。大肠癌的致病因素有很多,而且富有多样化,随着人平均寿命的增加,中老年人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呈上升趋势,因此早期筛查出有结直肠癌风险的个体,可以对该疾病实施适当的治疗和管理,这可能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利于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对改善患者预后有很大帮助。近年来,遗传易感性因素在调节大肠癌易感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与大肠癌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基因多态性有望作为大肠癌易患性的生物标志物。
- 柴琳倪健吉志武刘洋杨泽陈福军
- 关键词:结直肠癌易感性中老年人
- 双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手术1200例观察被引量:2
- 2010年
- 马志刘永梁陈福军刘伟新徐延波
-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斜疝儿童双孔法
- 结肠癌的早期诊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8年
- 结肠癌(Cancer colon)是一种常见的世界性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大肠癌患者五年存活率远大于晚期诊断的结肠癌患者,因此建立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尤为重要,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都能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etiveoxygen speeies,Ros)自由基,大量的活性氧(ROS)自由基攻击生物大分子使之发生氧化损伤,这也是致癌物诱导癌变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根据大量的研究发现RNA氧化损伤可能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有关,各组织和体液中的8-oxo-Gsn水平普遍高于8-oxo-dGsn水平,且与组织和其他体液相比,尿液中的8-oxo-Gsn水平最高,多种机制能对核酸的氧化损伤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产物8-oxo-Gsn、8-oxo-dGsn释放入血液,最后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探讨RNA氧化损伤与结肠癌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中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找到合适的诊疗理论依据。
- 杨帆陈福军
- 关键词:结肠癌
- 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及对性生活能力、胃肠道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析在治疗结肠癌中给予腹腔镜手术对于疗效、患者性生活能力与胃肠道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05~2016-07我院接收的54例结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量表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为26例和2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结肠根治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以及排便时间。结果:实验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 <0. 05)。实验组术后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腹腔镜手术对治疗结肠癌疗效显著,对患者性生活功能影响较小,并且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医学推广与应用。
- 吉志武赵斌于海涛辛国荣刘洋王宇朱晓文杨帆赵兴旺陈福军
- 关键词:腹腔镜结肠癌胃肠道功能
- 经内镜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究经内镜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02~2017-02收治的左侧大肠癌性梗阻患者100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进行术中结肠灌洗联合Ⅰ期根治性切除吻合术治疗,研究组进行经内镜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研究组的较低;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远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显著(P <0. 05)。结论:左侧大肠癌性梗阻患者进行经内镜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并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安全可靠,值得广大患者信赖和推广。
- 于海涛赵斌吉志武辛国荣刘洋王宇朱晓文杨帆赵兴旺陈福军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
- DC-CIK联合化疗加靶向治疗对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研究DC-CIK联合化疗加靶向治疗对晚期结肠癌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02~2017-02收治的晚期结肠癌患者90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加靶向治疗,研究组进行DC-CIK联合化疗加靶向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比较,研究组的较高;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的较低,差异显著(P <0. 05)。结论:DC-CIK联合化疗加靶向治疗可有效减小晚期结肠癌患者的病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生活状况,值得借鉴和推广。
- 赵斌吉志武于海涛辛国荣刘洋王宇朱晓文杨帆赵兴旺陈福军
- 关键词:DC-CIK化疗靶向治疗晚期结肠癌
- 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NETs与CD8+T细胞的作用
- 2024年
- 全球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排名第三,同时也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就医时多为中晚期,预后相对较差。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数量的增加,在促进CR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TANs的衍生物,NETs具有强大的致瘤特性。CD8+T细胞功能的耗竭,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大大降低导致了癌症消除的失败。本篇综述,我们讨论了NETs的功能、对肿瘤的作用,T细胞在肿瘤免疫逃逸与免疫监视中的角色以及肿瘤微环境中NETs对CD8+T细胞的作用,这将为CRC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庞雪寒陈福军刘严松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免疫监视免疫逃逸CD8+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