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平
- 作品数:13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一种高强度且柔软的精神病患者护理用床垫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强度且柔软的精神病患者护理用床垫,包括床垫本体,所述床垫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底层,所述底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复合材料层,复合材料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耐候层。本实用新型通过底层顶部的复合材料层,对床垫本体...
- 陈玉平王红
- 文献传递
- 精神科新的入院安全告知程序在开放病房的运用
- 2016年
- 目的:探讨在精神科开放病房的安全告知程序应用效果。方法:对 2014年1月—2014 年12月住院296例及2015年1月—2015 年12月336例开放式病房家属分别实施2种不同的安全情况告知程序,比较2组住院病人的纠纷发生率。结果:2015年1月—2015 年12月住院的 336例病人实施新的告知程序,因安全问题发生临床纠2例,发生率为 0.60%,2014年1月—2014年12月对住院病296例未实施新的告知程序,因安全问题发生临床纠纷10例,发生率3.40%。结论:精神科开放病房新的安全情况告知程序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医患纠纷,护士责任心增强,家属满意度提高。
- 陈玉平吴玲
- 关键词:精神科告知程序开放病房
- 老年痴呆患者40例护理分析
- 2016年
- 探讨护理老年痴呆患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通过进行心理问题、用药安全、睡眠障碍、安全隐患,日常生活护理方面的干预研究,对护理体会进行系统的总结。结果:32例中重度患者中有30例症状有明显的改善;8例轻度患者中有7例症状有明显改善;仅有3例患者的症状改善不是很明显。结论:科学、人性化的护理干预可使其衰老进程减慢,对维持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 刘春珍陈玉平
- 关键词:老年痴呆护理干预
- 支持性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对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 2016年
- 探讨支持性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对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帕罗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4、8周进行疗效评定,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二组都有显著疗效,治疗组较对照组起效快,治疗的依从性好。结论 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同时,配合支持性心理治疗,会取得更好疗效。
- 陈玉平李军
- 关键词:老年人抑郁症心理治疗
- 互联网背景下精神分裂症病人院外监测研究进展
- 2024年
- 通过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概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精神分裂症病人院外监测的实施方式、监测内容和实施效果。目前院外监测的实施方式主要有4类,包括智能手机、网络通信软件、可穿戴设备和移动应用程序;监测内容包括病人声音和头面部特征、活动能力和药物依从性;实施效果主要为预测精神分裂症复发,促进病人自我管理。本文以期通过相关概述为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吴莹玉王文娟汪雅静陈玉平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互联网病情监测
- 核心自我评价在精神科临床护士职业获益感与工作投入间的中介效应
- 2025年
- 目的探讨核心自我评价在精神科临床护士职业获益感与工作投入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护士工作投入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11-12月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对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232名精神科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和Process 4.1宏程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精神科临床护士职业获益感、核心自我评价及工作投入的总分分别为(123.96±15.27)分、(36.05±6.85)分和(41.07±15.42)分。护士职业获益感与工作投入、核心自我评价均呈正相关(r=0.610,P<0.001;r=0.599,P<0.001);工作投入与核心自我评价也呈正相关(r=0.885,P<0.001);核心自我评价在护士职业获益感间与工作投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9.508%。结论核心自我评价在护士职业获益感与工作投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建议护理管理者可通过提高精神科临床护士职业获益感和核心自我评价,提升护士工作投入水平。
- 吴莹玉王文娟肖媛陈玉平汪雅静
- 关键词:精神科核心自我评价中介效应
- 艾司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 2016年
-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共6周,采用HAMD量表、TESS量表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AMD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艾司西酞普兰组副反应明显小于阿米替林组。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
- 李军陈玉平王佳琳
-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阿米替林抑郁症
- 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2025年
- 目的构建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风险预测模型,为高风险患者的识别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开放式病房住院治疗的724例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住院的641例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内部验证组,将2023年1—7月住院的83例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根据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构建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NSSI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等综合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724例患者中男179例,女545例,年龄15(14,17)岁;建模组449例,内部验证组192例,外部验证组83例。建模组患者NSSI发生率为32.96%(148/449)。饮食减少(OR=10.980,95%CI 4.462~27.017)、接触被动(OR=4.681,95%CI 1.986~11.031)、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分(OR=12.235,95%CI 4.657~32.14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15分(OR=27.888,95%CI 8.700~124.630)、失眠严重指数量表评分>15分(OR=6.357,95%CI 2.257~17.899)和更高的过往自伤水平(OR=1.663,95%CI 1.428~1.935)是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此6项因素建立的建模列线AUC为0.973,灵敏度为0.94,特异度为0.89。结论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NSSI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准确度和实用性,有助于识别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中的高风险NSSI人群。
- 吴莹玉王文娟肖媛汪雅静陈玉平
- 关键词:青少年心境障碍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