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
- 作品数:46 被引量:86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试论明清时期河南城镇发展的特点被引量:11
- 2006年
- 明清时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河南的城镇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的新城镇兴起,全国各地的商人前来河南的大小城镇开店经营,活跃了河南的商品经济。然而,明清时期河南城镇的发展没有抓住历史机遇,建立起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加工业,加之中原频仍的战乱以及自然灾害等,致使河南城镇的发展落后于江南地区。
- 田冰
- 关键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
- 道光二十一年开封黄河水患与社会应对被引量:5
- 2012年
-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黄河决于开封,围城八月,危害严重。以巡抚牛鉴为代表的官员群体尽管做出了积极的应对,并取得了救灾的最后成功,但官员、官役的贪渎行为几乎表现为"群体化"态势,成为灾害发生和持续八月的重要原因。在此情况下,以绅士为主导的民间救灾活动广泛展开,为成功救灾发挥出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民间救灾之地位日益突出,这也成为晚清时期的一个历史趋向。
- 田冰吴小伦
- 关键词:道光黄河水患社会应对
- 从大量追谥前朝官员看南明政权与反清复明的抗争
- 崇祯皇帝于1644年3月19日自缢身亡,当天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覆亡。这年5月初3日,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拥立明室中的藩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于5月15日即皇帝位,于1645年改年号为弘光元年...
- 田冰
- 关键词:南明政权《明史稿》反清复明
- 文献传递
- 明代黄河水患与治黄保漕的时空变迁述论
- 明代黄河频繁决口,河道变迁较大。据郑肇经统计,明代黄河决口301次,漫溢138次,迁徙15次。黄河几乎无岁不灾,灾害范围之大几乎遍及河南中东部、山东西北部和西南部、南直隶北部。明人储巏曾言:"中国之河患,兖豫为甚。"其实...
- 田冰
- 关键词:黄河水患南直隶
- 文献传递
- 明成化至正德时期北方边粮供应的变化及其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明初军粮供应的主要方式是军屯和商屯。由于官豪势要侵占屯田、屯军服役沉重、土地兼并和官豪势要搀和中盐等原因,最终导致军屯、商屯退出北方边粮供应体系。成化至正德时期,边粮主要倚重北方几省的民运供应,进而发展到折银供边。北方边军供粮方式的每一次变革,必然导致数量庞大的劳动人民被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直接的后果即为大量农民背井离乡成为流民,他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促使各种社会经济模式普遍发展,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失去生产资料的流民也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明初建构的一整套小农经济体系被新的经济模式所侵蚀,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
- 田冰
- 明代商人社会地位之变化被引量:2
- 2000年
- 明代以前 ,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到了明朝中后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人的经济力量壮大了 。
- 田冰张宝红
- 关键词:明代商人社会地位商品经济经济力量
- 试论北宋时期的民意观
- 2016年
- 北宋时期登闻鼓院、监司、越诉等制度,是统治者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北宋一定时期内统治者有着重视民意、听取民意、民心可畏、施养民之政的观点。但封建皇权没有任何束缚,至北宋末年,统治者忽视民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北宋时期的民意观有着历史的局限性,统治者重视民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其统治;虽提出要顺民意,结民心,其实人民依然是从属者和依附者;人民只是抽象的"类的群体",而忽视了每个个体的意见。这些局限性,使北宋的统治者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逆民意而行。
- 张云筝田冰
- 关键词:北宋
- 试论明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被引量:1
- 2000年
- 由于明初政府实施的恤商政策 ,使得明中后期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商人空前活跃 ,其社会地位提高 ,对社会的作用也凸现出来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 ,商人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田冰
- 关键词:明代商人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明代黄河治理思想源流探析
- 明代黄河治理思想在古代黄河治理思想的长河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对前代治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有自己时代黄河治理思想的创新。明代前中期的治河实践中以分流思想为主,几乎所有治河者都主张分流。分流思想上溯至大禹治水的分疏之...
- 田冰
- 关键词:明代
- 明代京官俸禄折色的类型及其历史背景
- 2025年
- 明代京官俸禄按法定标准是发放粮米,在明初的一段时间内,朝廷按此标准执行。但此后,明廷采用折色的方式,将粮米按一定的比价替换为其他物品。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折色的比例不断提升,并先后形成了不同的折色类型。最早的官俸折色类型是宝钞,之后朝廷又将部分宝钞替换为实物(主要是胡椒、苏木及绢、布),不久之后白银也逐渐出现在官俸折色中,并在明代后期成为主要的官俸折色类型。而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宝钞的发行及贬值、迁都后北京的物资供应、官方外贸的兴衰和赋税征收的折色等历史背景分不开。在这些历史背景的共同作用下,明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官俸折色类型。从长期来看,此项制度对明代的政治经济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田冰吕蒙原
- 关键词:明代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