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华
-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福州市9起水痘暴发调查与控制
- [目的] 查明水痘暴发原因,为更好控制水痘暴发、流行提供经验。[方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管理规定网络直报的突发性传染病疫情。[结果]2006-2008年福州共报告9起水痘暴发疫情,累计发病275例,罹患率4...
- 邓惠敏王清华齐文岚
- 关键词:突发事件水痘疾病控制传染病疫情
- 文献传递
- 2010年福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福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相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0年福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和部分病例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福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1 849例,发病率为175.05/10万,其中重症病例279例,死亡6例。年发病率,鼓楼区为185.66/10万,台江区为263.31/10万,仓山区为490.51/10万,晋安区405.53/10万,平潭县为215.89/10万。11 849例中,4~7月发病占61.77%,其他月份占38.23%;5岁及以下占95.09%;散居儿童占73.13%,托幼儿童占23.76%。EV71阳性占76.97%,Cox A16阳性占22.22%。[结论]福州市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病原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
- 郑芳王镜泉王清华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 2007-2011年福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分析福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1年福州市乙脑疫情资料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福州市共报告乙脑病例24例,呈散发状态,年均发病率为0.07/105;累计报告死亡3例,病死率为12.5%。24例病人中,2007-2011年分别发病2、3、7、4、8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散居儿童12例,托幼儿童3例,学生5例;<10岁儿童14例6~8月发病的24例;有乙脑疫苗接种史的8例。年均发病率,城区为0.01/105,郊区8个县(市)为0.1/105。结论福州市乙脑疫情仍处于散发状态,农村是防治的重点地区、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搞好儿童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
- 王清华陈敏红郑芳
-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
- 2010—2012年福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掌握福州市乙肝发病特点、流行趋势,为制订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州市2010—2012年的乙肝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福州市乙肝年均发病率为211.95/10万,年发病率分别为239.86/10万、203.52/10万、192.4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486,P<0.05)。病例呈散发状态,全年各月份均有病例发生,1—3月份为发病高峰。福州市区肝炎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普遍高于其他县(市),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家务及待业和农民,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85.42/10万和133.5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意义(χ2=1655.635,P<0.05),发病年龄组集中在20~50岁年龄组,其中以25~3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结论近年来,福州市乙肝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在加强新生儿、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疫苗免疫范围。应加强乙肝预防和疫苗接种宣传教育。
- 郑芳王清华贾海梅
- 关键词:肝炎肝炎乙型
- 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出院后核酸“复阳”情况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对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感染者出院后进行医学观察和健康随访,以了解感染者出院后核酸再次出现阳性的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65例感染者出院后的核酸复阳患者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病例类型、检测标本和复阳时间等。结果共发现出院后病毒核酸复阳者21例,复阳率为7.9%(21/265),其中,男性占85.7%(18例),女性14.3%(3例);年龄中位数35岁(23~69岁);出院至复阳时间平均10 d(1~35 d)。有1例出现2次复阳,第2次复阳距出院时间达72 d。结论新冠肺炎治愈出院后存在核酸复阳情况,但未引起续发传播。建议出院前采集多部位标本,确定阴性再出院;出院后进行多时点、多部位标本监测。
- 贾海梅王清华王瀚炜陈敏红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 福州市1950—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趋势分析
- 福州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近年来邻近市、县发生新的流脑菌型变迁病例,使流脑控制工作面临新挑战。现分析福州市1950—2006年来流脑疫情消长趋势。
- 邓惠敏王清华唐丽琼
-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管理流行病学特征防疫管理
- 文献传递
- 福建省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分析福建省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感染情况,了解不同暴露情形下感染和发病的风险。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福州市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在不同暴露情形下的续发率。结果福州市COVID-19疫情经历3个阶段。共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 159人,续发率为2.07%(24/1 159)。代间隔中位数为12 d(2~21 d)。密切接触者与病例的关系中,养老院被护理老人续发率最高(28.57%),其次是家庭成员(5.52%)、医务人员(3.23%)、亲戚(2.41%)和同事/同学(1.67%),各类密切接触者人群的续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376,P<0.001)。接触方式中,护理(养老院)接触方式的续发率最高(28.57%),其次是同住(5.26%)、诊疗护理(3.23%)、做客(2.82%)、同幢楼(1.77%)和短时间谈话/办事(1.55%),不同接触方式续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075,P<0.001)。潜伏期中位数为5 d(1~12 d)。结论 COVID-19传染性较强,对密切接触者特别是特殊人群或高风险人群实施及时、更严格的隔离医学观察,有助于减少续发病例并降低导致社区传播的可能性。
- 陈敏红贾海梅王瀚炜郑霄雁王清华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密切接触者
- “妈妈班”在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方面应用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妈妈班"在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方面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2019年4~8月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在福州市5城区48家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中随机选择10家已开展"妈妈班"和10家未开展"妈妈班"的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开展调查。结果调查1 500人,共1 477份有效问卷,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知晓人数852人(57.68%)。参加"妈妈班"296人,知晓240人(81.08%),未参加"妈妈班"1 181人,知晓612人(51.82%)(P<0.05)。家长获取疫苗接种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接种医生(60.32%)。家长对国家疫苗的信任数1 248人(84.50%),其中参加"妈妈班"信任率为89.19%(264/296),未参加"妈妈班"信任率为51.82%(984/1 181)(P<0.05)。结论参加"妈妈班"在提高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国家疫苗的信任度有正向助力,但"妈妈班"这类宣传教育方式开设偏少。
- 王清华陈杨伟黄永翰贾海梅
- 关键词:疫苗接种宣传教育
- 2009年福建省福州市麻疹监测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评价福建省福州市麻疹监测工作进展情况。方法依照福州市2009年麻疹监测系统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福州市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较好,福州市2009年各县(区、市)通过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疑似病例122例,比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55例多报告67例(54.90%)。报告麻疹确诊病例41例,发病率为0.61/10万,病例呈散发,主要集中在家务及待业者,占总发病数的37.71%;>15岁的发病数为23例,占56.10%;1-9月均有发病,以3-7月为发病高峰,占总发病数的90.24%。结论应加强福州市麻疹常规免疫接种及复种,以及>15岁人群的监测,提高麻疹监测工作质量,以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 贾海梅陈杨伟王清华
- 关键词:麻疹监测系统流行病学
- 福州市1984—200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分析福州市1984-2004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监测数据.提出预防策略。[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资料,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人和动物HV抗体。[结果]21年来,我市报告EHF病190例,年平均发病率0.81/10万。发病总体趋势上升。每年3~6月发病高峰。发病以20-45岁青壮年农民为主,男高于女。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讨论]我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符合家鼠型疫区的流行特点。
- 邓惠敏王清华官陈平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鼠类疾病控制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