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斌
- 作品数:15 被引量:267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止血带压力设置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个性化设定止血带充气压力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7年8月在全麻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个性化压力组36例,便携式彩超探头置于腘动脉处,当腘动脉血流峰图完全消失时的充气压力为个性化止血带压力值;固定压力组35例采用传统固定止血带压力值为270mmHg。比较两组止血带压力值、止血带使用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切口及止血带部位VAS疼痛评分、止血带部位周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切口和止血带并发症。[结果]个性化压力组止血带的压力值、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第1、3d切口及止血带部位VAS评分、术后止血带部位周径、止血带部位及切口部位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固定压力组(P<0.05);术后1周膝关节功能评分,个性化压力组显著高于固定压力组(P<0.05)。而在术中失血量和止血带使用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设定个体化止血带的压力值,不仅可确保止血效果,而且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提升使用止血带时的安全性,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雷英歌雷英歌李惠萍张金陵梅斌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彩色多普勒超声气囊止血带个性化
- 脓毒症患者早期血清学指标对死亡的预测价值及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血清学指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11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根据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及血液指标,通过Cox回归模型确定脓毒症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早期预测价值。结果111例脓毒症患者中存活组69例、死亡组42例,死亡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D-二聚体(D-Dimer)值较生存组升高,而血纤维蛋白原(FIB)较生存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DH、BUN、SCR、FIB和D-Dimer对预后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79、0.626、0.618、0.652和0.644,其中血清LDH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经Cox回归分析血清LDH、FIB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OR=1.001、0.793,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高血清LDH、BUN、SCR和D-Dimer患者累计生存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H、BUN、SCR、FIB和D-Dimer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早期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左和平吴佳丽梅斌
- 关键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预后影响因素
- 参与远端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介导因子
- 远端缺血预处理是一个新颖的方法,它是指对一器官进行缺血再灌注后会对另一个远端器官产生保护作用,主要是因为将生物化学信号释放到循环中去或者激动神经信号传导通路,从而释放信号产生保护作用。这会对靶器官产生保护作用,并且不发生...
- 张野梅斌
- 关键词:神经信号传导通路
- 文献传递
- 舒芬太尼后处理抑制大鼠心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产生心脏保护作用
- 王莉珍顾尔伟鲁显福陈巧玲张雷曹袁媛梅斌
- 远端创伤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14年
- 大量实验证据表明,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及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近年的动物实验证明,腹部创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亦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心肌梗死面积的减小,这种远离心肌的腹部创伤称为远端创伤预处理(remote preconditioning of trauma,RPCT)。现就RPCT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有助于系统地了解RPCT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提供新方向。
- 李万红梅斌顾尔伟
- 关键词:心肌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在舒芬太尼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评价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在舒芬太尼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350—420g,14—15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15):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环孢菌素A组(CP组)、舒芬太尼后处理组(SP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前5min时,CP组、SP组和I/R组分别经颈静脉注射环孢菌素A5mg/kg、舒芬太尼1μ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10min时取心脏,提取心肌细胞线粒体,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ITIPTP活性。于平衡30rain、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时记录MAP和HR,计算收缩压与HR乘积(RPP)。于再灌注120min时采集动脉血样3ml,测定血浆cTnI浓度,处死后取心脏,测定缺血危险区(AAR)和梗死区(Is)体积,计算IS/AAR。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S组比较,I/R组、CP组和sP组mPTP活性和血浆eTnI浓度升高,MAP和RPP降低(P〈0.05)。与I/R组比较,CP组和SP组mPTP活性、血浆cTnl浓度和IS/AAR降低,CP组MAP升高(P〈0.05)。与CP组比较,SP组MAP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线粒体显著肿胀、嵴断裂甚至空泡化,CP组及SP组线粒体结构较I/R组完整,少量线粒体嵴断裂。结论舒芬太尼后处理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抑制心肌细胞mPTP开放有关。
- 王莉珍顾尔伟鲁显福江帆陈巧玲张雷梅斌曹袁媛
- 关键词:舒芬太尼细胞膜通透性心肌再灌注损伤
- 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诱发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的效应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诱发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的效应。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80只,体重250—300g,5—6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15组(n=12):对照组(c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PC组)及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组速率分别为1、5、10、20μg·kg^-1·min^-1,输注时间分为15、60、120min,分别为R1-15组、R1-60组、R1-120组、R5-15组、R5-60组、R5-120组、R10-15组、R10-60组、R10-120组、R20-15组、R20-60组和R20-120组。在动脉圆锥与左心耳之间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15min后进行分组处理。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进行心肌缺血,IPC组心肌缺血5min,再灌注5min,共3个循环;RPC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5ug·kg^-1·min^-1 5min,暂停5min,共3个循环。每组取6只大鼠,于分组处理30main时进行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时取心肌组织,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每组取另外6只大鼠,于分组处理结束后取心肌组织,测定氧自由基、丙二醛和硝基酪氨酸的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IPC组、RPC组、R1-120组、R5-60组、R5-120组和R10-60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R1-120组、R5-60组、R5-120组、R10-60组、R10-120组、R20-15组、R20-60组和R20-120组心肌组织氧自由基表达上调,R20-15组、R20-60组和R20-120组心肌组织丙二醛和硝基酪氨酸的含量升高(P〈0.05或0.01)。结论高速率和长时间输注瑞芬太尼可诱发大鼠心肌氧化应激反应。
- 梅斌张野王苑顾尔伟
- 关键词:哌啶类心肌
- 股神经阻滞相关筋膜层次解剖:薄层塑化与超声影像对比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揭示股神经阻滞操作区域股神经前方筋膜的层次结构,为临床超声下股神经阻滞定位提供准确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具成人盆部标本,制作横断面连续薄层塑化切片观察并分析;临床收集36例股神经阻滞操作超声影像,结合薄层塑化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薄层塑化结果显示,在股神经阻滞操作对应层面,髂筋膜紧密覆盖于股神经与髂腰肌表面,在内侧延续为股鞘后外侧壁,未见髂筋膜形成包绕股神经的筋膜鞘样结构。阔筋膜自缝匠肌表面向内走行至股鞘前方,覆盖髂筋膜、股神经、髂腰肌、股鞘等结构;3例(6侧)标本中,4侧显示阔筋膜在缝匠肌内侧缘未融合而分为两层,2侧显示在缝匠肌前缘融合为单层。超声图像显示股神经前方筋膜均可视,髂筋膜为白色条索状高回声影,位于股神经前方且与股神经紧密相邻;阔筋膜覆盖股神经、髂筋膜、股鞘,与股神经相距较远;36例超声影像中,30例显示阔筋膜为两层,6例显示为1层。结论髂筋膜与股神经关系紧密,可作为超声引导的股神经阻滞的定位标志,分层的阔筋膜易被误认为髂筋膜,应根据其移行特点进行准确地辨识。
- 王华健林国雄徐朝阳梁亮梅斌张铭徐胜春
- 关键词:股神经超声
- 超声引导下仰卧位腰丛阻滞与髂筋膜阻滞对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镇痛的比较: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被引量:42
- 2019年
- 背景:高龄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是很重要的环节。腰丛以及髂筋膜阻滞都是髋关节置换常用的麻醉阻滞方法。目的:试验拟观察超声引导下仰卧位腰丛阻滞与多角度多点髂筋膜阻滞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以筛选出对此类患者的最佳镇痛方案。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拟收集中国安徽省六安世立医院的高龄髋关节置换住院患者20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4例,腰丛组行仰卧位腰丛神经阻滞后联合喉罩全身麻醉,髂筋膜组行多角度多点髂筋膜神经阻滞后联合喉罩全身麻醉,麻醉后两组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随访24h。试验经六安世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PJ2018-001,审批时间:2018年3月),方案版本号1.0。参与试验的患者在充分了解治疗方案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24 h以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术后镇痛效果;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6,12 h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术中各时间点[喉罩置入时(T0)、手术切皮时(T1)、手术扩髓时(T2)、假体植入时(T3)、缝切口时(T4)、入复苏室后(T5)]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术中舒芬太尼、佩尔地平、麻黄碱用量,术后2,6,12,24h静脉自控镇痛用药总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课题组前期(2018年3月至9月)已完成了60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小样本试验结果,腰丛组30例术中舒芬太尼、佩尔地平及麻黄碱的用量明显低于髂筋膜组(P <0.05);髂筋膜组30例T2至T5时的心率与腰丛组相应时间点相比明显升高(P <0.05),且在T1,T2,T3,T5时心率大于同组T0 (P <0.05);同时髂筋膜组T1至T5时的平均动脉压高于腰丛组(P <0.05),在T1至T4时的平均动脉压高于同组T0 (P <0.05);而腰丛组T3,T4时的平均动脉压略低于同组T0 (P <0.05)。腰丛组术后6,12,24 h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髂筋膜组(P
- 陆小龙俞学锋胡四毛郑学磊李琼刘勇王盘如彭建敏梅斌
- 关键词:超声引导腰丛神经阻滞髋关节置换
- 脊髓腺苷受体介导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后心肌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脊髓腺苷受体在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的介导作用以及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CON组)、吗啡预处理组(MPC)、腺苷体阻断剂茶碱(theophylline,THE)+吗啡预处理组(MPC+THE组)、另设茶碱自身对照组,除茶碱自身对照组(6只)外,其他每组12只。每组观察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计算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乘积(RPP);心肌缺血危险区(AAR)、梗死区(IS)的体积,心肌梗死面积以IS/AAR表示;免疫组化测定心肌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MPC组的IS和IS/AAR均明显下降(P<0.01),MPC+THE组分别明显低于CON组(P<0.01),高于MPC组(P<0.01),THE自身对照组与CON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ON组心肌中的I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0.01),MPC组心肌组织中的I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N组(P<0.01),而MPC+THE组心肌组织中的ICAM-1的表达水平高于MPC组(P<0.01),低于CON组(P<0.01)。结论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可以上调大鼠脊髓腺苷受体的激动水平,后者通过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部分介导了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梅斌张野陆姚程新琦左友梅李锐高杉陈志武
- 关键词:吗啡腺苷受体侧脑室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