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在评估脓毒症患儿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5
- 2013年
- 小儿脓毒血症是目前儿童ICU(PICU)常见的危重病之一,其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为患儿的主要死因.判断脓毒血症的治疗效果及预测患儿预后是目前危重病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发现在脓毒症的辅助和鉴别诊断方面,降钙素原(PCT)是一个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新指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是用数字化定量评价危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的方法[1],目前国内关于APACHEⅡ评分在儿科PICU中应用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66例脓毒症患儿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进行分析,探讨二者判断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 张笃飞林涛马志超
- 关键词:脓毒症降钙素原
- 小儿脓毒症并腹内高压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并腹内高压(IAH)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膀胱测压法对119例脓毒症患儿进行腹内压检测,根据腹内压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腹内压正常组(对照组,n=80)与IAH组(n=39)。采用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调查脓毒症患儿并发IAH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小儿危重病评分(PCIS)、降钙素原(PCT)、PaCO2、血清乳酸值及肠道/腹腔感染、腹水、胃肠功能障碍、机械通气、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的发生比例在IAH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降低、MODS、休克、胃肠功能障碍和腹水是脓毒症合并IAH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PCIS降低、MODS、休克、胃肠功能障碍和腹水的脓毒症患儿,有发生IAH的可能,应重点监测,以早期诊断并予及时干预治疗。
- 张笃飞冯小伟林涛吴开芳
- 关键词:脓毒症腹内高压儿童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了解医院儿科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率,以指导临床更有效治疗CAP。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1年12月医院CAP 5岁以下住院患儿512例,采集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送检512份痰标本,阳性标本为188份,阳性率为36.7%,检出病原菌207株,男性检出131株,女性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株75株占36.2%,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132株占63.8%,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56.7%,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耐药率<8.3%;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极高,>60.0%,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100.0%敏感。结论医院儿童CAP分离菌株中,革兰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阳性菌,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 林涛陈实王灵
- 关键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敏感性
- 阿奇霉素对弓形虫病患儿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对弓形虫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健康保健门诊和住院患儿,分为三组,阿奇霉素治疗弓形虫病组患儿20例,未经治疗处理的弓形虫病组患儿19例,健康对照组儿童15例,其中阿奇霉素治疗组在4个疗程结束后,每组患儿各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Th1、Th2、NK、B细胞在外周血中的百分率以及CD4+/CD8+、Th1/Th2细胞的比值。结果未经治疗处理组CD3+、Th1、NK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较阿奇霉素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高,而CD8+细胞百分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弓形虫感染的患儿T淋巴细胞失衡,阿奇霉素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应答反应发挥保护作用,能有效治疗弓形虫感染给机体带来的损害。
- 冯小伟陈玉雯孙嵩林涛郭德兴
- 关键词:弓形虫病阿奇霉素淋巴细胞亚群
- 降钙素原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儿科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的胶体金免疫结合法,对56例临床疑似儿科感染性疾病的住院患儿作PCT测定,按临床第一诊断把患儿分成肺炎或肠炎、败血症等5组,并与C-反应蛋白(CRP)作比较。结果56例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PCT检测阳性40例,阳性检测率71.4%,对全部56例检测对象中,CRP测定阳性10例,阳性检出率为18%,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CT检测应用于儿科感染性疾病可作为早期快速鉴别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新指标。
- 林涛
- 关键词:降钙素原
- 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6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160例,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丙种球蛋白组53例和干扰素组53例。均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丙种球蛋白组给予丙种球蛋白400 mg.kg-1.d-1,静脉滴注,连用5 d;干扰素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肌肉注射,6~106μg/d,1次/d,共3 d。观察3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病情改善时间。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效45例,无效9例;丙种球蛋白组有效50例,无效3例;干扰素组有效48例,无效5例。3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P=0.00);其中丙种球蛋白组和干扰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P=0.00;χ2=11.17,P=0.00);丙种球蛋白组与干扰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P=0.46)。3组患儿热程、皮疹消退时间、神经系统病理征转阴时间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丙种球蛋白组和干扰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组与干扰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或干扰素进行治疗较常规疗法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
- 林涛
- 关键词:手足口病丙种球蛋白类干扰素
- 血清sIL-2r表达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表达水平以及与该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29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sIL-2r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以2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sIL-2r表达水平较健康儿童明显升高(P<0.01);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中死亡者与存活者的血清sIL-2r表达水平比较,感染初期及晚期死亡者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结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sIL-2r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两者之间相关密切。对判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 林涛向伟廖锋冯小伟
- 关键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白细胞介素2受体预后
- 海口市儿童意外伤害流行学调查及干预
- 向伟廖小平李红梅郭敏薛果佳黄美娇李少梅冯小伟罗文龙顾才盛朱桂琼陈玉霁李瑞花林涛谢慧能
- 该研究采用流行学研究方法调查海南省海口市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发现海南省海口市1997-1999年严重意外伤害年发生率为21/10000,年死亡率为2/10000,残疾年发生率为3/10000,意外伤害是海口市儿童死亡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儿童意外伤害儿童死亡流行学调查
- 海口市儿童哮喘变应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王灵陈实曾霞吴少皎谢跃琦林涛林霞陈冰
- 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研究探讨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方便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门诊收治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5例,观察组采用小儿近金翘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两组患者连续用药5 d后观察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以及统计比较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1%(60/65),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8.46%(51/65)(χ^2=4.993,P<0.05)。②观察组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时间、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t=7.570、4.692、4.365、3.886,P<0.05)。③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5%(4/65),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6%(12/65)(χ^2=4.561,P<0.05)。结论小儿金翘颗粒口服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缩短患儿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好,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蔡露良林涛钟广会
-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