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奇

作品数:9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新生儿
  • 2篇新生儿呼吸
  • 2篇新生儿呼吸窘...
  • 2篇新生儿呼吸窘...
  • 2篇综合征
  • 2篇窘迫综合征
  • 2篇呼吸窘迫
  • 2篇呼吸窘迫综合...
  • 2篇活性
  • 2篇肺表面
  • 2篇肺表面活性
  • 2篇肺表面活性物...
  • 2篇表面活性物质
  • 1篇蛋白
  • 1篇新生大鼠
  • 1篇源性
  • 1篇再灌注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炎
  • 1篇治疗川崎病

机构

  • 6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阜阳市第二人...
  • 1篇淮南东方医院

作者

  • 6篇李志奇
  • 3篇茅双根
  • 2篇徐国成
  • 2篇周名雄
  • 2篇窦常胜
  • 2篇薛良荣
  • 1篇胡茂庆
  • 1篇韩明锋
  • 1篇严颜
  • 1篇张士发
  • 1篇张怀伟
  • 1篇郭本标
  • 1篇都鹏飞
  • 1篇李秀勇
  • 1篇任颖
  • 1篇冉献贵
  • 1篇陈爱斌
  • 1篇郭君

传媒

  • 3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自然医学...
  • 1篇解剖与临床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36例患儿应用周尔苏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反应、血气分析的变化及疗效。结果:应用固尔苏后患儿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紫绀症状减轻或消失,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患儿用药后30 min均下调呼吸机参数;患儿用药前后PaO_2、PaCO_2,pH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36例患儿全治愈。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较好。
薛良荣茅双根周名雄窦常胜李志奇郭本标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阜阳市重症手足口病致神经源性肺水肿23例被引量:24
2009年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致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的临床表现,总结其诊断依据,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3例重症手足口病致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例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表现、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测、脑脊液和X线胸片检查。4月20日前收治的6例患儿予常规抗炎、强心等综合治疗;4月20后,17例患儿予降颅压,大剂量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或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多有发热,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发生病理生理改变,多数病例出现血白细胞、血清CK、血清CK-MB、血糖、CRP、血小板计数升高。脑脊液检查提示无菌性炎性反应。胸片提示进展迅速的肺实变影。行病原学检测7例患儿中,5例EV71病毒呈阳性,占71.42%。尸检显示肺组织淤血、水肿、出血,支气管黏膜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则表现为脑炎、脑膜炎和脊髓炎。4月20前6例未行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均于入院10 h左右死亡;4月20日后治疗17例患儿中,9例临床治愈,4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结论重症手足口病致神经源性肺水肿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机械通气、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可改善预后,抢救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
李志奇徐国成韩明锋李秀勇冉献贵胡茂庆张怀伟郭君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神经源性肺水肿
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抗感染、止咳化痰、补液、吸氧等治疗。治疗组给予普米克令舒加入微量气泵雾化吸入,2次/日。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3,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徐国成李志奇陈爱斌
关键词:普米克令舒毛细支气管炎雾化吸入
联合应用PS及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机械通气治疗2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对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呼吸机参数、胸部X线变化等进行观察。结果:用药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胸部X线透亮度明显改善、颗粒网状阴影消失,血气分析及机械通气参数如FiO2、PIP、PEEP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能迅速有效地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李志奇都鹏飞茅双根薛良荣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肾上腺髓质素表达的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reperfusion brain damage,HIRBD)后不同时间脑组织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mRNA、AM及外周血血浆AM水平变化规律。方法:将42只健康7 d龄SD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HIRBD后0 h、6h、12 h、24 h、48 h组,每组6只,按时剖杀各组实验大鼠,断头取血及双侧脑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脑组织AM mRN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组织和血浆AM水平。结果:①HIRBD各组脑组织AM mRNA、AM和血浆AM水平显著性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峰在6~24 h,24 h后开始下降。②脑组织AM mRNA水平和脑组织AM水平呈正相关(r=0.75,P〈0.05)。③外周血血浆AM水平和脑组织AM水平呈正相关(r=0.78,P〈0.05)。结论:缺氧缺血再灌注可诱导新生大鼠脑组织AM基因表达和转录水平的增高,并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新生大鼠HIRBD时脑组织AM基因表达和转录水平的增高可能是外周血血浆AM增高的主要原因。
张士发周名雄茅双根窦常胜严颜李志奇
关键词:新生大鼠肾上腺髓质素再灌注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ASP)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患儿分成治疗组20例联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15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退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散及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等方面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应尽早使用。
任颖李志奇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川崎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