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与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的3种完成方式比较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由于不同的完成方法可能导致与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测量结果的不同,探讨调查员当面询问、电话询问和邮寄量表这3种完成方式应用结果的可信程度和应用可能。方法:调查对象为2002-09/2003-06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或门诊收治的单眼视力下降的患者或社区居民63人,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远视力和眼部疾病分成3组(每组21人),于直接填写完成第1份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后,间隔2周,再分别以当面询问、电话询问和邮寄量表的方式完成第2份量表。结果:各组两次完成的量表的克郎巴赫α系数和分半信度都大于或等于0.70。除了维“调节能力”外,各维和总体得分的重测信度良好。当面询问组和电话询问组重复测量的时间明显低于初次完成时间。结论:无论是直接询问,电话询问,还是邮寄量表的方法测量的结果可信度均良好,可以根据具体状况决定采用何种方式用于与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的完成。
- 邹海东张皙方丽珍许迅柏林
- 关键词:生活质量视力普查疾病影响状态调查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本效用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进行成本效用分析。方法对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施行手术治疗的117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收集其手术相关的费用,并用时间权衡法得到患者手术前后的效用值,以3%的贴现率计算期望寿命时间内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以空白干预为对照,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增量成本效用分析,计算每额外获得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需要增加的成本,即增量成本效果比。变化主要参数,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干预的平均成本为8471元(95%可信区间7716~9227元),平均额外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为1.24(95%可信区间0.73~1.76),每额外获得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需要增加的成本为6819元(95%可信区间4711~11816元)。其中行巩膜扣带手术者每额外获得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需要增加的成本为4892元(95%可信区间3366~8971元),行玻璃体手术者每额外获得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需要增加的成本为17134元(95%可信区间8824~73110元)。结论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施行手术治疗能够获得更多的质量调整生命年,每额外获得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需要6819元。
- 马莹琰邹海东刘海芸柏林徐娴张皙许迅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成本效用分析质量调整生命年
- 巩膜环扎加压术后的屈光改变被引量:1
- 2000年
- 柏林张皙
- 关键词:屈光改变病因
- 丹皮酚缓解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丹皮酚抑制环状RNA肥胖蛋白(circFTO)缓解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用高糖(HG)处理细胞来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将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30 mmol·L^(-1) HG处理)、si-NC组(30 mmol·L^(-1) HG+si-NC 50 nmol处理)、si-circFTO组(30 mmol·L^(-1) HG+si-circFTO 50 nmol处理)、实验组(30 mmol·L^(-1) HG+60μmol·L^(-1)丹皮酚处理)、pcDNA3.1-NC组(30 mmol·L^(-1) HG+60μmol·L^(-1)丹皮酚+pcDNA3.1-NC 2μg处理)、pcDNA3.1-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组(30 mmol·L^(-1) HG+60μmol·L^(-1)丹皮酚+pcDNA3.1-TXNIP 2μg处理)。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各组细胞TXNIP的表达情况,用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检测miR-128-3p的表达水平,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实验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对照组、模型组、si-NC组和si-circFTO组的circFTO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5、3.16±0.38、2.97±0.31和1.61±0.18,miR-128-3p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3、0.43±0.05、0.49±0.06和0.86±0.09,TXNIP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4、1.76±0.21、1.69±0.17和1.08±0.12,si-circFTO组的上述指标与si-NC组、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模型组、实验组、pcDNA3.1-NC组和pcDNA3.1-TXNIP组的血管生成素2(ANG2)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2、0.68±0.07、0.71±0.08和0.97±0.13,紧密连接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5、1.86±0.20、2.18±0.23和1.29±0.15,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8.79±1.86)%、(69.52±12.05)%、(66.38±14.61)%和(18.64±3.72)%,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pcDNA3.1-TXNIP组的上述指标与pcDNA3.1-NC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丹皮酚可以缓解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ircFTO表达靶向上调miR-128-3p表达,下调TXNIP表达。
- 刘燕霞杨锐孙志辉张晓燕陈垚俊柏林
- 关键词:丹皮酚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和视盘血流动力学变化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应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仪(HRF)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视盘筛板和黄斑部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以22例(22只眼)中浆患者为研究对象(中浆组),运用HRF、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测视盘筛板和黄斑部视网膜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以患者另一只健康眼(中浆对照组,n=22)和正常眼(正常对照组,n=28)作为对照。结果HRF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浆组和中浆对照组的视盘筛板和黄斑部视网膜的血流量、流速及红细胞移动速率显著减低(P<0.05或P<0.01);而中浆组与中浆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浆组和中浆对照组的FFA和ICGA表现与HRF检测结果相吻合。视盘筛板与黄斑部视网膜血流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中浆患者的视盘筛板和黄斑部视网膜血流下降显著,且两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正相关性。HRF用于评价脉络膜微循环状态有效且安全。
- 邱庆华王方柏林吴星伟吴颖
- 关键词:血流视盘黄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表面膜
- 2008年
- 目的评估经结膜无缝线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表面膜(IEM)的手术效果。方法对7例(7眼)IEM患者TSV25G手术前后进行视力矫正、裂隙灯显微镜下Volk镜、眼底照相、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等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加入随访,随访时间(173.2±125.3)d。术前视力0.18±0.16,术后视力0.64±0.18;IEM剥离情况:7眼中6眼一次性完整剥除膜组织,1眼分3次剥除,有5眼在剥离的视网膜表面有点状非持续性出血,未出现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IEM剥除后即可发现皱缩的视网膜松解,血管扭曲外观改善,但视网膜皱纹大多存在,视网膜颜色仍然呈灰黄水肿外观。术后第1天所有术眼的黄斑部视网膜颜色恢复正常,视网膜皱纹在术后3 d内均消失。OCT显示正常的黄斑解剖地形,mERG提示P波反应密度增加。结论TSV25G适合用于IEM手术,创伤轻,并发症少,恢复快。
- 王方邱庆华宋正宇柏林于靖应海燕李慧吴莹徐月珍
- 关键词:特发性
- 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本效用分析
- 目的:成本效用分析,即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通过计算每获得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从而对某项卫生措施进行评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多,手术是否具有成本效用无法通过现有资料判断.因...
- 邹海东马莹琰刘海芸柏林徐娴张皙许迅
- 不同调节下正视眼像差的分布和变化
- 2008年
- 目的:观察不同调节下正视眼像差的变化及其变化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客观型光线描计波前检测仪检测不同调节状态下25例46眼全眼及眼内的波前像差,以调制传递函数比较视网膜成像质量优劣。结果:在调节幅度较大情况下,正视眼全眼及眼内的全部和高阶波前像差RMS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低幅调节比较,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ernike像差值中第7,8,12,13项在调节变化时也发生变化;超过70%眼视网膜成像质量随之下降。结论:调节可以引起正视眼全眼和眼内像差的变化。调节幅度较大时,像差出现的显著变化可以造成视网膜成像质量的下降。
- 牛蔚然王嘉因柏林朱萍王青英柯碧莲
- 关键词:波前像差高阶像差
- 低视力者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邹海东张皙许迅孙倩缪浴宇刘海芸柏林
- 该项目采用专用于评价视力损伤人群生存质量的量表——低视力者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CLVQOL),完成了国内首个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的完成方式研究;完成了国内首个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对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完成...
- 关键词:
- 关键词:低视力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眼内液病原微生物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眼内液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或门诊就诊的AIDS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3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8.51±11.17)岁。全葡萄膜炎20例,后葡萄膜炎10例,感染性眼内炎1例。同期血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C)0~239个/μl。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采集的眼内液进行检测。31份标本中,房水、玻璃体液分别为27、4份。结果31份标本中,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18份(58.1%,18/3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5份(16.1%,5/31);Epstein-Barr病毒(EBV)9份(29.0%,9/31);人类β疱疹病毒6型(HHV6)3份(9.7%,3/31),人乳头状软疣病毒(HPV)、人多瘤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各1份(3.2%,1/31),均与其他微生物共存;细环病毒8份(25.8%,8/31);梅毒螺旋体5份(16.1%,5/31);刚地弓形虫和哈蒙哈蒙球虫1份(3.2%,1/31);Synitelium Polycarpum 1份(3.2%,1/31);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真菌、微杆菌共存1份(3.2%,1/31)。CMV 18份标本中,基因序列数>1059份(50.0%),104~1055份(27.7%)。VZV 5份标本中,基因序列数>1044份(80.0%)。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真菌、微杆菌共存的1份标本,基因序列数均<100。所有标本中读取到的HHV6、HPV、人多瘤病毒、庚型炎病毒、细环病毒基因序列数均较低。31份标本中,检测到病原微生物≥2种15份(48.4%)。结论CMV、VZV是血清CD4+TC<100个/μl AIDS患者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梅毒螺旋体、刚地弓形虫或其他原虫、结核杆菌、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葡萄膜炎更常见于血清CD4+TC>100个/μl的AIDS患者。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的AIDS患者眼内液中可检测到2种或以上微生物共存。
- 杨娅玲何太雯陈利荣柏林张仁芳刘倩卢洪洲
- 关键词:病原眼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