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军
- 作品数:45 被引量:195H指数:9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基序的体外合成方法
- 2005年
- 目的探索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方法制备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录后调节基序(HPRE)。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法从含HBV全基因组的模板中扩增HBV HPRE基因,重组入pGEM-11 zf载体,并用T7 RNA聚合酶对其进行体外转录。结果成功地构建含HPRE基因的重组质粒,并成功地用体外转录方法制备了高纯度的HPRE。结论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方法可用于制备高纯度的HPRE,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黄英郭进军张君陈维贤黄爱龙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体外转录转录后调节基序RNA聚合酶
- 教学查房中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被引量:9
- 2014年
- 以问题为导师向的教学模式(PBL)教学已经应用在医学教学中,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查房是医学生临床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日常临床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将PBL教学应用于日常教学查房是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查房前进行充分的课程准备以及病例准备是PBL教学查房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在教学查房中贯彻"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循环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强化知识点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教学查房后的问卷调查与效果评价是保证教学查房质量持续改进的必要措施。
- 郭进军
- 关键词:教学查房PBL教学
- HBx基因缺失突变对HBV复制和转录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构建HBx基因缺失突变质粒pUC-HBV1.0.X7,研究HBx缺失对HBV复制和转录的影响。方法以包含HBV全长基因组的野生型质粒pUC-HBV1.0为模板,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HBx基因缺失突变质粒pUC-HBV1.0.X7,并酶切和DNA测序鉴定。用SapⅠ单酶切这两种质粒,获得线性的野生型和HBx缺失突变型HBV基因组,经转染试剂PolyJetTMReagent介导分别瞬时转染到HepG2细胞中。在转染后各时间点Western blot检测HBx蛋白的表达,Southern blot和Real-time PCR同时检测细胞质DNA复制和细胞核cccDNA的合成,Real-time PCR分析定量HBV前基因组RNA(pgRNA)的转录。结果在野生组中可检测到HBx蛋白的表达,而在HBx突变组中HBx蛋白的表达低于Western blot的检测范围。两组中各时间点合成的cccD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转染后96 hHBx突变组中细胞质DNA的复制和pgRNA的转录都分别比野生组减少50%~70%(P<0.05)。结论 HBx缺失虽然不影响细胞核HBV cccDNA的合成,但是它能下调细胞质HBV DNA的复制和pgRNA的转录。
- 罗莉何松郭进军雷宇罗娜龚倩
- 关键词:HBVX蛋白CCCDNA定点突变技术
- B和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对阿德福韦酯治疗的病毒学应答比较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阐明不同基因型HBV对阿德福韦酯治疗反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首先利用型特异引物PCR法结合型特异核苷酸分析法检测HBV基因型,然后根据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Ⅲ期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177例临床标本检出B基因型HBV感染者102例,C基因型感染者65例,B+C混合型感染者6例,B+D混合型感染者4例。治疗第12、24周时,B基因型组和C基因型组血清HBVDNA下降均值分别为2.2log10拷贝/ml、2.1log10拷贝/ml和2.7log10拷贝/ml、2.4log10拷贝/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周时两组HBVDNA分别下降3.6log10拷贝/ml和3.1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48周)B基因型组和C基因型组分别有43例(42.2%)和22例(33.8%)出现血清HBVDNA转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eAg阴转率和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0.4%、29.2%和21.6%、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在治疗第12、24、36周和48周时分别为35.3%、33.9%,51.0%、53.9%,63.4%、61.5%和83.3%、81.5%,各时间段两组ALT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部分病毒学指标(如血清HBVDNA下降均值和HBVDNA阴转率)B基因型优于C基因型HBV感染者。但由于阿德福韦酯起效较慢,抑制病毒作用相对较弱,有必要延长治疗时间进一步证实这一现象。
- 曾爱中邓惠彭凤英辛小娟杨春李青岭郭进军张祯祯赫美君袁喆黄文祥黄爱龙
-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阿德福韦酯
- TNF-α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 2014年
- 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但HBV感染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研究证实其主要与病毒本身因素、宿主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相关。细胞因子在防御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宿主防御中的关键细胞因子,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有广泛影响。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索TNF-α启动子区域的4个位点(-308,-238,-863,-857)的基因多态性与乙肝感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个研究结论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结果支持TNF-α基因多态性影响人体对HBV的易感性。
- 张余郭进军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单核苷酸多态性
- RtS246T变异对HBV恩替卡韦敏感性的影响--一种新的HBV体外表型分析策略
- 胡接力黄爱龙崔静郭进军张文露袁作为李青岭邓小燕曾爱中唐霓
- 一个约30kD膜蛋白作为汉坦病毒候选受体的筛选
- 2008年
- 目的:筛选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G2可能的候选受体或受体辅助分子,方法:根据汉坦病毒76~118株M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和基因重组获得G2全长及各功能片段的GST融合表达质粒,SDS-PAGE检测它们在BL21菌中诱导表达及纯化的效果。生物素标记汉坦病毒易感细胞Vero E6和非允许细胞CHO的细胞膜蛋白。将在BL21裂解上清中有表达的G2蛋白N端81~140位氨基酸片段(G2N81-140)纯化后与含有生物素标记的Vero E6细胞膜裂解液进行孵育,同时以非允许细胞CHO和无关蛋白GST-TLM做为阴性对照,通过GST Pull-down分离与G2蛋白特异性结合的细胞膜蛋白。结果:一个约30kD的Vero E6细胞膜蛋白与G2N81~140片段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结论:该30kD蛋白可能是汉坦病毒细胞膜候选受体或受体辅助分子之一,是病毒入侵细胞的一个相关分子。
- 李青岭冯涛郭进军黄爱龙
- 关键词:GST
- HBx基因缺失突变对HBV复制和转录的影响
- 目的 构建HBx 基因缺失突变质粒pUC-HBV1.0.X7,研究 HBx 缺失对HBV复制和转录的影响.方法 以包含HBV 全长基因组的野生型质粒pUC-HBV1.0 为模板,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HBx 基因缺失突变质粒...
- 罗莉何松郭进军雷宇罗娜龚倩
- 关键词:HBVXCCCDNA定点突变技术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调控HBV微染色体重塑与病毒复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是否参与调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微染色体重塑与病毒复制。方法:HepG2细胞单独转染、共转染线性HBV单体与PPARα表达或PPARα沉默载体;South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质内HBV核心颗粒DNA;实时定量PCR定量检测细胞质HBV核心颗粒DNA及细胞核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转染细胞上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检测与cccDNA结合的PPARα、组蛋白和染色质修饰酶。结果:与单独转染线性HBV单体相比,共转染PPARα增加了PPARα与HBV cccDNA的结合,增加了HBV开环DNA(open circular DNA,OC DNA)及HBsAg和HBeAg水平,同时也增加了cccDNA微染色质中组蛋白H3和H4的乙酰化水平及乙酰转移酶p300的水平;共转染PPARα沉默载体则有相反的结果。结论:PPARα能直接与cccDNA结合并有助于乙酰转移酶p300募集到cccDNA上,从而调控HBV微染色质的表观遗传学和HBV复制。这一发现对HBV与宿主转录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机制。
- 谢冰珏郭进军张燕李青岭
- 乙型肝炎病毒前S区缺失突变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 2019年
- 肝细胞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肝细胞癌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1-2]。据估计,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亚洲超过25%的HBV慢性感染患者死于其相关疾病。在我国,大多数肝细胞癌继发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症状不明显,常于晚期发现,恶性程度高,而且尚无有效治疗措施。HBV是一种小型的包膜DNA病毒,可导致急性和慢性感染性疾病[3]。大多数HBV急性感染具有自限性,但慢性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4]。
- 邵宇郭进军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