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
- 作品数:144 被引量:251H指数:9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面上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分析7例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BAL,取同期诊断的30例t(8;21)阴性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其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学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特征。结果 7例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BAL占同期连续190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3.7%。骨髓细胞形态学均显示为AML-M2,分类中原始细胞均显著增多(均P<0.01);免疫表型均为髓细胞系伴B淋巴细胞系表达;CD34为高表达阳性;均有t(8;21)(q22;q22)染色体改变,且常伴有染色体复杂易位或缺失等改变;融合基因AML1/ETO检测均为阳性;7例患儿经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71.4%,对兼顾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联合治疗方案效果较好。结论 BA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亚型,其预后不良可能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CD34高表达阳性有关,对于BAL采用兼顾AML和ALL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提高其疗效。
- 季正华计雪强黄益萍何亚香邵雪君徐俊胡绍燕王易何海龙赵文理
- 关键词: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免疫表型急性双表型白血病
- 1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致甲氨蝶呤中毒的治疗实践
- 2023年
- 报道1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出现中毒的救治过程。13岁男性患儿按方案疗程行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进行治疗,化疗第2天逐步出现甲氨蝶呤体内蓄积、肌酐快速升高等情况。临床药师在血药浓度监测辅助下,协助临床医师制定血液透析、亚叶酸钙解救及充分水化的针对性治疗策略。在解救13 d后患儿甲氨蝶呤浓度降至安全范围。临床药师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临床实际治疗存在的治疗矛盾和安全性问题。
- 黄丹邹剑翟宗王易胡绍燕周密
- 关键词:甲氨蝶呤基因突变临床药师安全用药
- 临床医学院校的双语(中/英)教学改革策略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本文针对目前临床医学院校的双语(中/英)教学现状,结合临床教学实践,对实施双语(中/英)教学的有利条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旨在提高临床医学院校的双语教学质量。
- 吕慧王易
- 关键词:医学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 粒细胞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儿童血液肿瘤化疗后感染效果及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防儿童血液肿瘤化疗后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在6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化疗的134例患儿,其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6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38例,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9例,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4例,西北妇女儿童医院2例,山东省千佛山医院1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GM-CSF组(38例)、G-CSF组(45例)、GM-CSF+G-CSF组(51例)。比较3组间感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恢复时间、血小板计数(Plt)降低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共发生感染64例(47.8%),其中GM-CSF组18例(47.4%),G-CSF组20例(44.4%),GM-CSF+G-CSF组26例(51.0%);G-CSF组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于GM-CSF组和GM-CSF+G-CSF组[22.2%(10/45)比2.6%(1/38)、4.0%(2/51),χ^(2)=12.00,P=0.002]。所有患儿ANC恢复至≥1.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 d(8 d,15 d),其中GM-CSF组为12 d(10 d,16 d),G-CSF组为9 d(8 d,12 d),GM-CSF+G-CSF组为10 d(8 d,16 d)。所有患儿中101例(75.4%)骨髓抑制期Plt<50×10^(9)/L,79例(59.0%)Plt<20×10^(9)/L。3组间Plt<50×10^(9)/L和<20×10^(9)/L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儿中24例(17.9%)发生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0例(14.9%),咽痛2例(1.5%),恶心1例(0.7%),腹泻1例(0.7%);未发生2级以上不良反应。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CSF和G-CSF预防儿童血液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效果相当,二者联用耐受性较好。单用GM-CSF及其与G-CSF联用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低,可能与GM-CSF对肺部感染起作用有关。
- 陈霁晖翟晓文谈珍王易孙立荣潘凯丽王红美王宏胜袁晓军
- 关键词:血液肿瘤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抗CD20单抗在致敏受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抗CD20单抗(美罗华)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方法:5例致敏患儿中3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前应用美罗华.对比观察脐血移植后造血重建、供受体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嵌合度及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
- 李丹王易胡绍燕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致敏受者抗CD20单抗
- 无预后标志性基因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随访10年复发因素的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通过分析CCLG-ALL 2008方案治疗无预后标志性融合基因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于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B-ALL、多重RT-PCR未检测到预后标志性融合基因,且接受CCLG-ALL 2008方案化疗的患儿,随防到2019年8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92(0-136)个月。Kaplan-Meier分析无复发生存时间(RFS),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复发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239例患儿中男性140例,女性99例,男女比例1.41∶1,中位诊断年龄4.4岁,初诊白细胞中位数是4.98×10^(9)/L,复发77例,非复发162例,失访16例,死亡72例。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2.22%和30.1%,其中45例死于复发(占总死亡人数62.5%)。对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年龄≥6岁、初诊白细胞计数>100×10^(9)/L、d15骨髓原始细胞≥25%、第12周骨髓微小残留病(MRD)>10^(-4)以及最终危险度为高危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岁、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第12周骨髓MRD>10^(-4)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第12周骨髓MRD与无预后标志性融合基因B-ALL患儿复发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可作为评估患儿复发风险的预后指标。
- 蒋梦影高伟高静凌婧潘健肖佩芳卢俊何海龙王易李捷李建琴柴忆欢孙伊娜胡绍燕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
-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31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31例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诊治特点。方法分析31例确诊的N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NB患儿共15例(48.4%)血乳酸脱氮酶增高;VMA值增高仅8例(25.8%);8例行N-MYC基因检测,4例阴性患儿(Ⅰ期3例、Ⅱ2A期1例)存活,4例阳性者为Ⅳ期,其中3例已死亡;31例患儿中11例完全缓解(CR)(其中10例Ⅰ期和1例Ⅱ2A期患儿);2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均为ⅣS期患儿);4例部分缓解(PR)(为Ⅳ期存活患儿);死亡14例(1例Ⅲ期患儿,13例Ⅳ期患儿)。结论患儿的VMA值正常不能排除神经母细胞瘤;多部位骨髓穿刺,可提高NB诊断率;肿瘤组织N-MYC基因扩增数可作为NB患儿重要预后因素;婴儿期NB治疗效果佳;Ⅳ期患儿预后差,个体化综合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 卢俊曹岚胡绍燕赵文理王易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儿童预后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液病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观察
- 郑莹陈广华王易
- 无血清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增殖分化潜能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无血清MesenCult-XF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6.57±0.7倍,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4,59±0.45倍(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MSC均表达CD44、CD90、CD73、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HLA-DR及CD34等抗原,表达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5±5.2)%均为G o/G1期细胞,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2±3.1)%为G o/G1期细胞(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MSC均可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脐带MSC按1 000、5 000、10 000、20 000个细胞/孔接种密度与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共培养的每分钟闪烁值(CPM)分别为(6.43±0.47)×104、(4.30±0.38)×104、(1.97±0.13)×104和(0.24±0.03)×104,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与不同密度的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的CPM值分别为(7.85±0.07)×104、(5.64±0.12)×104、(3.09±0.18)×104和(1.73±0.05)×104。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均为MSC,有传代增殖潜能,传代可达临床治疗MSC细胞量,并可避免异种蛋白致敏。
- 周平李丹陈广华王易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液细胞治疗
-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 目的 联合免疫抑制疗法(IST)是全世界范围内无法行骨髓移植的重型及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是IST中的主要药物.本文比较应用ALG/ATG治疗儿童...
- 贺晓美何海龙卢俊肖佩芳王易胡绍燕
- 关键词:环孢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