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省烧伤救治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期切削痂联合生物敷料覆盖延期Meek植皮治疗特重度烧伤52例被引量:10
- 2015年
- 1临床资料2010年10月-2013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特重度烧伤患者52例,其中男48例、女4例;年龄19—64岁;烧伤总面积50%-97%TBSA,其中Ⅲ度面积32%~85%TBSA。致伤部位为头面部、颈部、四肢、躯干。其中火焰烧伤21例、热液烧伤25例、蒸气烫伤6例。伤后1~18h人院。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12例,均于早期行气管切开。
- 段鹏明志国成剑王建明陈忠江魏太平郭万里马晓明雷晋
- 关键词:特重度烧伤早期切削痂植皮治疗TBSA致伤部位
- 早期切痂+生物辅料覆盖延期MEEK植皮治疗特重度烧伤52例临床研究
- 段鹏雷晋明志国成剑王建明陈忠江魏太平郭万里马晓明
- 早期切削痂+生物敷料覆盖延期MEEK植皮治疗特重度烧伤52例临床研究
- 段鹏雷晋明志国成剑王建明陈忠江魏太平郭万里马晓明
- 序贯性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内固定外露难愈性创面12例
- 胫腓骨骨折并内固定外露属于复杂难愈性创面,部分创面往往历经数次修复,造成局部组织血供不良、炎性反应重、弹性差,单纯修复后皮瓣易回缩,再次造成内固定外露,对该类创面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笔者单位2008年1月-...
- 陈忠江雷晋段鹏王建明
- 开口锚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大面积潜行腔隙创面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开口锚定结合VSD技术在大面积潜行腔隙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潜行腔隙患者42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和患者意愿分为锚定负压组32例、常规换药组10例。锚定负压组患者清创术后,视潜行腔隙大小于潜行腔隙上方皮肤软组织用手术刀开多个长度2~3 cm的切口至潜行腔隙。在潜行腔隙内放置1根或2根冲洗管,将每个开孔近潜行腔隙创口一侧皮缘向创口方向牵拉形成半月形与潜行腔隙基底缝合锚定,潜行腔隙创口行间断缝合。术区表面放置VSD材料,持续负压吸引。经冲洗管持续滴入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术后每隔5~7天更换整套VSD材料,直至创面愈合。常规换药组患者同锚定负压组行清创术,术后术区填塞碘伏纱布引流,常规无菌纱布包扎,根据创面渗出情况,术后每隔1~3天更换1次碘伏纱布。记录2组患者更换VSD材料次数或换药次数,更换VSD材料或换药时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记录细菌培养转阴时间,并记录潜行腔隙闭合时间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数据行χ2检验、t检验。结果 锚定负压组患者更换VSD材料次数,明显少于常规换药组患者换药次数(t=43.63,P〈0.01)。锚定负压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换药组(t=13.53,P〈0.01)。锚定负压组患者潜行腔隙闭合时间为(15.7±2.3)d,明显短于常规换药组的(35.2±4.2)d(t=18.57,P〈0.01)。锚定负压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27±3)d,明显短于常规换药组的(45±4)d(t=13.04,P〈0.01)。结论 与常规换药相比,开口锚定结合VSD修复潜行腔隙创面,能减少患者换药次数,缩短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潜行腔隙闭合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
- 王建明雷晋张书欣
- 关键词:负压伤口疗法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皮肤组织块共培养影响创面愈合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分析新生大鼠皮肤组织块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后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和单纯BMSCs对创面愈合的影响进行比较,观察是否能加快创面愈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新生大鼠背部皮肤和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大鼠BMSCs进行共培养,12只大鼠共72个创面,每只大鼠背部从头至尾分为皮肤组织块+BMSCs共培养组(A组),单纯BMSCs组(B组),无菌PBS对照组(C组),每组2个创面沿脊柱对称分布。观察伤后3、7、14、21 d的创面情况,并用统计学、免疫组化方法对创面修复情况进行探讨。结果统计学分析3组之间的创面愈合速度是有差别的,其中A组的创面愈合速度是最快的,B组次之,C组最慢。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细胞A组最多,B组居中,C组最少。整合素Integrinβ1阳性细胞表达A组最少,B组居中,C组最多。结论和皮肤组织块共培养的BMSCs较单纯的BMSCs能够更快地向皮肤组织细胞分化,并且更好地促进创面的修复和愈合。
- 胡冰王春芳雷晋王建明段鹏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共培养皮肤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