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琼 作品数:37 被引量:122 H指数:7 供职机构: 佛山市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 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立项课题 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截肢患者术后身体外形认知与社会生活能力状况调查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了解截肢患者术后对身体外形的认知以及截肢对患者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截肢患者身体外形量度表和社会交往测定表对45例截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身体外形量度评分中,患者每一刻都有的感觉排在前3位的是:会穿宽松的衣服以遮盖假肢(55.56%)、觉得四肢健全才会有吸引人的外表(48.89%)、认为失去肢体损害了身体功能并影响日常生活(40%)。社会交往测定表总分下肢截肢患者优于上肢截肢(P<0.05);单项比较,上下肢截肢患者在文娱体育活动,业余消遣活动,参加社团活动以及上学、上班情况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在参加社交活动方面,上下肢截肢组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截肢患者术后由于肢体的残缺和自卑感,社会生活能力退缩;其社会生活能力可因截肢部位而有所差异。 陈玉梅 王应琼 江少平 陈梓跃关键词:截肢 社会活动能力 THA术后疼痛灾难化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制定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疼痛灾难化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制定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于佛山市中医院行THA的14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0例,女1147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6.47±9.49)岁。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灾难化量表、髋关节活动Harris评分以及正负性情绪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达到疼痛灾难化水平即疼痛灾难化认知评分≥38分患者共有299例(20.81%)。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地区、收入、是否24 h陪同、术后疼痛程度的疼痛灾难化认知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髋关节活动Harris评分、正性情绪与疼痛灾难化认知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负性情绪评分与疼痛灾难化认知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髋关节活动Harris评分、正性情绪得分、职业(以务农为参照)、年龄、术后疼痛程度是影响THA患者疼痛灾难化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THA术后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疼痛灾难化,术后髋关节功能低下、正性情绪评分较低者、务农或者高龄患者更容易发生疼痛灾难化认知,为降低疼痛灾难化的发生,医护人员应针对主要的影响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 李留夷 王应琼 曾颖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预见性护理 个体化护理对单侧下肢截肢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对单侧下肢截肢患者心理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及护理服务满意率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单侧下肢截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截肢术后第1周、第4周的心理状况、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并评价护理服务满意率。结果截肢术后第4周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及护理服务满意率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肢体康复功能,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 梁晓青 王应琼 陈玉梅 叶惠萍 江少平关键词:个体化护理干预 截肢 护理 伤科黄水治疗急诊手外伤截指术后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伤科黄水在手外伤截指术后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例手外伤截指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消毒伤科黄水纱湿敷患侧手部,每日1次;对照组常规治疗,每日1次换药,用无菌纱布包扎。结果治疗组患者伤指疼痛减轻,水肿减轻,拆线时间、住院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总费用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伤科黄水用于手外伤截指术后疗效显著,其消肿、止痛作用明显,可缩短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 王应琼关键词:手外伤 伤科黄水 湿敷 临床护理路径在手外伤交腹皮瓣修复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应用于手外伤交腹皮瓣修复术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手外伤交腹皮瓣修复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实施传统的护理,实验组30例实施CNP,将两组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的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患者满意度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NP应用于手外伤交腹皮瓣修复术患者能有效提高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患者满意度,并可降低住院天数和总的医疗费用。 王应琼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手外伤 皮肤移植 护理研究 伤科油纱配合伤科黄水纱局部贴敷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伤科油纱配合伤科黄水纱贴敷治疗下肢闭合骨折术后疼痛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安全、疗效持久、副作用少的镇痛方法及中药贴敷制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闭合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科住院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后伤肢切口及其周围分别应用伤科油纱加伤科黄水纱和75%酒精纱局部贴敷,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4、8、12、24、48 h的疼痛程度、次数、持续时间以及生命体征相关值的变化和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在术后镇痛、生命体征异常值的发生、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出现呕吐、尿潴留、局部皮肤红痒等并发症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制剂伤科油纱配合伤科黄水纱贴敷能有效控制下肢闭合骨折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林秋丽 刘莉 梁燕 董佩文 何利雷 林梅 陈玉梅 康玉闻 王应琼微型支架联合手部多功能支具在防治虎口挛缩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索微型支架联合手部多功能支具防治虎口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急诊手部虎口损伤患者42例,按治疗方式随机分成4组:支架+支具治疗组、支架治疗组、支具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各组治疗后随访16周,观察并记录患者虎口宽度及虎口角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各方案的优越性。结果①支架+支具治疗组、支架治疗组、支具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术后16周虎口宽度分别增大(24.1±5.8)mm、(9.6±4.6)mm、(15.8±1.9)mm、(4.0±5.4)mm,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支架+支具治疗组、支架治疗组、支具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术后16周虎口角分别增大(23.5±6.1)°、(9.6±4.6)°、(15.7±1.9)°、(3.9±5.4)°,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1例支架针孔感染,经换药后治愈,其他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微型支架联合手部多功能支具应用于防治虎口挛缩治疗,能有效增大虎口宽度及虎口角,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叶惠萍 王应琼 高峻青 张家盛 付记乐关键词:虎口挛缩 平衡功能训练在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训练对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5年1~1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单侧THR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平衡功能训练进行综合干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第2,4,6个月后的平衡功能评分(BBS)、下肢步行功能(FAC)、移动能力(TUGT)、最大步行速度(MWS)和跌倒指数(FI)。结果:两组在干预第2,4,6个月后的BBS、TUGT、MWS及F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在不同时间的组内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6个月后FAC分级组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平衡功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单侧THR术后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对于提升单侧THR术后患者的下肢功能重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纪云 王应琼 梁小青 叶惠萍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 平衡锻炼 一种医用固定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夹应用于外固定架治疗中,该固定夹包括具有两个呈轴对称结构的夹体,夹体由前至后依次为夹持口、夹持孔和连接端,夹体下端面设置有医用敷料,两个夹体通过连接端活动连接,该医用固定夹通过夹持孔与钢针咬合连接,... 付记乐 胡志奇 苗勇 易延华 高峻青 罗燕伟 王应琼 苏畅 刘志华文献传递 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了解罂粟碱在不同给药途径下对肢体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肢体损伤后需行血管修复指(趾)体才能存活和皮瓣移植修复皮缺损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口服罂粟碱)、治疗组B(肌内注射罂粟碱),治疗组C(静脉注射罂粟碱)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血管扩张药)各30例。用红外线皮温观察仪持续观察血管修复术后患者的肢体温度,对比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皮温差的影响、患者血管危象与指(趾)体皮瓣成活率、药物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治疗组应用罂粟碱后可升高患侧肢体的皮温,减少肢体间的皮温差(P<0.05);治疗组血管危象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趾)体和皮瓣成活率较对照组高,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给药途径下,静脉给药后皮肤温度升高速度最快,肌内注射次之,口服最慢,但持续时间相反(均P<0.05)。结论:不同的罂粟碱给药途径均可提高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患侧的皮肤温度,其中以静脉给药途径最佳,肌内注射次之。 王应琼 韩月明 谭艳庆 梁晓青 陈玉梅 叶惠萍关键词:罂粟碱 给药途径 皮肤温度